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如幻,生命如泡,业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梦,叫白日梦
提要:
·以般若智慧作正观,绝对不会错,能既稳又快回如来家
·流浪生活不可贪爱,要打败烦恼回老家去
·能做到不贪爱,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们达到这样的觉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有漏法,一漏就会漏到三恶道
·过去如梦,现在如幻,生命如泡,业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梦,叫
白日梦
以般若智慧作正观,
绝对不会错,能既稳又快回如来家
今天因为有人一再跟我打手势提醒我,不能超时。本来你们给我打手势,我也不理你,而且人家还怨她:你怎么老是跟老师打手势,咱们还听得没过瘾呢。但是佛学苑讲课还是要遵守时间,因为下面还有课啊。
再回到题目上来,今天还是在讲观,观要正观,要用佛陀的智慧去观外界一切的形形色色。佛陀的智慧都总结在般若智慧里,以般若智慧最为彻底圆满究竟。我们正观提高到以般若智慧去观,那就绝对不会错,也不会上当。在修行路上能既稳又快,所谓叫稳速到家。这可不是世俗的家,而是结束我们流浪汉的生活,回到如来的家。因为你本身就是王太子,误喝了毒酒疯了,拼命往外跑,其实如来家的金刚宝座还等着你。
流浪生活不可贪爱,要打败烦恼回老家去
要结束生死流浪的生活,你在流浪的旅途里就不能贪爱。如果你贪爱了,你会永远流浪下去,因为你喜欢流浪。你们已经养成流浪汉的习气,对流浪生活已经发生爱好了,所以要学佛法,赶快觉悟过来。有支歌挺好: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可不是东北的大米高梁,我们的家乡是如来的家,你想回如来老家,烦恼就不让你回去,它用贪嗔痴来把你钩住,你只有一条路可走,打回老家去。跟谁打?跟烦恼的贪嗔痴打。
能做到不贪爱,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们达到这样的觉悟
能做到对流浪的生活不贪爱,只有大般若的智慧才能使我们达到这样的觉悟。《大般若经》又叫佛母经,《大般若经》有600卷,浓缩一下就成了《金刚经》。《金刚经》再缩一缩,就是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就应该这么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有漏法,一漏就会漏到三恶道
“一切有为法”,世间上的一切全是有为法,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人的感情。人的感情从哪里来?是人跟人相互接触,通过造作产生的,所以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漏法,世间上造作的一切法,不管好坏,全有漏洞。坏是有漏的恶法,好是有漏的善法,仍然有漏。一漏就会漏到三恶道。所以作为佛弟子不能去学儒教。
不知道哪个朝代开始,佛门流行这句话:学佛首先要学好做人。这句话没错,可是后来人们的理解错了,如果说这话的善知识本身理解错了,当然他本人也错了,就看他怎么理解了。
现在理解成:你要学佛法,首先要学好做人。他不是叫你在佛法里学好做人,他叫你去学儒教,先学儒教做好人,然后再学佛教。这就错了。佛法里有学好做人的法呀,五戒十善止恶修善就是教你怎么做人。儒教是世间法,是有漏法,在儒教影响下,多少年代来吃人的礼教,使多少妇女上吊跳井,这种事实你能否定吗?所以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你把它作为古代的文化去研究那还可以,如果你去信仰它,你岂不是倒退了?孔子还比不上佛教里的五戒居士,五戒居士不喝酒,孔子还喝酒了,现在还在做广告呢!叫孔府酒,连喝酒的贪爱心都去不掉!释迦佛可没有先去学儒教再成佛。
凡是世间法都是有漏法,凡是造作出来的全有漏洞,为什么科学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因为有漏洞,今天补了这个漏洞,就说是发展了,那不是有漏法?如果没有漏洞,发展就该停止了,永远发展就是永远落后,因为有漏洞啊。
过去如梦,现在如幻,生命如泡,业力如影,世人白天仍在做梦,叫白日梦
“如梦幻泡影”,过去如梦,现在如幻,生命如泡,业力如影。这句话把整个的人生都说完了,整个人生就是梦幻泡影。人们常说,想想过去,真好比一场梦啊,这句话谁都会说,谁都有体会,可是在当时当境就不会说:我现在在做梦。人们能够觉悟到过去如梦,过去再怎么好,今天也抓不回来了,就好像梦醒了,梦里的一切再也抓不回来了。可是人们还没有觉悟到,你现在认为看得见、听得见、抓得着的,你以为是真的,其实还在做梦,叫白日梦。
今天就讲到这里。听完了别再做白日梦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5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5
世俗法种种观点都着重一个“有”,
佛法讲“无”,因为有是假相
提要:
·皈依发心都是加行,修观才是正行,要观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外境的迷惑
·要以佛陀的智慧去修观,才能观得彻底究竟
·在修行上离不开观,起矛盾是观点有漏,有漏就不叫圆满
·俗谛是方便而说,离不开般若智慧的一切法空
·世俗法种种观点都着重一个“有”,佛法讲“无”,因为有是假相
皈依发心都是加行,修观才是正行,
要观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外境的迷惑
修行有加行,正行和结行。我们礼佛、供养以及皈依、发心,这些都是加行。什么时候才迈上正行的路呢?那要修观。你只有修了观以后,修行的路才看得清楚,你看明白了,就不会走错路。我们心里的起心动念也要去观一观,这个念头对不对,念头是怎么起来的呀?原来是由于外面的境使我们产生了念头,所以佛说由境生心。我们也必须要观外面的境是真实的、还是迷惑我们的,所以修行必须要修观。
要以佛陀的智慧去修观,才能观得彻底究竟
法指的是佛法,是释迦佛给予我们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导去修观,这样才能出智慧。有了智慧以后,你用智慧的眼光去观,才能观得正确、彻底。如果你观得深观得透,你的智慧也就更圆满究竟。
在修行上离不开观,
起矛盾是观点有漏,有漏就不叫圆满
今天讲菩提心的目的是让我们都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还要修好菩提心。我们常说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菩提行,发菩提心是愿,有愿就必须去修行。在修菩提行的路上当然离不开观,不观路容易走错,以什么为观?要以佛陀的智慧为观,这叫正观。如果你不是以佛陀的智慧去观宇宙人生的一切景象,那你仅仅是世俗上的观点,是有漏法。我们在人世间起了矛盾,肯定观点有漏洞。有漏就不叫圆满,因为有漏才有矛盾。
俗谛是方便而说,
离不开般若智慧的一切法空
发了菩提心后修菩萨行,要以释迦佛的智慧来作为我们的观点。释迦佛的智慧最后全归纳在般若智慧里。释迦佛讲了49年法,都是从般若智慧这样一个圆满的智慧里流出来的。佛陀教给我们的有真俗二谛。其实真俗二谛不是矛盾的,是同时存在的东西,要有同时有,要没同时没,就好像蜗牛的两只角,要伸同时伸,要缩同时缩,所以真俗二谛都是般若智慧。释迦佛从来不讲世俗上的法,因为世俗法是流转生死的法。所谓俗谛是从真谛中流出来的,仅仅是方便而说,从性质上来讲,都离不开般若智慧的一切法性空。
世俗法种种观点都着重一个“有”,
佛法讲“无”,因为有是假相
应该明白,般若智慧里的世俗谛跟人世间的世俗法性质不同。般若智慧里的世俗谛又称世俗智,佛所有的语言,包括种种阐明、比方、比喻,全是佛陀的智慧。而世俗上人们种种的观点都不是佛法的观点,都是世俗人的世俗观点,全是有漏的。从般若智慧中出生的世俗谛也属无漏法,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到这一点,认为世俗谛就是有漏法,那你怎么会通过有漏法进入无漏法呢?只有性质相同才能合得起来,简单的说,世俗人讲的种种法、种种观点,都着重于一个有,认为是实在的有;而佛法里种种的阐明、广开、语言、名相和比喻,都是告诉你什么都没有,告诉你虽然现在是有,但这个有是假相,这就跟世俗上的人观点不同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5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5
修行人第一念处应观身不净,世人颠倒,
成了“不净净倒”
提要:
·很多人不知修行应根据三十七道品修
·既不会修路,又不会修车,想到目的地能快得了吗
·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道谛所成,不修三十七道品,可没有你的极乐
世界
·净土不是天堂,不能以“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净妙离”之心求生净土
·修行人第一念处应观身不净,世人颠倒,成了“不净净倒”
很多人不知修行应根据三十七道品修
人们常问修行怎么修啊?甚至进佛门很多年的人,还是摸不清楚怎么修。后来修唸佛法门的人多起来了,修行怎么修也就不大有人问了,认为修行么就是唸佛。其实只知道唸佛号的人,仍然不明白修行怎么修。直至今天,人们越来越不懂得唸佛必须要唸到一心不乱,要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更是不知道了;还有,修行人必须要修戒定慧、断智悲的功德,乃至要培养无上的福报也不知道;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也不知道;受了戒不能犯戒,也不知道;问他五戒哪五条,也不知道;受了菩萨戒了,也不知道菩萨戒里说些什么,像这种人唸佛仅仅像孩子叫妈妈,孩子都会叫“妈——”,一学就会。修行要根据三十七道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讲的就是三十七道品。
既不会修路,又不会修车,
想到目的地能快得了吗
修行俗称修道,有人一听到修道,就觉得很神秘很玄虚。其实道就是路,修行就是你要到达一个目的地,首先把这条路修修好,通过路你就可以走到目的地了。道品讲的就是修路的方法,有三十七种。有些人即使知道有苦集灭道四谛法,道谛有三十七道品,可是他认为三十七种道品跟我没关系。你连修路都不会修,路面高高低低都没有铺平,你怎么能到目的地啊?现在佛弟子一般都贪方便,贪修行的路上要走得快,走得稳当,能快一点到目的地,这没有错,问题是你既不会修路又不会修车,你咋办呢?就算预先给你把路铺好,你汽车开到半路抛锚了,假如这个司机他懂得修,一看原来是螺丝钉掉了,那么马上把螺丝钉捡起来扭扭紧,就继续开了。假如司机不会修,那就苦了,还要叫拖车拖到修理厂去修,能快得了吗?
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道谛所成,
不修三十七道品,可没有你的极乐世界
说“我是唸佛的,知道那么多干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里写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而且七宝行树的周围四宝具足,说的全是三十七道品。由此可见,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都是修三十七道品成就的,你如果不修三十七道品,这个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不是你的极乐世界,因为叫你修你不修,怪你自己啊。
净土不是天堂,不能以“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净妙离”之心求生净土
外道讲究升天,外道是怎么升上去的?他是凭“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净妙离”,这样想想想,想上去的。他们把天上称为上界,天下称为下界,说下界的人又粗,又苦,又是障碍重,他羡慕上界种种美好的境界,他就想,我不要下面,我要上面,就这么想想想上去了。极乐世界可不是天上,不是凭你想就能想得上去的。如果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外道跟佛教还有什么区别啊?所以希望大家警惕,千万不要把极乐世界当作天堂。
修行人第一念处应观身不净,世人颠倒,
成了“不净净倒”
三十七道品从前讲过,今天不过是提几句。第一个是四念处。佛教是正,世人是颠倒,什么叫正?观身不净,不管是猫狗猪,包括人的身体都是肮脏的。世人怎么看?他把不净颠倒过来说成是干净的,所以佛说世人不净净倒。人们把姑娘皮肤雪白粉嫩,说成像刚刚长出来的葱那样,佛说:哪有一个身体是干净的?身体里的肠子装的都是大粪啊。偏偏有人把猪的肠子洗洗,切成一段一段,再放点粉丝下去煮一煮,叫大肠鲜粉汤,猪的肠子能洗得干净吗?大便里的细菌和大便里种种的成份,全渗透到肠子里边了,能洗得干净吗?洗只洗一个表面。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