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下承擔就是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惱,甚至痛苦。適者生存啊!

  很多年輕人不遵守已成型的潛規則,喜歡標新立異,結果做事就很辛苦,甚至漏洞百出。寺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很多年輕法師出于好奇,他不學千百年來祖師爺遺留下的管理模式,崇尚並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模式,搞得寺廟失去了宗教場所的氛圍,到處充溢著濃厚的商業氣息,成了四不像。

  你們留心一下就會知道,第一個社會團體的誕生來自佛教,其管理模式也是佛教所製定的。記得一位管理大師曾經說過,他多年研究管理模式,最後發現,宗教場所的管理模式和國家管理模式雷同。他說得很對,但忽略了一個問題,佛教的管理模式是太子(悉達多)製定的。太子生長于皇宮,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其父淨飯王兄弟六人互爭王位,他的堂兄就有幾十個,在這種背景下悉達多出家組建的僧團,必然具有皇家的模式與色彩,即國家製定管理模式的影子。且看寺廟的組織架構:設立一“住持”、四“班首”、八“執事”,共十叁個“常委”,即十叁個核心人物。官方稱“方丈”爲“住持”,寺院內部稱方丈和尚。方丈下面設一個“監院”,掌管實權,類似公司總經理,方丈相當于董事長。監院下面設八大部門,由八大執事主管行政工作。方丈下面的四個斑首對上輔佐方丈,對下監督八大部門的執事。方丈有事,先找四大班首商議,五人意見統一後,知會下面的八大執事。方丈一屆任期爲叁年,可連任叁屆,九年後通常就要換屆。四大班首爲終身製。八大執事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兩次重新任命或換職。寺廟裏的每個和尚都必須輪流擔任八大執事,以此培養修行人不僅能學會講,更會做的能力。按當初釋迦牟尼佛組建僧團的方式及其本懷,是要使每個和尚都有能力擔任方丈。現在看來,當過執事的和尚未必都能當方丈。因爲現在人的素質達不到,發心和奉獻的精神也不夠。方丈在寺廟唯有付出,傾其所有,全然地奉獻。八大執事逢好事無緣,遇壞事要全兜著。因此,只有那些勇于奉獻、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才能在寺廟裏擔任執事。執事退位後就去住禅堂。禅堂在過去是專門用來犒賞,獎勵做過巨大貢獻的執事,讓他們退位後在禅堂裏好好清修,享清福。對寺廟沒做過貢獻,沒當過執事的僧人是沒有資格進禅堂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禅堂的性質也已改變。過去的祖師、大法師和開悟的人都是先在領導崗位上磨練多年,然後才去禅堂潛心修行。十年二十年後功德圓滿了,才出來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教化一方。

  經常跑廟的人都知道,寺廟一進門是天王殿,我們這是哼、哈二將殿,性質相同。天王殿裏的四大天王相當于民間的門神,怒目圓睜,似凶煞惡神,這是告誡,震懾進入此門的人要擯棄一切世俗的雜思亂念,端身正意進入叁寶地。出了天王殿,迎面是大雄寶殿。此處是學禮儀、儀軌、敲打唱念和拜佛的地方。佛教各個環節的禮儀和寺務要在大殿裏學叁年,然後再到法堂去聽經聞法,學習教理,研讀經典,曆時叁年才可出法堂。在大殿完成各種寺務訓練,在法堂確立理論見地,然後進入第四重殿——名利殿(也稱財神殿)。此殿並非讓信徒在這裏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原意非此。名利殿是告誡學佛的人要看淡名利,放下名利,做名利的主人,不被名利牽著走。名利關過不了,會一直被卡在此殿修學直至過關,然後才能進入最後一重殿——自在堂,即禅堂,也叫選佛場。自在堂是實修實證,孕育祖師,出人才的地方。有的人在自在堂一住便是十年、二十年;有的人叁年大功告成,成佛做祖。在這個大浪淘沙、提煉、成長的過程中,只要身心承受力差一點,都無法走出四重殿,步入選佛場。能夠走完五重殿的個個都是祖師。東華寺建寺的宗旨正是秉承祖師這一規定,嚴格按此程序來培養,造就新時代的弘法人才。准備興建的名利殿因資金不足而暫緩 。

  東華寺例外地蓋了叁個禅堂。第一個“養正堂”是爲四衆弟子打基礎,以培養正知正見的佛子之地。第二個“自在堂”是在基本功打好後深造的地方。“自在”寓意在此堂找到並獲得自在。學佛必須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才不失學佛的意義和價值。學任何東西,最終都是爲了使自己受用,然後讓他人受用。佛教始終倡導自利而後利他。如果還不能自利就直接利他,你的悲心和善心肯定不會持久。就像有些人說他做生意不是因爲想發財,只是因爲喜歡才去做。喜歡的事情很多,爲什麼要選做生意作爲你的愛好呢?做生意如果不賺錢,難道你願意賠錢?你又有多少錢可賠呢?做生意就應該賺錢。至于賺到錢幹什麼,那是後話。我相信衆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旦賺到錢,肯定會爲社會作貢獻。當一個人獲得金錢與地位後,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即是芸芸衆生。必須讓衆生得到好處,他才會認可你。所以成功以後就要爲衆生做貢獻。實際上還是爲自己,是給自己做貢獻。

  問:上師,您在“叁次閉關紀實”中提到的愛,是什麼概念?

  師:我們佛教雖然不講愛,但是講慈悲。基督教不講慈悲,但是講博愛。實際上它們是相通的。世間之愛也分小愛和大愛,大愛應該是人生最終的追求。人是否一定要先經曆小愛,才能將它升華爲大愛?我想未必。有些信徒問我們出家人:“你們都沒有得到過愛,怎麼會有愛心來愛衆生?”我問他們:“你所說的愛,難道是指男女之愛?難道出家人只有體驗過男女之愛才能愛衆生?”其實,我們的父母早就把世間最深厚、最無私的愛給予了我們。假使我們真有男女之愛,這種愛是沒辦法,也不允許再給社會上的人,否則就亂套了,小愛必定是自私、狹隘、排他的。只有心懷真正的愛——大愛,並按真愛的道理去做,我們才可能解脫,我們的靈性才會升華。

  問:怎樣才是修行,才算精進,才能與道相應?

  師:所謂修行,並不在于信什麼教,也並非吃齋念佛才是修行。做任何事能用心,高度專注並善始善終就是修行。佛教講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修行,也即從事各行各業都是在修行。因爲從事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注。專注就是法門,就是修行,就能開智慧,了生死。專注是什麼樣的狀態呢?真正的專注是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行舉止。有的人以爲專注是忘了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這是邪見,非正見。很多人理解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殊不知,真正的入定是與萬物融爲一體。既然和萬物融爲一體,萬物的起心動念和所有的信息都應該感受得到。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是階段性的暫時現象,並非究竟圓滿的入定。真正究竟圓滿的定是宗教講的大定,即和萬物融爲一體,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在獲得大定之前,確實有一個階段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關閉,與外面事物的中斷了聯系,成爲一個孤體。但這個階段很短暫,而且必須盡快走出來。

  問:請解釋一下“融、和、合”。

  師:這叁個字是一個意思,都是個體消失,融入整體,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修行到最後,就是讓我們這一滴水回歸大海,從而獲得不生不滅的境界。而孤立的一滴水勢必迅速幹枯,消亡。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和”。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最高境界是“人天合一”,包括各個行業、叁教九流、諸子百家,最後追求的都是“人天合一”。現在卻完全相反,追求個性化,提倡標新立異,棱角越多越有個性,否則會被輕視,貶低爲缺乏個性,沒有原則。真是顛倒謬誤!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隨時能和萬物融爲一體,又不失其作爲個體的獨立性。不成熟的突出標志就是具有獨特的個性,渾身是刺,滿身棱角,與一切格格不入。整個現代理念和教育都在做錯誤的引導。西方文化講人天感應。佛教不僅講感應,還追求合二爲一,境界更高。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就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包容、和合的基礎上,才能感受到對方的起心動念嗎?如果能夠達到人天感應、彼此相融,天災自然會減少。這就是我對融、和、合的理解。

  問:“四念住”最後的“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何修?

  師:這是心靈上的感受,已經超越了生理。在達到“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兩種感受之前,還有四加行。修完四加行,繼續向上,才能感受到這兩句話的內涵。漢地佛教也有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

  問:念阿彌陀佛聖號時,怎樣用心與佛交流?

  師:不要急于和佛交流。念佛時只要保持專注,一段時間後自然能與佛感應道交。我們無法和身邊的人交流,就是因爲心不專注,不能將身心融入對方。學佛就是要把散亂的心收回來,達到身心統一、和諧,然後融入對方,與其交流,交融,從而獲得感應。

  問:如何理解“人人都是佛”?

  師:“人人是佛”,是指人人皆具佛性,皆具成佛的可能性。由于我們人的習性根深蒂固,完全以俗人的思想理念爲人處事,所以我們的佛性,即本來面目,逐漸被忽略,遺忘,束之高閣。我們身上所散發,流露出來的都是人的味道,而不見佛的蹤趣。發菩提心就是轉人心爲佛心,以佛心學佛,並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我們的身上才會有佛的影子。佛教講:存佛心,說佛話,做佛事,當下即是佛。同樣,若存凡夫心,做凡夫事,說凡夫話,就永遠是個凡夫。實際上人與人、人與神的差別就在于思想境界高低的差別。爲什麼有的人庸俗,有的人脫俗?原因並不在于身份的高下,而在于思想境界的高低,境界高自然脫俗。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並不起眼,既沒錢也沒地位,但是與他一交流,就會發現他的境界很高,內在非常陽光,灑脫自在。還有一種人既便有錢有身份,可是一打交道,他內心的陰暗和扭曲就馬上顯露出來。他總是抱怨,永遠發現不了事物積極、陽光的一面。這就是思想境界問題。

  問:請問如何發菩提心?

  師:要衆生發菩提心,難啊!

  問:不發心,是否成就不了?

  師:成就一番事業尚需立志,何況成佛?要成佛唯有…

《當下承擔就是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