..續本文上一頁在如幻,生命如泡,業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夢,叫白日夢
提要:
·以般若智慧作正觀,絕對不會錯,能既穩又快回如來家
·流浪生活不可貪愛,要打敗煩惱回老家去
·能做到不貪愛,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們達到這樣的覺悟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法是有漏法,一漏就會漏到叁惡道
·過去如夢,現在如幻,生命如泡,業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夢,叫
白日夢
以般若智慧作正觀,
絕對不會錯,能既穩又快回如來家
今天因爲有人一再跟我打手勢提醒我,不能超時。本來你們給我打手勢,我也不理你,而且人家還怨她:你怎麼老是跟老師打手勢,咱們還聽得沒過瘾呢。但是佛學苑講課還是要遵守時間,因爲下面還有課啊。
再回到題目上來,今天還是在講觀,觀要正觀,要用佛陀的智慧去觀外界一切的形形色色。佛陀的智慧都總結在般若智慧裏,以般若智慧最爲徹底圓滿究竟。我們正觀提高到以般若智慧去觀,那就絕對不會錯,也不會上當。在修行路上能既穩又快,所謂叫穩速到家。這可不是世俗的家,而是結束我們流浪漢的生活,回到如來的家。因爲你本身就是王太子,誤喝了毒酒瘋了,拼命往外跑,其實如來家的金剛寶座還等著你。
流浪生活不可貪愛,要打敗煩惱回老家去
要結束生死流浪的生活,你在流浪的旅途裏就不能貪愛。如果你貪愛了,你會永遠流浪下去,因爲你喜歡流浪。你們已經養成流浪漢的習氣,對流浪生活已經發生愛好了,所以要學佛法,趕快覺悟過來。有支歌挺好: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我們的家鄉可不是東北的大米高梁,我們的家鄉是如來的家,你想回如來老家,煩惱就不讓你回去,它用貪嗔癡來把你鈎住,你只有一條路可走,打回老家去。跟誰打?跟煩惱的貪嗔癡打。
能做到不貪愛,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們達到這樣的覺悟
能做到對流浪的生活不貪愛,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們達到這樣的覺悟。《大般若經》又叫佛母經,《大般若經》有600卷,濃縮一下就成了《金剛經》。《金剛經》再縮一縮,就是四句話,“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應該這麼觀。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法是有漏法,一漏就會漏到叁惡道
“一切有爲法”,世間上的一切全是有爲法,包括生活環境,也包括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從哪裏來?是人跟人相互接觸,通過造作産生的,所以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漏法,世間上造作的一切法,不管好壞,全有漏洞。壞是有漏的惡法,好是有漏的善法,仍然有漏。一漏就會漏到叁惡道。所以作爲佛弟子不能去學儒教。
不知道哪個朝代開始,佛門流行這句話:學佛首先要學好做人。這句話沒錯,可是後來人們的理解錯了,如果說這話的善知識本身理解錯了,當然他本人也錯了,就看他怎麼理解了。
現在理解成:你要學佛法,首先要學好做人。他不是叫你在佛法裏學好做人,他叫你去學儒教,先學儒教做好人,然後再學佛教。這就錯了。佛法裏有學好做人的法呀,五戒十善止惡修善就是教你怎麼做人。儒教是世間法,是有漏法,在儒教影響下,多少年代來吃人的禮教,使多少婦女上吊跳井,這種事實你能否定嗎?所以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你把它作爲古代的文化去研究那還可以,如果你去信仰它,你豈不是倒退了?孔子還比不上佛教裏的五戒居士,五戒居士不喝酒,孔子還喝酒了,現在還在做廣告呢!叫孔府酒,連喝酒的貪愛心都去不掉!釋迦佛可沒有先去學儒教再成佛。
凡是世間法都是有漏法,凡是造作出來的全有漏洞,爲什麼科學在不斷前進,社會在不斷發展?因爲有漏洞,今天補了這個漏洞,就說是發展了,那不是有漏法?如果沒有漏洞,發展就該停止了,永遠發展就是永遠落後,因爲有漏洞啊。
過去如夢,現在如幻,生命如泡,業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夢,叫白日夢
“如夢幻泡影”,過去如夢,現在如幻,生命如泡,業力如影。這句話把整個的人生都說完了,整個人生就是夢幻泡影。人們常說,想想過去,真好比一場夢啊,這句話誰都會說,誰都有體會,可是在當時當境就不會說:我現在在做夢。人們能夠覺悟到過去如夢,過去再怎麼好,今天也抓不回來了,就好像夢醒了,夢裏的一切再也抓不回來了。可是人們還沒有覺悟到,你現在認爲看得見、聽得見、抓得著的,你以爲是真的,其實還在做夢,叫白日夢。
今天就講到這裏。聽完了別再做白日夢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58)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5
世俗法種種觀點都著重一個“有”,
佛法講“無”,因爲有是假相
提要:
·皈依發心都是加行,修觀才是正行,要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和外境的迷惑
·要以佛陀的智慧去修觀,才能觀得徹底究竟
·在修行上離不開觀,起矛盾是觀點有漏,有漏就不叫圓滿
·俗谛是方便而說,離不開般若智慧的一切法空
·世俗法種種觀點都著重一個“有”,佛法講“無”,因爲有是假相
皈依發心都是加行,修觀才是正行,
要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和外境的迷惑
修行有加行,正行和結行。我們禮佛、供養以及皈依、發心,這些都是加行。什麼時候才邁上正行的路呢?那要修觀。你只有修了觀以後,修行的路才看得清楚,你看明白了,就不會走錯路。我們心裏的起心動念也要去觀一觀,這個念頭對不對,念頭是怎麼起來的呀?原來是由于外面的境使我們産生了念頭,所以佛說由境生心。我們也必須要觀外面的境是真實的、還是迷惑我們的,所以修行必須要修觀。
要以佛陀的智慧去修觀,才能觀得徹底究竟
法指的是佛法,是釋迦佛給予我們的智慧。我們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觀,這樣才能出智慧。有了智慧以後,你用智慧的眼光去觀,才能觀得正確、徹底。如果你觀得深觀得透,你的智慧也就更圓滿究竟。
在修行上離不開觀,
起矛盾是觀點有漏,有漏就不叫圓滿
今天講菩提心的目的是讓我們都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後還要修好菩提心。我們常說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菩提行,發菩提心是願,有願就必須去修行。在修菩提行的路上當然離不開觀,不觀路容易走錯,以什麼爲觀?要以佛陀的智慧爲觀,這叫正觀。如果你不是以佛陀的智慧去觀宇宙人生的一切景象,那你僅僅是世俗上的觀點,是有漏法。我們在人世間起了矛盾,肯定觀點有漏洞。有漏就不叫圓滿,因爲有漏才有矛盾。
俗谛是方便而說,
離不開般若智慧的一切法空
發了菩提心後修菩薩行,要以釋迦佛的智慧來作爲我們的觀點。釋迦佛的智慧最後全歸納在般若智慧裏。釋迦佛講了49年法,都是從般若智慧這樣一個圓滿的智慧裏流出來的。佛陀教給我們的有真俗二谛。其實真俗二谛不是矛盾的,是同時存在的東西,要有同時有,要沒同時沒,就好像蝸牛的兩只角,要伸同時伸,要縮同時縮,所以真俗二谛都是般若智慧。釋迦佛從來不講世俗上的法,因爲世俗法是流轉生死的法。所謂俗谛是從真谛中流出來的,僅僅是方便而說,從性質上來講,都離不開般若智慧的一切法性空。
世俗法種種觀點都著重一個“有”,
佛法講“無”,因爲有是假相
應該明白,般若智慧裏的世俗谛跟人世間的世俗法性質不同。般若智慧裏的世俗谛又稱世俗智,佛所有的語言,包括種種闡明、比方、比喻,全是佛陀的智慧。而世俗上人們種種的觀點都不是佛法的觀點,都是世俗人的世俗觀點,全是有漏的。從般若智慧中出生的世俗谛也屬無漏法,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到這一點,認爲世俗谛就是有漏法,那你怎麼會通過有漏法進入無漏法呢?只有性質相同才能合得起來,簡單的說,世俗人講的種種法、種種觀點,都著重于一個有,認爲是實在的有;而佛法裏種種的闡明、廣開、語言、名相和比喻,都是告訴你什麼都沒有,告訴你雖然現在是有,但這個有是假相,這就跟世俗上的人觀點不同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59)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5
修行人第一念處應觀身不淨,世人顛倒,
成了“不淨淨倒”
提要:
·很多人不知修行應根據叁十七道品修
·既不會修路,又不會修車,想到目的地能快得了嗎
·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道谛所成,不修叁十七道品,可沒有你的極樂
世界
·淨土不是天堂,不能以“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淨妙離”之心求生淨土
·修行人第一念處應觀身不淨,世人顛倒,成了“不淨淨倒”
很多人不知修行應根據叁十七道品修
人們常問修行怎麼修啊?甚至進佛門很多年的人,還是摸不清楚怎麼修。後來修唸佛法門的人多起來了,修行怎麼修也就不大有人問了,認爲修行麼就是唸佛。其實只知道唸佛號的人,仍然不明白修行怎麼修。直至今天,人們越來越不懂得唸佛必須要唸到一心不亂,要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更是不知道了;還有,修行人必須要修戒定慧、斷智悲的功德,乃至要培養無上的福報也不知道;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也不知道;受了戒不能犯戒,也不知道;問他五戒哪五條,也不知道;受了菩薩戒了,也不知道菩薩戒裏說些什麼,像這種人唸佛僅僅像孩子叫媽媽,孩子都會叫“媽——”,一學就會。修行要根據叁十七道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講的就是叁十七道品。
既不會修路,又不會修車,
想到目的地能快得了嗎
修行俗稱修道,有人一聽到修道,就覺得很神秘很玄虛。其實道就是路,修行就是你要到達一個目的地,首先把這條路修修好,通過路你就可以走到目的地了。道品講的就是修路的方法,有叁十七種。有些人即使知道有苦集滅道四谛法,道谛有叁十七道品,可是他認爲叁十七種道品跟我沒關系。你連修路都不會修,路面高高低低都沒有鋪平,你怎麼能到目的地啊?現在佛弟子一般都貪方便,貪修行的路上要走得快,走得穩當,能快一點到目的地,這沒有錯,問題是你既不會修路又不會修車,你咋辦呢?就算預先給你把路鋪好,你汽車開到半路抛錨了,假如這個司機他懂得修,一看原來是螺絲釘掉了,那麼馬上把螺絲釘撿起來扭扭緊,就繼續開了。假如司機不會修,那就苦了,還要叫拖車拖到修理廠去修,能快得了嗎?
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道谛所成,
不修叁十七道品,可沒有你的極樂世界
說“我是唸佛的,知道那麼多幹什麼?”《佛說阿彌陀經》裏寫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寶行樹、八功德水,而且七寶行樹的周圍四寶具足,說的全是叁十七道品。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都是修叁十七道品成就的,你如果不修叁十七道品,這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不是你的極樂世界,因爲叫你修你不修,怪你自己啊。
淨土不是天堂,不能以“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淨妙離”之心求生淨土
外道講究升天,外道是怎麼升上去的?他是憑“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淨妙離”,這樣想想想,想上去的。他們把天上稱爲上界,天下稱爲下界,說下界的人又粗,又苦,又是障礙重,他羨慕上界種種美好的境界,他就想,我不要下面,我要上面,就這麼想想想上去了。極樂世界可不是天上,不是憑你想就能想得上去的。如果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外道跟佛教還有什麼區別啊?所以希望大家警惕,千萬不要把極樂世界當作天堂。
修行人第一念處應觀身不淨,世人顛倒,
成了“不淨淨倒”
叁十七道品從前講過,今天不過是提幾句。第一個是四念處。佛教是正,世人是顛倒,什麼叫正?觀身不淨,不管是貓狗豬,包括人的身體都是肮髒的。世人怎麼看?他把不淨顛倒過來說成是幹淨的,所以佛說世人不淨淨倒。人們把姑娘皮膚雪白粉嫩,說成像剛剛長出來的蔥那樣,佛說:哪有一個身體是幹淨的?身體裏的腸子裝的都是大糞啊。偏偏有人把豬的腸子洗洗,切成一段一段,再放點粉絲下去煮一煮,叫大腸鮮粉湯,豬的腸子能洗得幹淨嗎?大便裏的細菌和大便裏種種的成份,全滲透到腸子裏邊了,能洗得幹淨嗎?洗只洗一個表面。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50~5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