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隨喜贊歎,能夠消除嫉妒的心,也就是嫉妒的煩惱。再來第五就是請佛說法,請佛轉*輪,可以消除我們的無明和愚癡。每一個都有一個對治法,都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
請轉*輪、請佛說法是什麼意思呢?是指說如果我們沒有佛陀說法的話,我們不知道如何出離輪回,不知如何的得到快樂,所以要請佛陀開示佛法,告訴我們能夠究竟出離惡道,得到快樂的方法。
「十方浩瀚世界中,圓滿正覺後不久,我于彼等前祈請」。無量的世界當中,所有這些成佛的佛,我們都要向祂來祈請,因爲有的時候有些佛,如果沒有在祂面前請祂說法,祂也不會說,或者要請祂說法的時候,徧徧有魔來做障礙,祂也無法說法,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發在所有佛的面前,我們可以來爲衆生請法,請求佛來說法的願「請速廣轉妙*輪」。
第六支的方法是叫做「請佛住世」,也就是請佛不要進入涅槃。這個是消除我們認爲一切是常的、以爲一切都是不會變的執著。這種煩惱可以透過請佛不入涅槃能夠消除。許多的時候我們在今生會覺得一切好象都不會改變,一切都是恒常的這種心,因此他不會想要修持佛法,而成爲修持佛法上的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我們要「祈請住世不涅槃」就是請佛住世不要進入涅槃,不光是請佛而已,偈文還說到「諸佛菩薩持教師,諸欲涅槃彼等前,祈請住世不涅槃」,這是指說我們要向佛來祈請不只是佛,還有菩薩們,以及所有這些說法、弘法、持教的,也就是持守佛陀法教的這些上師、法師們,都祈求他們能夠不要進入涅槃,能夠長久住世。我們在祈請佛轉*輪也好、佛不入涅槃也好,但是該如何來祈請呢?偈文中說「佛以神通知彼義」,也就是說佛陀祂們都是具備神通,祂們能夠知道我們在想什麼的,所以可能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真的在上師面前,或者真的在佛菩薩面前跟祂祈請說,請祂說法或者說請祂住世,但是在面對祂們的方向也可以向祂們來祈請,祂們是可以聽得到,因爲佛菩薩是具備神通的,祂知道我們的心的,所以這是指說我們在發這個願、在做這個祈請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觀想。
再來第七支,也就是最後一支,也就是「回向發願」支。這個方法能夠對治跟消除我們的吝啬,也就是小器吝啬的心。什麼叫做吝啬呢?可以說是指我們的財寶、食物都不想分享、施舍給別人;還有我們自己所造的各種的善業、善行的功德,也不願意回向給別人,這個就稱爲吝啬,這可以透過回向發願的方法來這個煩惱來消除。「以此爲主叁世善,回向一切有情衆,願皆速得無上果,斷除叁界輪回淵」。首先回向是利他,希望幫助別人能夠爲善。「以此爲主叁世善」以此爲主的此呢,是指在七支供養當中所造作的各種的善業,還有我們生生世世,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的善行我們都要回向給所有有情的衆生,希望所有的有情都能夠得到快樂的、究竟安樂的福樂無上果實,斷除叁界輪回。
這個部份是指說回向他人、回向衆生。接下來的四句是指說透過我們這樣回向給別人之後,這個功德也能利益到自己,是指自利的部份。「彼善速成熟于我,遣除十八種橫死」也就是說這個善可以幫助我消除各種十八種橫死。「身康力壯韶華豐,如夏恒河無盡財」,得到非常多的財寶。「無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諸所願」能夠真正的如法完成一切的事情,「弘法利生大益成,願此人身具意義」,希望此生也透過回向,在今生也讓我們過得非常有意義。
當我們要投生極樂淨土的時候,重要是我們要帶著一顆非常歡喜、高興、開心的心來投生。無論是發願自己也好、衆生也好都要發起這樣歡的心來投生。「我與一切結緣衆,願臨生命終結時」當我及一切衆生在要往生的時候,「化身無量光佛尊,比丘僧眷衆圍繞,顯現親臨我等前,我等見彼悉觀喜」。當我們在往生的時候,無量光佛,還有所有的這一些比丘、菩薩衆都會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見到祂們的時候,會非常的高興與開心。一般來講,當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很多人會經曆到痛苦,會很難過、痛苦,但是由于我們能夠見到這些佛菩薩而生起歡喜心。「無有死亡無有苦」這個時候我們是遠離了有各種恐懼,與各種痛苦的,所以我們說沒有死亡沒有苦的。「祈願八大菩薩衆,皆以神力臨空中,指示導引極樂道,接引往生極樂國」,這個時候八大菩薩會出現,告訴我們說如何能投生極樂淨土,佛菩薩們會指引我們一條路。
當我們要往生淨土的時候,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障礙,也就是中斷我們往生淨土的一些障礙,讓我們沒有辦法投生,因此我們要找出一些方法來防止這些障礙。首先我們要知道,會有什麼東西障礙著,或者阻止我們去投生淨土,這個一定要認識。第二是要找出方法來對治它,就現在就可以開始練習這些方法。
將來我們會投生淨土的原因是什麼呢?有的人在死亡的時候,他對于今生特別的執著,他對很多事情都放不下。比如說:對他的親人、或者是徒弟、財寶等等,因爲他太執著這一些,他不想離開;如此的話他也就不會想要往生極樂淨土,這個是一種障礙,一種阻止、阻斷的障礙,這就是執著此生是一種障礙。所謂執著此生、或者執著輪回,輪回有分爲惡道,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牲叁惡道的輪回;還有叫做天人等等這些比較好的、善道的輪回這二種。「惡趣諸苦實難忍」,首先要思惟惡道的苦實在是太苦了,所以我們不能夠往生到那裏去,這是首先要思惟的。「人天福樂皆無常」還有些人想說:那我投生到輪回當中的天人應該也不錯的。的確人、天道是一些些的快樂,但是這一些快樂是無常的、會改變的,所以我們也不要投生到那裏去。因此,對于說不管是惡道或者是善道,只要是有輪回的六道,「願生畏懼感彼心」,這裏說到願生畏懼的心,就是希望不要投生到六道這種畏懼的心生起。「無始以來至今生,漫長漂泊輪回淵,願生厭世出離心」。由于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爲止,都在輪回、流轉當中,希望我們現在能夠看清這一切,生起出離心,不要再投入這個輪回了。
我們不光是對于世間不貪著這個很重要之外,但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心,想說那再投生爲人應該也不錯,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這樣子想法,這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說我們投生爲人之後,就沒有辦法投生到淨土,所以這個也算是投生淨土的一個障礙。「若設輪回人轉人,亦受無數之四苦」,就是假如我們透過做了一些善業,而將來來生又投生爲人,這個是好的,但是投生爲人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的苦。譬如說:亦受無數之四苦,就是生、老、病死各種的苦痛都要經曆的,我們現在是在五濁惡世當中,現在各種的煩惱、障礙也非常的多,所以說投生爲人,它也並不是非常快樂,還要受非常多的苦的。所以說「若處人天之安樂,猶如摻雜之毒食」,我們對于人道也好、天道也好的安樂,要感覺就好象是摻了毒藥的食物是一樣的,所以是不能夠吃的。因此要發願「願此毫無貪欲心」希望對于天人的這一些快樂也好、或者是人道的快樂也好,我們都不要有貪欲心,而能夠發願投生極樂淨土。
對于此生當中任何東西都不要貪著,而要將它放下,「食物錢財親友朋,一切無常如夢幻」。我們執著很多食物也好,或者錢財,還有親朋好友,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是如夢幻一般的。我們都要發願「願此毫無貪戀心」,就是對這一切不要貪著,同時也要對于像我們的故鄉、所住的地方、我們的房子等等這一切也都不執著。「故鄉居所屬地宅,一切猶如夢境宅」,也就是我們會執著這一些東西,會以爲它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我們主要的是要將這個貪著放下。我們要怎樣觀想、怎樣的思惟呢?我們要想說我們所執著的房子等等,其實就好象是夢中的房子是一樣的,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夢醒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悉皆虛幻不成實」這些都如夢一般,都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無法解脫輪回海,猶如罪犯脫獄囚,往生極樂淨土剎」,我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那能夠脫離輪回苦海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發願,現在好好修持往生投生極樂淨土,它就好象是猶如罪犯脫離牢獄是一樣的。「于此願以無反顧」就是不要再留戀、不要再執著這一切了,要將這一切我們所執著的東西都放下,專心的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如果我們不斷除對此生的貪著,我們就沒有辦法往生極樂淨土,這個在很多的故事或者是經典當中都有記載。假如一個人還是有一點點的貪著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得到解脫,所以在這裏要再強調能斷除我們的貪著是很重要的。「祈願斷除諸貪執,猶如鹫鳥脫網羅」,這比喻如果我們的貪著一斷除的時候,就好象是鳥從網子當中解脫出來一樣,馬上就能夠投生到極樂淨土,能夠飛到虛空當中。「願能剎那行虛空,于此西方淨土中,越過無量之世界,此即清靜極樂國,祈願親見無量光」等等。雖然極樂淨土可能是很遠,但是重點在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斷除了貪著的心,心也能真正專注于投生極樂淨土的話,是馬上就能夠投生極樂淨土的。「越過無量之世界,此即清靜極樂國」。這部份是透過顯宗所說的發願的方式,願能斷除貪著,能夠投生淨土。
從一個實修的角度來說,這些發願願文就是在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從現在開始就要學習斷除貪著,如果現在不斷除的話,將來往生投生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現在就照著願文所說來發願、來思惟、修持的話,將來投生極樂淨土就不會有障礙。
除了透過方法消除斷除往生投生淨土的障礙外,我們還需要不要有懷疑的心生起。對于投生淨土要具備信心、歡喜,因爲它的功德真的非常的殊勝。「祈願親見無量光,谒見無量光佛顔,清淨斷除諸罪障」,當我們投生到極樂淨土時,我們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見到祂的當下,我們也斷除了所有各種的煩惱和罪障。「以…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祈願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