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人戒香撲鼻,貪嗔癡使人全身發臭
·不貪榮耀,不貪名,觀世音菩薩十方普聞
·清淨就是正,貪嗔癡就是邪,邪的越成功,地獄的品位也越高
·是人的心在掌握方向盤,帶著貪嗔癡說玄妙,迷惑了大家一起走錯路
·法是藥,煩惱是病,你把法講錯了,還能度衆生嗎?
講經人要發菩提心,
若被名利欲望誘惑,必會走入歧途
清定上師說:“講經人要發起真正菩提心才講得好。如貪榮耀,必講不好”,因爲方向錯誤。方向錯誤就會走入歧途,很多人走入歧途,因爲他擋不住世俗上一切虛僞名利、欲望的誘惑。走入歧途的人開頭總會嘗到一點甜頭,其實這個甜頭也不是真實的東西,因爲你心裏有貪欲,所以才會感到甜,如果心裏沒有貪欲,這個甜味從哪裏來?
修行人戒香撲鼻,貪嗔癡使人全身發臭
衆生的一切都是從貪嗔癡來的,人爲什麼會發臭?因爲他心裏有貪嗔癡。如果沒有貪嗔癡,肮髒的東西也會飄香。有些修行人修得好,戒律清淨,他是真正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雖然看上去他很髒,你走近他卻聞不到臭味,恰恰會聞到清香撲鼻。這不是什麼奇迹,只能是說明衆生的一切肮髒都是貪嗔癡所成。衆生離不開貪嗔癡,也就離不開由于貪嗔癡而帶來的種種的苦。每一種苦,包括生老病死,都離不開貪嗔癡,短壽長壽也離不開貪嗔癡,慈悲的人長壽,經常怄氣、動嗔恨心的人就短壽。
不貪榮耀,不貪名,觀世音菩薩十方普聞
榮耀到底是好還是壞?就看你對榮耀起了什麼樣的心。名和利也是如此,觀世音菩薩名聞十方,這個名對觀世音菩薩就不會産生痛苦,因爲他從不貪名,也不貪名上的榮耀。這是他功德的反映,是每個人對他油然而起的愛戴。而這種愛戴,並不像世俗上的人名望高、鈔票多,就受到某些人的崇拜、羨慕,這是非常清淨的。
清淨就是正,貪嗔癡就是邪,
邪的越成功,地獄的品位也越高
正邪怎麼分?貪嗔癡就是邪,清淨就是正。如果你心在貪嗔癡上,你什麼事情都幹不好,你能夠幹得好的就是貪嗔癡的事情。當然,你貪嗔癡幹得越成功,將來在地獄裏的品位也越高。你有貪嗔癡,你對清淨的正法的事業就幹不好了。
是人的心在掌握方向盤,
帶著貪嗔癡說玄妙,迷惑了大家一起走錯路
汽車的方向是靠人掌握的,方向盤一轉,汽車方向就變了。說的更明白點,是人的心在掌握方向盤,他可以把汽車開到咱們吉祥寺來聽佛法,也可以開去喝酒跳舞。如果他朝歌舞場所開,他就不可能來聽法。所以從事佛教的弘法工作,如果你産生了貪嗔癡,非但你不能成就,而且對這個事業還會有破壞作用,要背罪過。這不是憑空說話,是根據事實說話,所以我常說,佛法是現實的,講佛法也要根據現實講。高談闊論,帶著貪嗔癡說得玄妙,可不是真正的玄妙。偏偏這種口說的玄妙,迷惑了很多人,結果大家一起都走錯路,
法是藥,煩惱是病,
你把法講錯了,還能度衆生嗎?
爲什麼進了佛門天天聽佛法還會走錯路?好比你問:爲什麼我到醫生那裏去開藥,藥吃下去不對頭呢
藥開錯了,還能治病嗎!法是藥,煩惱是病,你把法講錯了或者用錯地方了,你還能度衆生嗎?連藥的分量都要掌握好,分量太輕,病好得慢,分量太重,要吃死人的。所謂末法時期,就是很難得到能治衆生煩惱的好醫生。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18)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3
在佛法裏加雜質,以強調一
法來排斥其他法,把法越縮越少,
縮得快沒了,這是從末法走向滅法的現象
提要:
·以“一味土方”想氣死名醫,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就耽誤了病情
·如今佛門,抓名利榮耀的“醫生”可多啦!再受恭敬供養,這個佛門就沒
希望了
·聽不到法,有了法修不起來,或者雖有佛學專家而不修行,也成了末法
·在佛法裏加雜質,以強調一法來排斥其他法,把法越縮越少,縮得快沒
了,這是從末法走向滅法的現象
·圓滿的法才能徹底究竟,把片面說成全面,結果就出了偏差
·光背祖師語錄,能對機說法嗎?不深入群衆,高高在上,說法都是幹巴
巴的
以“一味土方”想氣死名醫,
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就耽誤了病情
有些人很會講法,有些人雖然不會講法,也會自說一套,自我陶醉。好比有的醫生很會開處方,有的醫生只會一味土方,說是祖傳秘方,“一味土方,氣死名醫啊。”吹得神乎其神,這麼說起來,也用不著上醫學院了!他還給你擺事實。事實有嗎?有的。假如病人有一萬個,確有一個病人治好了,那九千九百九十九就倒黴了,因爲用了你這個方子不但沒好,反而耽誤了病情。
如今佛門,抓名利榮耀的“醫生”可多啦!
再受恭敬供養,這個佛門就沒希望了
還有的醫生,藥鋪一看到他的方子,就得把藥箱抽屜全拉開來,因爲他開了六十種藥,抓藥的很熟悉,這兒抓一點,那兒抓一點,大大一包。據藥鋪裏的人說:這張方子吃不死,也治不好。像這樣的醫生在今天的佛門裏多得不得了,所以會形成末法時期。
你不頂事就別當醫生了吧。可是當醫生受人尊敬,還有錢好拿。我看佛門裏的這種醫生也離不開貪榮耀,不是名的榮耀,就是利的榮耀,或者名利雙收的榮耀。如果你對這樣的醫生恭敬供養,使他名利的夢一直做下去,這個佛門就沒希望了。
聽不到法,有了法修不起來,
或者雖有佛學專家而不修行,也成了末法
所謂末法時期,從文字上來講,法已經成了一個末尾,想聽法聽不到,或者聽了修不起來。還有一種情況:有法而這個法起不了作用了,這也是末法現象。比方說佛法是給你修行用的,有些人雖懂些佛法,可是他並沒有領頭修行,而是在法上翻跟鬥,稱爲佛學專家,懂了法卻根本不修的。這樣就把修行架空,即使有佛法,也成了末法。
在佛法裏加雜質,以強調一法來排斥其他法,
把法越縮越少,縮得快沒了,這是從末法走向滅法的現象
還有一種也是末法,在佛法裏加了一些別的東西,不純粹、有雜質,這樣的法還能起作用嗎?
還有一種也是末法,特別強調某一個法,其他都不要,乃至認爲一句半語就能徹底究竟,或許他對其他法根本就不懂,應該知道這是釋迦佛最反對的!他怕一個法不能吸引人,或者爲了排斥其他法,就特別強調這一個法如何如何圓滿、究竟、殊勝,用這種招牌來吸引人。把佛陀的四十九年的教法越縮越小,縮得快沒了,這些都是從末法走向滅法的現象,說到底還是爲了個人欲望的私利。
圓滿的法才能徹底究竟,
把片面說成全面,結果就出了偏差
把片面說成全面,把一點一滴說成圓滿,結果就出了偏差,因爲所有的佛法都是一個整體。佛法爲什麼能徹底究竟?因爲佛講的是圓滿的法。如果你突出了一點,疏忽了其余,就擺不平了,你這張處方對病人就不合適。
光背祖師語錄,能對機說法嗎?
不深入群衆,高高在上,說法都是幹巴巴的
比如醫生看到病人體虛,想給他補一補,這沒錯啊,可是他疏忽了其他方面,結果造成了這方面的亢奮。人是生命體呀,不能當機器來治,生命隨時隨刻會變化的,不是固定的。你就是給他平均補,其實他有的方面已經夠了,再補就太高了,某些方面缺得厲害,你只補一點還不夠。佛法是對治衆生的煩惱病,衆生的煩惱隨時隨刻在變化,你唱高調,光是背從前祖師的語錄頂用嗎?佛法是對治法,你應該對機說法呀,所以一個說法的人高高在上,受人崇拜,從不肯深入群衆,他的說法都是幹巴巴的。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19)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3
爲了對治衆生煩惱病,說法要抓現實,
爲了培養好人才,說法要常給修行人打預防針
提要:
·法要講得活,想來摸底的是外行人,奧妙就在普普通通裏
·爲了對治衆生煩惱病,說法要抓現實,爲了培養好人才,說法要常給修
行人打預防針
·拍照要自然,修行要善巧,不一定要得他心通才能遍知有情心
·世間上的榮耀會給你刺激、推動,佛弟子貪榮耀,成就就不可能了
法要講得活,想來摸底的是外行人,
奧妙就在普普通通裏
有人說我的講法實在變化多端,他聽法聽得多了,我說了這幾句話,他自以爲已經知道我下面要說什麼,結果我下面又變掉了。從前我在醫院裏用講課的方式搞集體心理治療,小故事很多。醫院派個年輕人來做我的助手,實際上是叫他來摸我的關子,看我有什麼奧妙,會搞出那麼好的成績來。後來這個年輕人傾向我了,他告訴我說:“從前我很苦惱,我跟上面反映:這個傅醫生講到要緊關鍵的時候,就叫我出去買東西。”(衆笑)其實哪有這回事?我腦子也沒有這麼靈活呀。
還叫一個姑娘裝病人進來聽課,還有個外來的醫生,通過這個姑娘的關系,躲在門簾外面聽,回去跟這個姑娘說:“怪啊,我聽來聽去講的都是廢話。(衆笑)這些病人也怪,怎麼聽聽,病就會好的呢?”你是外行人,來摸我的底,能摸得到嗎?我可沒有什麼私心雜念呢。我講心理療法,全是普普通通的話,你知不知道,奧妙就在普通裏邊。
爲了對治衆生煩惱病,說法要抓現實,
爲了培養好人才,說法要常給修行人打預防針
同樣的道理,我講佛法也很通俗易懂,插曲特別多,而且經常變化。我常說自己太羅嗦,其實都是寶啊。爲什麼我說法,臨時插曲多?因爲聽法的人變化了,我能不變嗎?比如我知道同學之間起了矛盾,這個同學犯了心病,那個同學起了煩惱,我講法要給他治。當然你現在沒有起這個煩惱,不見得你沒有這個煩惱,講給你聽聽,來個預防不好嗎?所以你們奇怪,老師怎麼今天講法的內容又是新花樣了?因爲出了新花樣,所以只能講新花樣,實際上都在幫助同學。假如明天又有同學出了新花樣,我只好再把法朝向他,這就叫對治,就叫抓現實。那樣說法就活了。
拍照要自然,修行要善巧,
不一定要得他心通才能遍知有情心
你們看拍照,站好了拍的照,都是呆板的。要拍活的照,就要偷拍。拍照的人得眼觀四方,還不能給人家知道,一知道,這個人緊張了,又死板了。所以你們聽法的人都有個感覺:老師今天講的話好像全講的是我嘛。有的人說老師有他心通。其實我是個凡夫,我連騰空都騰不起來。還有的人抓我辮子:“老師,我剛剛在想這個念頭,你就朝著我這個念頭講,你還說沒有他心通?”我朝他笑笑:“這不叫他心通,這叫心理學。”你只要朝我看一看,我就領會你在想什麼。那麼說:老師教教我。天機不可泄露!否則我這個老師不稀奇了。(衆笑)
世間上的榮耀會給你刺激、推動,
佛弟子貪榮耀,成就就不可能了
話再回過來講,如果你要想出這樣的智慧,如果你要運用這樣的善巧方便,你必須要放下你的貪嗔癡,要不然這種智慧你是出不來的。如果你真的發菩提心,弘揚佛法,你必須要放下你的貪嗔癡,或者說當大家都對你敬仰的時候,放下你的榮耀感。我只有一個傳家寶給你們,在平凡的生活裏完成不平凡的事業,那樣你在修行上才會有所成就。如果你貪榮耀,這個榮耀會給你刺激,會給你推動,你在世俗上會成就,世間人迷就迷在這裏,可是修行上的成就不可能有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10~1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