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願文▪P3

  ..續本文上一頁裏我們也要發露來忏悔。

  

  以上是談到忏悔當中第一個,我們要忏悔的就是十種惡業。接下來我們要忏悔的是叫「五無間罪」,就是五種重罪,那就是「弒師父母阿羅漢,惡心毀害佛尊身」,這是哪五種重罪呢?這裏的順序是殺父、殺母,第叁個是殺了我們的上師,或者是教導我們佛法的上師,第四個是阿羅漢,再來第五個是帶著惡心來傷害佛陀,這總共有五種重罪,這是我們第二種要忏悔的五無間罪,或者五種重罪。無論是自己或他過去所的這些罪業,我們一起在佛前忏悔。這第二條忏悔叫做五無間罪「發露忏悔無間罪」,到這裏結束。

  

  接下來第叁個要忏悔的叫做近無間罪。「發露忏悔近無間」,這裏是指說它雖然沒有像五種無間罪這重罪這麼重,但是也接近無間罪了,所以叫「近無間罪」。指的是哪一些呢?「殺害比丘與沙彌,汙尼毀像塔寺等」,殺害比丘僧還有沙彌僧衆,汙尼是毀壞僧尼、尼衆的戒法,還有毀壞佛像、佛塔跟寺院。我們說佛塔是代表了佛的心、心意的部份,這些都毀壞的話都屬于近無間罪的。

  

  接下來第四個要忏悔的部份,它是指說「叁寶殿經所依等,以彼作證違誓等,發露忏悔舍法罪」。這是指說有時我們會在佛像、叁寶面前,或者在大殿佛堂面前發願,但是所發的誓言是一種不好的、或者錯誤的,然後叁寶是會做證的,祂們知道的,但是如果我們的動機心卻是不好的時候,這種的誓言和以叁寶爲證人來發誓,這是不行的,是錯誤的。同時「發露忏悔舍法罪」這種叫做謗法,舍棄佛法的一種罪業,這也是要忏悔的,這也被稱爲叫做沒有意義的一種罪業。

  

  接下來「毀謗菩薩諸罪業,較殺叁衆有情重,發露忏悔無義罪」。這是指還有一種無義意的罪,是指毀謗佛菩薩,這個罪是非常重,甚至比殺了叁界所有衆生都還重的,所以這也是我們要發露忏悔的。

  

  接下來是第六個,談到「無解衆」,或者叫做一種邪見罪。「發露忏悔無解罪」。這是指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我們具備有邪見,認爲沒有地獄、沒有惡道、沒有因果的,所以它的偈文是:「聞善德與惡過患,地獄痛苦壽量等,若爲不實而說法,此罪重于五無間」,這是指說當我們聽聞到惡道,各種的地獄的苦後,或者是造惡投生到惡道,造善投生到善道等因果的道理,我們聽了但是認爲它只是一種不實的說法,認爲是不正確的、不真實的說法,不相信這些說法,這種罪甚至是比之前談到這五種五無間罪還重的,所以這是我們要忏悔的,而這種罪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也沒有辦法清除的,叫無解罪。

  

  我們談到忏悔的部份,首先最開始要忏悔的是十惡業,第二是要忏悔五無間罪,叁是要忏悔五種近無間罪,第四個這叫做舍法罪,第五個是叫做無意義的罪,這是毀謗佛菩薩的罪無意義的罪,第六個邪見,不相信因果的無解罪,所以這六個是我們一般隨時都要思維、要忏悔的這六種罪。

  

  再接下來後面要談的是屬于戒條戒律方面的。一般佛法裏面有分爲叁種戒律,第一種是外在的別解脫戒,第二種是內在的菩薩戒,那第叁個是密秘的,這是屬于密乘戒的,有這叁種戒律,如有違犯了,我們也要忏悔。

  

  在這裏戒律談到分有外在的別解脫戒,內在的菩薩戒,還有密乘戒這叁個部份。首先談到外在別解脫戒。「十叁僧殘四他勝,墮罪作惡向彼悔,發露忏悔五墮罪」,這是指說有五種過罪。其中第一個叫僧殘有十叁個,第二有四個叫他勝過罪、過惡罪等等,這是有五種墮罪。這個傳統是西藏戒律傳承,是說一切有部當中傳承下來的。在古時候,在印度來講是分有十八部,但是傳到西藏之後,這個戒律的傳承是叫說一切有部戒律的傳承,所以它談到的是五種過罪。那在中國的話它叫做增支,或叫法增支這個傳統。再來還有在東南方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這是地區不同,它的戒條也有不同,但是在藏傳來講它是傳承說一切有部的,所以強調外在的別解脫罪,最主要的有五種墮罪要忏悔的。

  

  「四惡法罪十八墮,忏悔違犯菩薩戒」,這二句是指說內在的菩薩戒的戒條若有違犯也要忏悔;四惡之外還有十八墮罪,是指說如果這個菩薩他是個國王,就有五種罪他要小心要注意的,如果他是大乘的話,就有另外五種,如果他是一般人的菩薩,他就有八種,總共是國王的有五種、大乘的五種、一般菩薩的八種,所以加起來是十八種墮罪。這是菩薩忏悔的。

  

  接下來談到密乘戒來講,密乘戒是指有哪些呢?是指十四個根本墮罪,還有八種的罪業,這是密乘戒,有這二個部份,這也是我們要忏悔的,所以「十四根本八粗支,忏悔違犯誓言罪」這是密乘戒。

  

  接下來還有二種罪業是要忏悔的。第一是自性的罪。「一切自性之罪業,發露忏悔未知罪」,自性的罪業要忏悔。什麼是自性罪?是指說他不是透過持守戒律而産生的,而是本來所做的這些事它就是有罪業的,比如說非梵行、飲酒等等,這些都屬于自性之罪業,然後要發露忏悔。還有一種是未知的罪業,這是我們因爲不知道是罪業而造作了它,因此我們要忏悔。

  

  第二個罪叫佛製罪,「發露忏悔佛製罪」,這是什麼意思呢?「雖受皈戒灌頂等,不知守戒護誓言」,就是說我們透過皈依的儀式、或者接受灌頂之後,我們都有一些誓戒要守護,但是不知道,也沒有好好來守護的話,我這種戒就叫佛製的戒,是我們要守護的,如果沒有好好守佛製的戒,是要發露忏悔的。

  

  那我們要如何來忏悔呢?一般來講忏悔有四種力量,我們要具備四個條件才能真正圓滿的忏悔,是哪四個條件?第一個是知道錯了,說出做錯了什麼事情,知道這是錯的,有這種錯誤的心,就叫做「出罪」,知道錯誤的力量。第二個叫做「對治的力量」,是什麼意思呢?要將惡行消除,要忏悔這些罪業,那我們要多行善法,多積聚功德,這是第二個,是對治的力量。第叁個叫做「依止的力量」,也就是我們要依止歸依叁寶,或向佛菩薩來祈請。第四個最後一個力量是叫做有一種「戒心」,就是發誓以後不再造什麼樣的罪業了,所以一般來講忏心悔要具備這四種力量。

  

  這祈願文所談到的忏悔的方法,只談到二個。第一個要知道錯誤的是第一種力量。還有最後一個發誓以後不再犯的力量,偈文當中是談到這二種力量。「若無悔心忏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以大慚懼悔罪忏」,這是第一種力量,叫做後悔的心,知道自己錯了,那透過知道自己錯了之後,要有懼怕的心生起,這是第一個。接下來「後無戒心罪不淨,發誓此後遇命難,亦不造作不善業」,這是最後一個力量,發誓以後不再造罪了,要有這樣的戒心,所以在阿彌陀佛祂的面前祈請,祂會加持我們。

  

  接下來這裏剛剛談到「阿彌陀佛與佛子,加持淨化我相續」,這二句可以說是整個忏悔支,忏悔方法當中最後結尾的這二句。

  

  之前所談到就是最開始有談到有十種罪,十惡業等有六個部份,再接來有戒律,叁種戒律,還有談到自性戒、跟佛性戒,佛性罪跟自性罪等等。那這一些的罪業造過之後都要來做忏悔,所以在阿彌陀佛與所有的佛子,就是菩薩們在祂們的面前來忏悔,祈求祂們加持「加持淨化我相續」,心就能夠得到清淨,最後這二句代表四種忏悔力量。當中剛剛沒有談到的對治力、還有依止力,還有透過依止向佛菩薩來祈請、來忏悔,還有透過行持善法來忏悔、對治力跟依止力。

  

  所以這以上是談到說七支供養中七個積聚資糧方法當中的前叁個方法,第一個禮敬,第二個供養,還有第叁個忏悔。

  

  積聚福德資糧的第四個方法是「隨喜贊歎」。

  

  隨喜贊歎是積聚功德最好、最殊勝的一個方法,而且它是很容易、不需要費力的,就可以積聚福德資糧的方法。在平時我們有很多嫉妒的心,透過有嫉妒就會生起、造作很多的惡業,那透過隨喜贊歎的方法,能夠消除我們的嫉妒。「聽聞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悅心,誠心歡悅而隨喜,佛說福德獲彼同」。佛陀曾說:隨喜贊歎這樣的功德,跟作善的人的功德是相等的。「故于聖衆與凡夫,所作諸善皆隨喜」,無論是聖者的行善也好,或者凡夫的各種造作的善業,我們都要隨喜。也就是對于衆與凡夫的各種善行都要隨喜。

  

  首先談到菩薩的善行:「發起無上菩提心,廣利衆生皆隨喜」,這是指菩薩利他的事業。菩薩祂發起菩提心,然後利益無量的衆生,我們對于菩薩的這些善行,我們都要感到歡喜而隨喜贊歎。

  

  接下來凡夫各種自利的善行,也是要贊歎的。「斷十不善行十善,救護他命行布施,持守戒律說實語,化解怨言至柔和,少欲言說具義語,修持慈悲行正法」。這每一個善行都對應它的十惡業。救護他命是「不殺」,行布施就是「不偷」。十惡業當中第一個是殺,這裏說不殺的話就是救護他命,不偷而且行布施,不淫的話是持守戒。接下來是口的四個惡行也要斷除。口四個惡行當中第一個口的惡行是說妄語,就說騙人的話,這裏也不做,說真實話、真實語。第二是兩舌,挑撥離間也不做,還要化解怨言。第叁是惡口,講粗話也要避免,而且時常要有柔和的語言,然後少說沒有意義的話,多說有意義的話,就是說「具義語」。不要說绮語,沒有相關的話不說,這是口的四個善業要去行持。同時心的叁個惡業要斷除。要行持心的叁個善業,斷除傷害別人的心而修持慈悲,不要貪執,不貪執的話就是要少欲;再來是沒有邪見,要行正法。所以以上是指說對于凡夫的行持善行,我們也要隨喜贊歎。

  

  七支供養當中的第五個,就是要請佛說法,要請轉*輪,請佛陀說法。基本上我們說這個七支供養的七個方式、方法,可以說是對治我們的七種煩惱。首先透過頂禮和禮拜,可以對治、消除我們的我慢和驕傲。第二、透過供養它可以幫助消除我們對自己的貪著。第叁、透過我們時常忏悔,能夠可以消除我們的瞋心。第…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願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