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有观到自己的过失,你才能至诚恳切地忏悔,认错改过,把肮脏洗干净了,仍然是清白,所以叫还净。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犯戒虽能忏悔还净,还是以不犯戒为好
观自己的过错与观三宝功德同样重要
佛说“犯戒地狱苦”,我也常用这句话教育大众,说得多了,可能听的人有点不耐烦。有个出家人就讲了一句话,“犯戒可以还净的嘛”,我难道不知道可以还净?忏悔就是还净。我所以特别强调“犯戒地狱苦”,就因为看到了今天的现实,有几个还净的?所以还是不犯戒为好,犯了戒要还净也很困难,并不是做做早晚功课,唱唱忏悔文就能还净。唱唸不顶事的,要心里真诚地悔过,从此再也不造恶才行。
所以修行人既要观三宝的功德,还要观自己的过错,观自己的过错跟观三宝的功德同样重要。
要观菩提心的功德,也要观退失菩提心的过错
今天我们讲菩提心,我们就要观菩提心的功德,还要观退失菩提心的过错,退失菩提心是犯根本罪的。我也有点苦恼,我天天讲法,有人还在退菩提心。说起来众生难度,其实难度也有办法度。人家小偷三棍子下来,照样受了三皈依。假如谁退菩提心,一棍子打下来,看你还退不退心!那老师怎么不打我?一打你,你要拉我去派出所,使这么多同学听不到法,也是因小失大呀。
退菩提心说到底还是世俗心放不下
为什么众生难度?众生调皮呀,世俗心始终放不下。退菩提心说到底还是世俗心放不下。这也难怪,你在世俗里呆了百千万劫,根深蒂固了。你在这儿学法学了多久啊?有的老同学还摆老资格:我学了十年了。十年摆什么老资格?你们今世遇到了殊胜的法,能使你们今世就能成就,这是法的力量,真叫法力无边啊。培养你七八年,总比新同学要好得多,新同学才来了两三个月。可是老同学七八年了,有时候喊起来还喊妈呀,没听到喊一句佛呀,这就是心中只有妈,可没有佛。
自卑的人要观自己功德,傲慢的人要观自己过失
如果你觉得进步不快,心里没劲了,也要观,要观你自己的功德。你觉得自己学了两年了,也没什么嘛。你观不到,不等于没有,别人就观得到。从小到大,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可是别人就看得到:“两年不见了,你长得这么高了。”你自己还莫名其妙,怎么我天天没看到我长高?你们一回家探亲,别人看你学得多变得快,就赞叹你。所以要观,对自卑的人来说,不要看不起自己,要观自己功德;对傲慢的人来说,要观自己的过失。
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
心里都有傲慢,人就变得糊涂了
傲慢的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换句话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心里都有傲慢。有的人很聪明,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人容易傲慢,而且聪明人特别容易受人恭敬,受人赞叹,一恭敬一赞叹,更傲慢了。傲慢了,人就变糊涂了,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4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3
教育四众弟子
不等于说四众弟子
提要:
·自由散漫、不负责任,根子都在傲慢上,傲慢来自好话听得多,
批评听得少
·因为学生不一样,所以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一样。老实人好帮助;
不批评你,你就觉得我很可爱
·觉悟就是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愚人没智慧,也就不可能成佛
·佛经常批评有些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讲经说法的
人也必须这样告诉大家
·教育四众弟子不等于说四众弟子过
自由散漫、不负责任,根子都在傲慢上,
傲慢来自好话听得多,批评听得少
你们都很聪明,为什么有时候事情干不好?不是因为聪明干不好,凡是自由散漫、不负责任,根子都在傲慢上。可能是你们好话听得太多,凡是来的客人,或者来参观的领导,或者来小住的同学,经常讲你们的好话,你们听多了很容易傲慢呀。
有的同学总是劝导我,“老师你能不能少批评一点,多表扬一点?”现在社会上也主张对孩子应该多表扬,少批评。看看现实,光表扬能行吗?你尾巴不要翘起来了?一只小狗,你在它的头上摸摸,这好比是表扬,它尾巴就翘起来了。怪不得,现在孩子都变成小皇帝了。表扬跟批评都要用,而且还不能用错!心理薄弱的人要表扬他,尾巴翘高的人要批评他,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
因为学生不一样,所以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一样。
老实人好帮助;不批评你,你就觉得我很可爱
有同学常问我,“老师,你怎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所以我也只能不一样。记得从前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看见我经常批评?”我朝他笑笑,“因为你老实啊”。老实人好欺负啊。(众笑)其实老师哪会欺负你呢?老实人好帮助。还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你老师人见人爱?”我朝她笑笑说,“因为我可爱呀。”你看我每句话都不同的。为什么你看我可爱?就因为没批评你,所以可爱啊,是吧。
觉悟就是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愚人没智慧,也就不可能成佛
所谓觉悟,就是要你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愚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觉悟,也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我一再讲,愚是学不得的,学愚是违反释迦佛的教导。前天跟你们讲了《百喻经》里愚人的故事,主人叫一个愚人看门,结果他把门板扛着走,因为他喜欢听音乐,心飘出去了。贪爱五欲的人,心总是飘出去的,两只脚当然也要跟着心一起出去了。佛对这个事情是怎么看的,今天继续把佛的话讲下去。
佛经常批评有些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
讲经说法的人也必须这样告诉大家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佛经常批评不如法的比丘。今天的比丘,当佛在批评你,指出你错误的时候,你生气不生气啊?可能没有一个比丘会说:我会生气的。可是我讲经说法,经常用佛批评比丘的话来启发修行人,偏偏很多出家人就有意见,所以有些人好心就来跟我打招呼,“老师,如果有出家人来听法,佛讲的批评话你尽量少说啊。”这话又不是我说的,我不过是代如来宣化呀,佛怎么说我也要怎么说,我不这么说,我对不起佛啊。你偏要生我的气,我也没办法,我常说:宁愿得罪人,不要得罪佛。今天我是照经文唸的,先打个招呼,你们听了别生我的气。
教育四众弟子不等于说四众弟子过
“诸比丘”,可见这种人还不少呢,释迦佛在世的年代,这种比丘已经不少了,何况现在末法时期?假如你问,那是不是说我啊?我又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你做过哪些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教育众生总要告诉众生哪些是错的。教育四众弟子,不能理解成“说四众弟子过”,指出人家缺点是教育人必须要有的方式,如果你说这是“说四众弟子过”,那你也谤了佛了。
“不奉佛教”,佛弟子应该依教奉行,佛怎么教导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做。可是有些人,他们就是不奉佛教。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4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3
在家人钱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滥,
六根的门全打开,财宝全被偷光
提要:
·佛虽指出有些比丘的过错,但也赞叹出家功德,要居士们恭敬比丘僧
·说讲经说法的就是佛,这就容易把说正法的善知识和说邪法的恶知识
混淆起来
·佛指出比丘的缺点是关心比丘,比丘是内护,居士是外护
·在家人钱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滥,六根的门全打开,财宝全被偷光
比丘应受恭敬供养,可不能贪求利养、不奉佛教
佛虽指出有些比丘的过错,
但也赞叹出家功德,要居士们恭敬比丘僧
这里要补充一句,佛经常指出比丘的错,很少提到居士的错误,因为佛对比丘要求高啊。如果你看成,佛认为居士比出家人好,你就错了。现在确实有人这么说,比如有人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这句话跟佛说的不一样。这种话会造成在家人不再恭敬出家人了,这种错误的言论现在佛门里特别多。佛虽然有时候指出比丘的过错,可是另一面佛大大地赞叹出家的功德,要居士们恭敬比丘僧。
说讲经说法的就是佛,这就容易把说正法的
善知识和说邪法的恶知识混淆起来
前一时期我碰到一个居士,她看见我就恭敬礼拜,我就跟她说,“你礼拜佛,不要礼拜我。”我讲法时坐在法座上,有些居士进来,也会在法座前恭敬顶礼。我有时在讲台上放尊佛像,表示你是拜佛不是拜我。有的居士看我面无表情还生我气:我朝傅老师顶礼,他竟然不跟我打招呼,这么傲慢!其实你顶礼跟我没关系,即使我讲台上没有供佛像,法座后也是供的佛像啊,你是顶礼佛嘛,我不能抢这个功德,所以面无表情。如果我跟你合掌,那变成你顶礼我啦。
再说回来,那个居士朝我顶礼,我连忙说,“我是居士,你不要向我顶礼,去跟佛顶礼。”她说,“你就是佛,”我一听这话不对头,就问她,“你怎么说我就是佛?”“你会讲经说法,就是佛。”这话不对,会讲经说法怎么成了佛呢?那么这个人讲法讲错了也是佛?这种错话传布很广啊,这样就把说正法的善知识和邪说的恶知识混淆起来了。
佛指出比丘的缺点是关心比丘,
比丘是内护,居士是外护
佛特别关心比丘,所以经常指出比丘的缺点。比丘是内护正法的人,居士是外护,佛所有的家业全都交给了比丘。因为佛对比丘特别关心爱护和培养,所以一有缺点,佛就给他指出来。当然说比丘也包括比丘尼,就好比我要培养你们,你们一有缺点,我就要训话。
在家人钱多,毛病也多,五欲泛滥,
六根的门全打开,财宝全被偷光
佛常指出比丘的过错,是对比丘的负责任。我们不能因为比丘有了过错,就认为比不上在家人。在家人不是毛病少,而是毛病更多,因为在家人钱多,有了钱就享受,五欲泛滥,眼睛的门、耳朵的门、六根的门全都打开,里边的财富全被偷光了。就好像现在的佛门没有看紧,所以外道、魔道、邪道,全进佛门捣乱来了。门能不看好吗?
比丘应受恭敬供养,可不能贪求利养、不奉佛教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佛教导比丘不能贪着利养,利养就是名闻利养。比丘应该受恭敬供养,因为比丘的功德大,可是比丘不能贪恭敬供养。贪就是烦恼,起烦恼了,还能了生死吗?佛在世的时候,尚且讲这个话,何况现在末法时期!我从来不管出家人的事,能海上师说过:在家居士最好不要管出家人的事情。可是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我讲法的时候就要劝导佛弟子不要贪着利养。
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财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末法时期,更要防止受外界的污染。有很多居士告诉我,现在的佛门很不清净,几乎都在贪着利养。这不是种下了解脱的因,而是种下了地狱的因。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