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脫離了娑婆世界,也不再需要四大,在另外一個時空裏照樣修煉,一樣可以吃喝玩樂,做人所做的一切。除非超越了叁界,所有的個體全部變成了一個整體。但只要一進入叁界,就有個體的存在。
那麼,爲什麼我們會來到叁界?我們是怎麼從整體裏分離出來,或者說掉下來,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對于這個演化過程,《楞嚴經》上說得非常清楚,非常微妙,而且也非常有趣。本身這個整體裏面充滿著智慧、悲心和一種活的力量,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這個整體——源頭走出來,分離出來的。爲什麼出來呢?因爲我們在上面動了念頭,所以就生出一個個體。一旦生出個體,就會由上而下往下落。同樣,雖然今天我們是一個個體,但裏面也具備了回歸整體的力量,只要把自我空掉,把身心空掉,這個個體頃刻間就會融入整體——回歸本源。實際上只是爲了講話的方便,我們說這個個體是從上面掉下來的。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下面就是上面,上面就是下面,它是一個圓形的整體,沒有上下之分。
問:在整體裏面爲什麼會動念呢?
師:它本身就具備動念的功能。因爲整個宇宙的規律就是“成、住、壞、空”,整個宇宙一直不停地按這個規律輪回著。成住壞空就是輪回,輪回就是成住壞空。
問:不動念就能避免輪回嗎?
師:不動念不能理解成什麼都不知道,佛教裏講的不動念是指有念而不住,保持覺照的狀態。如果有住,說明沒有覺照。之所以起了念又不住,就是因爲有覺照。只要有四大存在,就不可能沒有念,更不可能沒有覺照。因爲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覺照。由于有四大這個載體和本來面目融爲一體,所以就形成了兩股力量。心意識指的是妄心,這個心就是凡夫的心,識是分別識,都是四大、六根的功能。本來面目具備覺知的能力,所以自然涵蓋了四大、六根的功能,但四大、六根卻無法像本來面目一樣覺知。一個祖師曾經說過,開悟的人是真我指揮假我在行事,而沒開悟的人是假我包著真我在行事。用這個“包”,大家容易理解成真我就在四大裏面。實際上真我既在裏面,也在外面;既不在裏面,也不在外面;它不受四大的限製,什麼都包不住它,但裏面仍然有它的力量。所以祖師們有一個觀點,開悟的人不一定是從頭頂上走。當然,最初開悟的時候頭頂必須打開。當頭頂暢通,證得果位以後,本來面目或者說我們的神識、魂魄從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和毛孔都可以進進出出。對于成就的人來講,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是它的通道。但就最初打開時而言,一定是從頭頂出去的。
問:剛開始練進進出出,是不是表明還沒有融入萬物?如果融入萬物就不會再有來去和進出了。
師:最初都是這麼一個過程。但是,當這個過程結束後就不存在進出了,此時大千世界盡在我們心中,或者說大千世界盡在我們的四大裏面,四大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完整的四大。但這是境界,是功夫,必須親證,跟理論沒有關系。大而言之,有外在的宇宙可超;小而言之,我們色身這個四大就是一個小宇宙,就是叁界。如果連我們的四大都不能隨時進出,不能突破,融入宇宙更是妄談。因爲四大就是宇宙的縮影,就是宇宙的複製品。就像我們法堂裏的寺廟模型一樣,大雄寶殿的微雕模型是按大雄寶殿1:30的比例縮小的,大殿裏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戶,模型裏面都有。當我們能夠突破並掌握色身時,也就掌握了宇宙的潛規則。問題是我們現在連這個色身都掌握不了,降服不了,駕馭不了,更不要說透過色身入法界了。
佛教講成佛要具備“叁身四智”。其中的叁身就是報身、法身和化身。過去禅宗裏很多人證得了法身,但由于他在肉身上下的功夫不夠,這個業報身轉化不了,雖然明心見性,見到了本來,但還不具備千百億化身的功能,相對佛的果位來講,他還不夠圓滿。所謂的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那只是針對凡夫來講,針對阿羅漢的果位來講。如果此時此刻你的身心比較放松,你就比較容易空掉。你一松就通,一通就空,這時候你就能感覺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是不受你身體的阻礙的。此時你的身體就相當于一個紗窗,這股力量就相當于空氣,可以穿透你的身體,自由地進出。但是,只要你一起心動念,你的身體瞬間就會變得像一堵牆,空氣就無法自由地進出了。由于你的四大沒有修好,把內外的力量隔開了。這個道理就如同你拿一個桶往池塘裏一扣,當桶裝滿水時,桶裏的水和桶外的水從此就隔開了,但內外水的屬性毫無區別,因爲它們原本是一體的,只是由于桶這個牢籠的存在,它們被分成了內外兩部分。什麼時候你修煉到突破了色身,即把桶打破了,內外的水頃刻間就融爲一體。
那麼這個桶、這個牢籠是怎麼形成的呢?也就是這個四大是怎麼形成的?如何去突破這個這個桶、這個四大,讓內外融爲一體呢?這就是千百年來佛教始終在闡述的一個道理:必須把身體空掉。但是空掉身體要有一套方法,你不懂得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身體是沒辦法空掉,色身這個“桶”是沒辦法打開的。這個“桶”其實是由我們的呼吸和意念形成的,如果你理順了呼吸和意念,這個“桶”自然就破了,消失了。如果你會利用五髒六腑和色身來用功,就是在爲內外的“水”服務;如果你不會用功,五髒六腑和色身就如同一個堅固無比的鐵桶,把內外的水隔開。
問:能否用上功與身體素質有關系嗎?
師:那還用說,身體健康肯定有利于修行。身體不健康,你生存的力量都不夠,哪裏還有多余的力量修道呢?但是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和他的智商沒有關系,並不是體弱的人智商就低。
問:感覺修行應該佛道結合,先從道家修身的方法入手會比較好。因爲有了健康的身體做基礎,修行比較容易上路,心態也會比較穩。如果一開始就從佛家入門,又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難找到感覺,修行很難上路,會越修越沒有信心。是不是這樣?
師:佛教修身的方法太高明了,一般人沒有基礎是用不上手的。比如佛教裏的初禅就要煉精化氣,二禅是練氣化神,叁禅是練神還虛,四禅是練虛入道。但是現在的佛教都講究“悟”,都不願用方法去修。如果沒有任何基礎,一上來就講空,就講悟,空上一百年也空不掉,悟上一百年也還是傻瓜一個!
而道教的方法是天天練這個身體,又忽略了“悟”。它是過于在身體上下功夫,而不在心上下功夫。所以二者都走入了極端。本來在修煉的過程中,一般來說用叁年的時間,身體這個基礎就打得很牢了,然後再開始性命(身心)雙修,這才是正確而穩當的修行之道。但是按過去的門戶之見,學佛就不能學道,學道就不能學佛;佛教徒看道教的書就是背叛,道教徒看佛教的書也是背叛。但是這種看法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你什麼書都可以看,只要能消化,會兼容,就不會障道,否則看多了反而會障道。
無論你是修道還是修佛,你的身體是不會改變的。就像無論你是信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其他宗教,你身體的結構都不會因爲你信仰的不同而改變。我曾經講過,不管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身體結構沒有本質的差異。古人能通過一個方法修行開悟,我們今天要想開悟、明心見性,還必須用古人的方法。如果有根器,有智慧,能把古人的方法學會,足以讓我們成就,不需要自己再去研究,創立新的方法。實際上古人已經將修行的方法研究開發到極限,現代人根本無法超越,更不需要再標新立異,創立新的方法。
問:無色界是不是沒有四大?
師:無色界已經沒有我們娑婆世界的這種四大,但無色界有無色界的四大。千萬不要把四大理解爲我們這個有血有肉,敲上去會砰砰響的身體。無色界的天人也有身體,色界的天人也有身體,但不是我們這種肉體。就像我們人在天上飛,就必須換一個身體,飛機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要到海裏去作業,就要開著潛水艇入水。此時潛水艇就是我們的四大,我們的四大就是潛水艇的靈魂。所以在不同的時空需要不同的四大。在娑婆世界我們的工具(四大)既不是潛水艇,也不是飛機,而是有血有肉之軀。但是,無論在天上還是在地上,或者在水下,無論在做什麼,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覺照必須出現,必須跟隨!
問:是不是修到四禅無色界,就出叁界了?
師:有的人沒有功夫也會開悟,有的人有功夫卻開不了悟。一禅到四禅指的都是禅定功夫,跟智商沒有絕對的關系。過去的禅堂裏很多人禅定功夫修得非常好,都達到了四禅,但仍然沒有開悟,沒有開智慧。而有一種人已經開悟,開智慧了,卻沒有四禅的禅定功夫。爲什麼會存在這種情況呢?這跟一個人累世的修行和在因地上發的願有關。現在有一種現象:有的人很虔誠,可是一修就著魔,一修碰到的都是邪師邪法,碰不到真正的明師和正法;而有的人不發心修行,甚至不信佛,碰到的卻都是明師,甚至很多明師跟他成了朋友;有的人身體好,有的人身體差;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凡此種種都與我們在因地上發的願或者起心動念有關系。
問:六祖傳的禅法是否經過了四禅八定?
師:六祖見五祖時已經開悟了,爲什麼還要深山隱居,打撈叁十年呢?現在很多社科院的專家學者都已經悟道了,可是爲什麼他們仍然沒有超越生死,有些人的行爲甚至比凡夫還凡夫呢?就是因爲他們沒有做功夫啊!專家學者們都比我們的悟性好,都比我們的思想境界高,學識都比我們淵博,在跟我們交流時,我們都講不過他們。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們都不如我們這些做功夫的。因爲雖然他們在理上悟了,但是不做功夫。而我們往往是死做功夫,不去研究經典,學習理論,不去悟,雖然偶爾會見到一點道的影子,但讓我們講卻講不出來。所以達摩祖師講道分“理入”和“行入”,這時候理就是理,功夫就是功夫。但這只是因爲還沒有達到究竟的果位才如此講。到了究竟…
《理事結合才是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