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觀到自己的過失,你才能至誠懇切地忏悔,認錯改過,把肮髒洗幹淨了,仍然是清白,所以叫還淨。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犯戒雖能忏悔還淨,還是以不犯戒爲好
觀自己的過錯與觀叁寶功德同樣重要
佛說“犯戒地獄苦”,我也常用這句話教育大衆,說得多了,可能聽的人有點不耐煩。有個出家人就講了一句話,“犯戒可以還淨的嘛”,我難道不知道可以還淨?忏悔就是還淨。我所以特別強調“犯戒地獄苦”,就因爲看到了今天的現實,有幾個還淨的?所以還是不犯戒爲好,犯了戒要還淨也很困難,並不是做做早晚功課,唱唱忏悔文就能還淨。唱唸不頂事的,要心裏真誠地悔過,從此再也不造惡才行。
所以修行人既要觀叁寶的功德,還要觀自己的過錯,觀自己的過錯跟觀叁寶的功德同樣重要。
要觀菩提心的功德,也要觀退失菩提心的過錯
今天我們講菩提心,我們就要觀菩提心的功德,還要觀退失菩提心的過錯,退失菩提心是犯根本罪的。我也有點苦惱,我天天講法,有人還在退菩提心。說起來衆生難度,其實難度也有辦法度。人家小偷叁棍子下來,照樣受了叁皈依。假如誰退菩提心,一棍子打下來,看你還退不退心!那老師怎麼不打我?一打你,你要拉我去派出所,使這麼多同學聽不到法,也是因小失大呀。
退菩提心說到底還是世俗心放不下
爲什麼衆生難度?衆生調皮呀,世俗心始終放不下。退菩提心說到底還是世俗心放不下。這也難怪,你在世俗裏呆了百千萬劫,根深蒂固了。你在這兒學法學了多久啊?有的老同學還擺老資格:我學了十年了。十年擺什麼老資格?你們今世遇到了殊勝的法,能使你們今世就能成就,這是法的力量,真叫法力無邊啊。培養你七八年,總比新同學要好得多,新同學才來了兩叁個月。可是老同學七八年了,有時候喊起來還喊媽呀,沒聽到喊一句佛呀,這就是心中只有媽,可沒有佛。
自卑的人要觀自己功德,傲慢的人要觀自己過失
如果你覺得進步不快,心裏沒勁了,也要觀,要觀你自己的功德。你覺得自己學了兩年了,也沒什麼嘛。你觀不到,不等于沒有,別人就觀得到。從小到大,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成長,可是別人就看得到:“兩年不見了,你長得這麼高了。”你自己還莫名其妙,怎麼我天天沒看到我長高?你們一回家探親,別人看你學得多變得快,就贊歎你。所以要觀,對自卑的人來說,不要看不起自己,要觀自己功德;對傲慢的人來說,要觀自己的過失。
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
心裏都有傲慢,人就變得糊塗了
傲慢的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換句話說,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心裏都有傲慢。有的人很聰明,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爲聰明人容易傲慢,而且聰明人特別容易受人恭敬,受人贊歎,一恭敬一贊歎,更傲慢了。傲慢了,人就變糊塗了,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8)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3
教育四衆弟子
不等于說四衆弟子
提要:
·自由散漫、不負責任,根子都在傲慢上,傲慢來自好話聽得多,
批評聽得少
·因爲學生不一樣,所以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也不一樣。老實人好幫助;
不批評你,你就覺得我很可愛
·覺悟就是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愚人沒智慧,也就不可能成佛
·佛經常批評有些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講經說法的
人也必須這樣告訴大家
·教育四衆弟子不等于說四衆弟子過
自由散漫、不負責任,根子都在傲慢上,
傲慢來自好話聽得多,批評聽得少
你們都很聰明,爲什麼有時候事情幹不好?不是因爲聰明幹不好,凡是自由散漫、不負責任,根子都在傲慢上。可能是你們好話聽得太多,凡是來的客人,或者來參觀的領導,或者來小住的同學,經常講你們的好話,你們聽多了很容易傲慢呀。
有的同學總是勸導我,“老師你能不能少批評一點,多表揚一點?”現在社會上也主張對孩子應該多表揚,少批評。看看現實,光表揚能行嗎?你尾巴不要翹起來了?一只小狗,你在它的頭上摸摸,這好比是表揚,它尾巴就翹起來了。怪不得,現在孩子都變成小皇帝了。表揚跟批評都要用,而且還不能用錯!心理薄弱的人要表揚他,尾巴翹高的人要批評他,讓他看到自己的缺點。
因爲學生不一樣,所以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也不一樣。
老實人好幫助;不批評你,你就覺得我很可愛
有同學常問我,“老師,你怎麼對待每個學生的態度不一樣?”因爲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所以我也只能不一樣。記得從前有個同學問我,“老師,你爲什麼看見我經常批評?”我朝他笑笑,“因爲你老實啊”。老實人好欺負啊。(衆笑)其實老師哪會欺負你呢?老實人好幫助。還有一次,有個學生問我,“老師,爲什麼你老師人見人愛?”我朝她笑笑說,“因爲我可愛呀。”你看我每句話都不同的。爲什麼你看我可愛?就因爲沒批評你,所以可愛啊,是吧。
覺悟就是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愚人沒智慧,也就不可能成佛
所謂覺悟,就是要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缺點。愚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覺悟,也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我一再講,愚是學不得的,學愚是違反釋迦佛的教導。前天跟你們講了《百喻經》裏愚人的故事,主人叫一個愚人看門,結果他把門板扛著走,因爲他喜歡聽音樂,心飄出去了。貪愛五欲的人,心總是飄出去的,兩只腳當然也要跟著心一起出去了。佛對這個事情是怎麼看的,今天繼續把佛的話講下去。
佛經常批評有些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
講經說法的人也必須這樣告訴大家
“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佛經常批評不如法的比丘。今天的比丘,當佛在批評你,指出你錯誤的時候,你生氣不生氣啊?可能沒有一個比丘會說:我會生氣的。可是我講經說法,經常用佛批評比丘的話來啓發修行人,偏偏很多出家人就有意見,所以有些人好心就來跟我打招呼,“老師,如果有出家人來聽法,佛講的批評話你盡量少說啊。”這話又不是我說的,我不過是代如來宣化呀,佛怎麼說我也要怎麼說,我不這麼說,我對不起佛啊。你偏要生我的氣,我也沒辦法,我常說:甯願得罪人,不要得罪佛。今天我是照經文唸的,先打個招呼,你們聽了別生我的氣。
教育四衆弟子不等于說四衆弟子過
“諸比丘”,可見這種人還不少呢,釋迦佛在世的年代,這種比丘已經不少了,何況現在末法時期?假如你問,那是不是說我啊?我又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你做過哪些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教育衆生總要告訴衆生哪些是錯的。教育四衆弟子,不能理解成“說四衆弟子過”,指出人家缺點是教育人必須要有的方式,如果你說這是“說四衆弟子過”,那你也謗了佛了。
“不奉佛教”,佛弟子應該依教奉行,佛怎麼教導我們,我們就應該怎麼做。可是有些人,他們就是不奉佛教。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9)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3
在家人錢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濫,
六根的門全打開,財寶全被偷光
提要:
·佛雖指出有些比丘的過錯,但也贊歎出家功德,要居士們恭敬比丘僧
·說講經說法的就是佛,這就容易把說正法的善知識和說邪法的惡知識
混淆起來
·佛指出比丘的缺點是關心比丘,比丘是內護,居士是外護
·在家人錢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濫,六根的門全打開,財寶全被偷光
比丘應受恭敬供養,可不能貪求利養、不奉佛教
佛雖指出有些比丘的過錯,
但也贊歎出家功德,要居士們恭敬比丘僧
這裏要補充一句,佛經常指出比丘的錯,很少提到居士的錯誤,因爲佛對比丘要求高啊。如果你看成,佛認爲居士比出家人好,你就錯了。現在確實有人這麼說,比如有人說“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這句話跟佛說的不一樣。這種話會造成在家人不再恭敬出家人了,這種錯誤的言論現在佛門裏特別多。佛雖然有時候指出比丘的過錯,可是另一面佛大大地贊歎出家的功德,要居士們恭敬比丘僧。
說講經說法的就是佛,這就容易把說正法的
善知識和說邪法的惡知識混淆起來
前一時期我碰到一個居士,她看見我就恭敬禮拜,我就跟她說,“你禮拜佛,不要禮拜我。”我講法時坐在法座上,有些居士進來,也會在法座前恭敬頂禮。我有時在講臺上放尊佛像,表示你是拜佛不是拜我。有的居士看我面無表情還生我氣:我朝傅老師頂禮,他竟然不跟我打招呼,這麼傲慢!其實你頂禮跟我沒關系,即使我講臺上沒有供佛像,法座後也是供的佛像啊,你是頂禮佛嘛,我不能搶這個功德,所以面無表情。如果我跟你合掌,那變成你頂禮我啦。
再說回來,那個居士朝我頂禮,我連忙說,“我是居士,你不要向我頂禮,去跟佛頂禮。”她說,“你就是佛,”我一聽這話不對頭,就問她,“你怎麼說我就是佛?”“你會講經說法,就是佛。”這話不對,會講經說法怎麼成了佛呢?那麼這個人講法講錯了也是佛?這種錯話傳布很廣啊,這樣就把說正法的善知識和邪說的惡知識混淆起來了。
佛指出比丘的缺點是關心比丘,
比丘是內護,居士是外護
佛特別關心比丘,所以經常指出比丘的缺點。比丘是內護正法的人,居士是外護,佛所有的家業全都交給了比丘。因爲佛對比丘特別關心愛護和培養,所以一有缺點,佛就給他指出來。當然說比丘也包括比丘尼,就好比我要培養你們,你們一有缺點,我就要訓話。
在家人錢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濫,
六根的門全打開,財寶全被偷光
佛常指出比丘的過錯,是對比丘的負責任。我們不能因爲比丘有了過錯,就認爲比不上在家人。在家人不是毛病少,而是毛病更多,因爲在家人錢多,有了錢就享受,五欲泛濫,眼睛的門、耳朵的門、六根的門全都打開,裏邊的財富全被偷光了。就好像現在的佛門沒有看緊,所以外道、魔道、邪道,全進佛門搗亂來了。門能不看好嗎?
比丘應受恭敬供養,可不能貪求利養、不奉佛教
“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佛教導比丘不能貪著利養,利養就是名聞利養。比丘應該受恭敬供養,因爲比丘的功德大,可是比丘不能貪恭敬供養。貪就是煩惱,起煩惱了,還能了生死嗎?佛在世的時候,尚且講這個話,何況現在末法時期!我從來不管出家人的事,能海上師說過:在家居士最好不要管出家人的事情。可是講經說法是代如來宣化,我講法的時候就要勸導佛弟子不要貪著利養。
佛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財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末法時期,更要防止受外界的汙染。有很多居士告訴我,現在的佛門很不清淨,幾乎都在貪著利養。這不是種下了解脫的因,而是種下了地獄的因。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40~4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