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下承擔就是修行▪P3

  ..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志向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別人勸出來的。往往立大志向的人,父母都沒有勸說過,凡所見聞自然能激發他的高遠志向。有的農村孩子生于邊地,孤陋寡聞,照樣有志向。如果你是被人做思想工作而發了菩提心或者立了志向,這種菩提心和志向隨時都會退失,難以持久。古人講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佛門裏發菩提亦複如是。沒有菩提心的人天天發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一生只發一次。無論遇到任何逆境,他的菩提心從萌發的那一刻開始,始終伴隨著他,成爲他終生的奮鬥目標與追求。超塵脫俗的思想境界所煥發出來的美好和光明將鼓舞著他一路向上,百折不撓!

  生活中,有的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有的人出汙泥而不染。後者就是有善根的人。希望在座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遇到任何逆境和艱難險阻,都不要讓菩提心動搖,退失!永遠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看到社會不好的一面,諸如貪汙、腐敗等過患,要想辦法,從我做起,慢慢影響周圍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常問自己:我給家庭、單位、乃至國家帶來過什麼好處?千萬不要抱怨:爲什麼國家、單位、父母沒給我帶來好處?一個學佛的人,一個想成就一番世俗事業的人,要學會永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絕不抱怨,這樣才能成長,進步。

  問:如何看待轉基因事件?

  師:這是一個十分危險,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目前中國大陸進口的大豆、食用油、番茄、油菜,都是西方國家打進中國市場的轉基因製品,它們的畝産量相當于非轉基因産品的叁十倍。中國的窮人太多,由于不了解轉基因食品的嚴重危害性,一時圖便宜,便買轉基因食品來吃。這就像中國的驢和馬交配後生出的騾子,沒有生育能力。吃任何轉基因食品都會導致生育力喪失。即使吃得少,還有部分生育力,但到了第二代,其身體素質會很差,甚至畸形。而第叁代人的生育能力將喪失殆盡。據透露,西方國家爲保留歐洲人種,一個世紀前就製定了滅掉亞洲人種的戰略計劃。滅掉亞洲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轉基因的大米、小麥、食用油、黃豆、花生等。中國人窮,把非轉基因的黃豆、玉米賣給西方人,賺取高額外彙。我們一畝地産一千斤天然花生,人家一畝地産叁萬斤轉基因花生。雖然我們每斤的單價看似高于對方,實際上對方的産值産量高出我們的幾十倍。西方人自己絕對不吃轉基因産品。而中國人貪圖便宜,往往選擇吃價格便宜的轉基因食品,吃後,思維、型態、舉止慢慢起變化了都不知道。目前中國大多數人吃的都是轉基因食物,只有萬分之一脫離貧困的人不吃轉基因食物。很多疾病無法治愈,都與轉基因食品有關。據說西方的科學研究者把魚的基因轉移到草莓上,草莓長得非常鮮嫩,而且産量還高。把動物基因轉到植物上,把植物基因轉到動物上的“科研”,是對人類社會的摧殘!真正的智慧應該是維護人類,保護地球。這種愚癡的行爲將導致人類的衰亡!

  問:方丈任期滿後,您去哪裏?

  師:方丈退位是不再從事行政工作,只管業務——修行、講經說法,只做教授,不做校長。萬行現在是既當教授又做校長。我計劃在東華寺再任七年方丈,就退下來做教授,領衆修行。校長兼教授容易荒廢專業。我的志向是當法師,講經說法,成爲一個好教授,不是做校長。對我個人而言,出家人若不講經說法,普度衆生,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不務正業。比如我十年一心撲在建寺廟上,無暇研究經典,也沒有好好用心打坐修煉,起碼八年時間不務正業。作爲出家人,這樣的經曆八年足矣!在建寺的過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爲了寺廟的建設和發展,不得不頻繁地接觸社會,天天和世俗人打交道,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與突破。但是繼續做就沒意義了。只有不斷經曆新事物,人生才能獲得更多的體驗、經驗、感受和感悟。

  問:寺院靠什麼凝聚僧侶和信徒?

  師:寺院是領衆修行,淨化衆生心靈的場所。傳教士、神職人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心理和心靈醫生。與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相比,中國傳教士的工作不如他們得力。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牧師、和尚、阿訇的神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而博得了社會的廣泛敬重和愛戴。就神職工作者而言,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工作做得很欠缺。在服務大衆方面,佛教的確不如基督教做得到位,因爲基本理念不同。寺廟的理念是敞開大門,笑迎八方,有求必應。而基督教的理念是送福音上門,敲門請你收下。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之處。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在大街上,即便素不相識,老外也會主動跟人打招呼。而中國人絕無此習。在這種文化相異的背景下産生的宗教理念和傳播風格也必然迥然各異。西方宗教是緊密配合政治並竭力服務于政治,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而中國的道教和佛教只有在當局需要時,才挺身而出;不需要時,就關門念經,打坐修行。我們是有求才應。

  問:什麼是出家人的快樂和幸福?出家人也有家,如果發生特殊情況,你們出家人會不會幫助家人呢?

  師:出家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國泰民安,人人幸福!對父母,我們會關心,也會負責任。父母老了要養,生病了要回去照看。佛教有規定,父母老了無人贍養,要接到寺廟來贍養,這是祖師爺製定並沿襲下來的。我們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對父母不能盡孝,又怎麼可能對衆生盡孝,善待和普度衆生?這是基本常識。

  問:老人和媳婦如何相處?如何把握在紅塵中信佛與盡孝?

  師: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把它改爲:清官不斷家務事。兩人相處,彼此都要學會互相包容、忍讓和理解,否則一切方法都無濟于事。家庭摩擦很正常,必須學會包容。前面講到,成熟的人最突出的標志就是沒有個性,能和身邊的萬事萬物融合在一起。而不成熟的人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和身邊的人、事、物格格不入。成熟就是無我,無我了還有什麼不能接納,不能包容?一個人要成長成熟,就必須學會謙讓、包容。一個真信佛並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和他人友好、愉快地相處。

  問:請講一下“緣起性空”。

  師:佛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指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既是因緣和合,就作不了主,要依賴外緣。外緣不具備就沒辦法成就一件事。要想成就一件事,需要衆因緣和合。所謂衆因緣,就是內在、外在的條件。要壞一件事,也必須內外條件皆具足。成與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所以,衆生是你我他合在一起稱的稱呼。我們要生存、發展,必須依賴和借助你我他。千萬別以爲一個人什麼事都能做。如果有這種心態,你將一事無成。

  問:您的“蓮花生動功”怎麼練?打坐手腳麻木怎麼辦?

  師:光盤、網上都有介紹。動功最重要的是把握呼吸,否則跟廣播體操沒兩樣。坐禅氣血不通導致手腳麻木,屬正常現象,是好事,說明你的氣血在蘇醒,發動。血管堵塞才會有麻木感,繼續做下去就會消失。

  問:我覺得一個人生活很和諧、自在,爲什麼結了婚就不和諧、自在了,而且還生煩惱呢?

  師:你的個性太強。你要學會讓自己死亡,消失一段時間,比如十天。你如果學會死亡十天,對于你來說,就是質的改變和飛躍。如何死亡,消失十天?這十天就是你老婆說了算,她說怎麼樣,你就怎麼樣,她說幹什麼,你就幹什麼。能這樣保持十天,你就知道什麼叫自在、和諧、快樂了。煩惱的根源是你處處想說了算,處處以你爲主。這樣你不是在成長,而是在倒退。在成長過程中,首先要學會把握自己,消除個性。修行和生活協調好了,不僅沒有矛盾,反而會活出快樂、解脫和自在。你這麼有智慧,佛都敢學,如果不能和身邊的人溝通並與之和睦共處,還談什麼學佛呢?能和佛溝通,怎麼不能和身邊的人溝通呢?除非是不想做,不用心做,否則沒有辦不到的!

  問:觀香時,是戴眼鏡好,還是不戴眼鏡好?

  師:最好不戴眼鏡,讓身體放松。只要長期反複地訓練,自然能夠進入狀態。

  問:佛的本質和精神體現在哪裏?

  師:體現在我們人的身上,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問:可是我們平常見、聞到的佛是看破,超脫了紅塵,慈悲不殺,也無男女之愛,與我們人並不同啊?

  師:既然是佛,已經超越了此層次,達到彼層次,怎麼還會殺生,有男女之愛?佛的愛已由量變達到質變,成爲平等、廣大的博愛,即佛教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男女之愛要狹隘、自私才顯得純潔,它的屬性絕非大公無私,否則倫理敗壞,社會將無甯日。

  問:信佛、學佛、行佛的標志是什麼?

  師:就是奉獻自己的一生!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衆生,奉獻給社會。學佛若無奉獻精神,奉勸你不要學,信佛就行了。信佛不需要做到什麼。而學佛必須以佛的標准要求自己,爲人處事、行爲舉止都應該如佛一般。

  問:請問皈依的好處是什麼?

  師:皈依的好處太多了! 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有護法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乃至升官,發財。但前題是你必須正信皈依,嚴格按照皈依的准則去行事做人。果能如此,你真的就能心想事成,無事不辦。皈依是以佛的標准爲人處事,既然如此,家庭怎會不幸福,事業豈能不圓滿?之所以達不到,就是因爲並沒有真正按照佛的標准來要求和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

  問:有個出家師父身體不好,總有莫名其妙的感應,這是否與他的發心和護法有關系?

  師:身體不好原因很多。真能發大心,就不會被身體所左右。很多人還沒做事,就先說身體不行。其實不是身體不行,是心力不夠。我常說,我的身體可以生病,但絕不能再讓我的心生病!真能如此,你的心從此就不會再被身體拖累。一旦心靈能夠超越身體時,病也會隨之減輕。心靈有病是導致身體恒常生病的根本原因。

  問:叁十歲之前改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否有用?

  師:有用。名字是個咒語,咒語改變了,的確有用。

  師:這裏有張條子說:“我很無奈、煩躁。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有幾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可是在外面又有一個女朋友,而且還生了一個小孩,現在很煩惱。”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不管是社會現象還是個別現象,既然發生了,你就要對此負責。首先要在經濟上對她負責,其次要在精神上、感情上對她負責。你有其他女友,有一點可以肯定,你有愛心,有經濟實力,有精力,否則是不可能的。你們看,凡是有此現象的人,首先是身體好,經濟有保障。既然如此,就要一如既往,負責到底。既然你和第二個太太已有小孩,就要對她們負責。如果對兩個家庭都能負起責任,並做得到位,我相信兩方都會理解你,因爲誰都會犯錯誤。但是犯了錯誤以後就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不能推卸,回避,甩手不見不管,做人不應該這樣,既然發生了就要去承擔。佛家講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你只要願意對你所做的事承擔後果,願意爲你的行爲負責任,你都可以去做;一旦做了,就必須對此行爲負責到底。

  問:東華寺是否有年度計劃?

  師:登陸東華寺的網站就能看到全年的活動,包括每個禮拜的開示記錄都在上面。

  問:佛教對現代經營管理有哪些指導作用?

  師:如果你真能按佛教的理念和模式經營管理公司,你的公司一定會平穩、持久、興旺。如果完全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同樣也能持久、興旺、發達。只怕你既不完全按佛教的理念,也不按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而是用自己的小聰明去經營管理,那你的公司將無法興旺發達,更別說持久了。社會上最高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宗教境界的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佛教有個基本觀念:佛法不破壞世間法,不違背世間法,佛法遵循,尊重世間法。同時提倡:在道言道,在商言商。在座的很多是企業家、商人。既然進入了宗教場所,就不要再抱著企業家、商人的心態。你來拜佛,你就是信徒,不再是企業家。明天你回到公司,你就不是信徒,而是企業家,是老板。如果你以佛教徒、居士的身份來管理公司,可能會一塌糊塗。同樣,你來寺廟拜佛,以老板自居,你肯定對佛不敬,也不會與佛産生感應。所以,到道場要言道,回商場就言商。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不能違背,這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保障,否則會付出沈重的代價。社會企業與寺廟在管理模式上的確有相互借鑒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照搬。企業以多贏利爲目的,肩負著爲社會分憂解難的責任。寺廟不是以經營爲目的,同樣也以爲社會排憂解難爲己任,這是共同的。今天就到這裏,講錯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

  

  

《當下承擔就是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