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下承担就是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恼,甚至痛苦。适者生存啊!

  很多年轻人不遵守已成型的潜规则,喜欢标新立异,结果做事就很辛苦,甚至漏洞百出。寺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年轻法师出于好奇,他不学千百年来祖师爷遗留下的管理模式,崇尚并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模式,搞得寺庙失去了宗教场所的氛围,到处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成了四不像。

  你们留心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社会团体的诞生来自佛教,其管理模式也是佛教所制定的。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曾经说过,他多年研究管理模式,最后发现,宗教场所的管理模式和国家管理模式雷同。他说得很对,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佛教的管理模式是太子(悉达多)制定的。太子生长于皇宫,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其父净饭王兄弟六人互争王位,他的堂兄就有几十个,在这种背景下悉达多出家组建的僧团,必然具有皇家的模式与色彩,即国家制定管理模式的影子。且看寺庙的组织架构:设立一“住持”、四“班首”、八“执事”,共十三个“常委”,即十三个核心人物。官方称“方丈”为“住持”,寺院内部称方丈和尚。方丈下面设一个“监院”,掌管实权,类似公司总经理,方丈相当于董事长。监院下面设八大部门,由八大执事主管行政工作。方丈下面的四个斑首对上辅佐方丈,对下监督八大部门的执事。方丈有事,先找四大班首商议,五人意见统一后,知会下面的八大执事。方丈一届任期为三年,可连任三届,九年后通常就要换届。四大班首为终身制。八大执事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两次重新任命或换职。寺庙里的每个和尚都必须轮流担任八大执事,以此培养修行人不仅能学会讲,更会做的能力。按当初释迦牟尼佛组建僧团的方式及其本怀,是要使每个和尚都有能力担任方丈。现在看来,当过执事的和尚未必都能当方丈。因为现在人的素质达不到,发心和奉献的精神也不够。方丈在寺庙唯有付出,倾其所有,全然地奉献。八大执事逢好事无缘,遇坏事要全兜着。因此,只有那些勇于奉献、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在寺庙里担任执事。执事退位后就去住禅堂。禅堂在过去是专门用来犒赏,奖励做过巨大贡献的执事,让他们退位后在禅堂里好好清修,享清福。对寺庙没做过贡献,没当过执事的僧人是没有资格进禅堂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禅堂的性质也已改变。过去的祖师、大法师和开悟的人都是先在领导岗位上磨练多年,然后才去禅堂潜心修行。十年二十年后功德圆满了,才出来建寺安僧,讲经说法,教化一方。

  经常跑庙的人都知道,寺庙一进门是天王殿,我们这是哼、哈二将殿,性质相同。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相当于民间的门神,怒目圆睁,似凶煞恶神,这是告诫,震慑进入此门的人要摈弃一切世俗的杂思乱念,端身正意进入三宝地。出了天王殿,迎面是大雄宝殿。此处是学礼仪、仪轨、敲打唱念和拜佛的地方。佛教各个环节的礼仪和寺务要在大殿里学三年,然后再到法堂去听经闻法,学习教理,研读经典,历时三年才可出法堂。在大殿完成各种寺务训练,在法堂确立理论见地,然后进入第四重殿——名利殿(也称财神殿)。此殿并非让信徒在这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原意非此。名利殿是告诫学佛的人要看淡名利,放下名利,做名利的主人,不被名利牵着走。名利关过不了,会一直被卡在此殿修学直至过关,然后才能进入最后一重殿——自在堂,即禅堂,也叫选佛场。自在堂是实修实证,孕育祖师,出人才的地方。有的人在自在堂一住便是十年、二十年;有的人三年大功告成,成佛做祖。在这个大浪淘沙、提炼、成长的过程中,只要身心承受力差一点,都无法走出四重殿,步入选佛场。能够走完五重殿的个个都是祖师。东华寺建寺的宗旨正是秉承祖师这一规定,严格按此程序来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弘法人才。准备兴建的名利殿因资金不足而暂缓 。

  东华寺例外地盖了三个禅堂。第一个“养正堂”是为四众弟子打基础,以培养正知正见的佛子之地。第二个“自在堂”是在基本功打好后深造的地方。“自在”寓意在此堂找到并获得自在。学佛必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才不失学佛的意义和价值。学任何东西,最终都是为了使自己受用,然后让他人受用。佛教始终倡导自利而后利他。如果还不能自利就直接利他,你的悲心和善心肯定不会持久。就像有些人说他做生意不是因为想发财,只是因为喜欢才去做。喜欢的事情很多,为什么要选做生意作为你的爱好呢?做生意如果不赚钱,难道你愿意赔钱?你又有多少钱可赔呢?做生意就应该赚钱。至于赚到钱干什么,那是后话。我相信众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旦赚到钱,肯定会为社会作贡献。当一个人获得金钱与地位后,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即是芸芸众生。必须让众生得到好处,他才会认可你。所以成功以后就要为众生做贡献。实际上还是为自己,是给自己做贡献。

  问:上师,您在“三次闭关纪实”中提到的爱,是什么概念?

  师:我们佛教虽然不讲爱,但是讲慈悲。基督教不讲慈悲,但是讲博爱。实际上它们是相通的。世间之爱也分小爱和大爱,大爱应该是人生最终的追求。人是否一定要先经历小爱,才能将它升华为大爱?我想未必。有些信徒问我们出家人:“你们都没有得到过爱,怎么会有爱心来爱众生?”我问他们:“你所说的爱,难道是指男女之爱?难道出家人只有体验过男女之爱才能爱众生?”其实,我们的父母早就把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假使我们真有男女之爱,这种爱是没办法,也不允许再给社会上的人,否则就乱套了,小爱必定是自私、狭隘、排他的。只有心怀真正的爱——大爱,并按真爱的道理去做,我们才可能解脱,我们的灵性才会升华。

  问:怎样才是修行,才算精进,才能与道相应?

  师:所谓修行,并不在于信什么教,也并非吃斋念佛才是修行。做任何事能用心,高度专注并善始善终就是修行。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修行,也即从事各行各业都是在修行。因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专注。专注就是法门,就是修行,就能开智慧,了生死。专注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真正的专注是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有的人以为专注是忘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这是邪见,非正见。很多人理解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殊不知,真正的入定是与万物融为一体。既然和万物融为一体,万物的起心动念和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感受得到。入定后什么都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阶段性的暂时现象,并非究竟圆满的入定。真正究竟圆满的定是宗教讲的大定,即和万物融为一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获得大定之前,确实有一个阶段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关闭,与外面事物的中断了联系,成为一个孤体。但这个阶段很短暂,而且必须尽快走出来。

  问:请解释一下“融、和、合”。

  师:这三个字是一个意思,都是个体消失,融入整体,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修行到最后,就是让我们这一滴水回归大海,从而获得不生不灭的境界。而孤立的一滴水势必迅速干枯,消亡。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和”。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最高境界是“人天合一”,包括各个行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最后追求的都是“人天合一”。现在却完全相反,追求个性化,提倡标新立异,棱角越多越有个性,否则会被轻视,贬低为缺乏个性,没有原则。真是颠倒谬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随时能和万物融为一体,又不失其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不成熟的突出标志就是具有独特的个性,浑身是刺,满身棱角,与一切格格不入。整个现代理念和教育都在做错误的引导。西方文化讲人天感应。佛教不仅讲感应,还追求合二为一,境界更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就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包容、和合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对方的起心动念吗?如果能够达到人天感应、彼此相融,天灾自然会减少。这就是我对融、和、合的理解。

  问:“四念住”最后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何修?

  师:这是心灵上的感受,已经超越了生理。在达到“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两种感受之前,还有四加行。修完四加行,继续向上,才能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内涵。汉地佛教也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问: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怎样用心与佛交流?

  师:不要急于和佛交流。念佛时只要保持专注,一段时间后自然能与佛感应道交。我们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就是因为心不专注,不能将身心融入对方。学佛就是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达到身心统一、和谐,然后融入对方,与其交流,交融,从而获得感应。

  问:如何理解“人人都是佛”?

  师:“人人是佛”,是指人人皆具佛性,皆具成佛的可能性。由于我们人的习性根深蒂固,完全以俗人的思想理念为人处事,所以我们的佛性,即本来面目,逐渐被忽略,遗忘,束之高阁。我们身上所散发,流露出来的都是人的味道,而不见佛的踪趣。发菩提心就是转人心为佛心,以佛心学佛,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上才会有佛的影子。佛教讲: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当下即是佛。同样,若存凡夫心,做凡夫事,说凡夫话,就永远是个凡夫。实际上人与人、人与神的差别就在于思想境界高低的差别。为什么有的人庸俗,有的人脱俗?原因并不在于身份的高下,而在于思想境界的高低,境界高自然脱俗。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并不起眼,既没钱也没地位,但是与他一交流,就会发现他的境界很高,内在非常阳光,洒脱自在。还有一种人既便有钱有身份,可是一打交道,他内心的阴暗和扭曲就马上显露出来。他总是抱怨,永远发现不了事物积极、阳光的一面。这就是思想境界问题。

  问:请问如何发菩提心?

  师:要众生发菩提心,难啊!

  问:不发心,是否成就不了?

  师:成就一番事业尚需立志,何况成佛?要成佛唯有…

《当下承担就是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