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祈愿文▪P3

  ..续本文上一页里我们也要发露来忏悔。

  

  以上是谈到忏悔当中第一个,我们要忏悔的就是十种恶业。接下来我们要忏悔的是叫「五无间罪」,就是五种重罪,那就是「弒师父母阿罗汉,恶心毁害佛尊身」,这是哪五种重罪呢?这里的顺序是杀父、杀母,第三个是杀了我们的上师,或者是教导我们佛法的上师,第四个是阿罗汉,再来第五个是带着恶心来伤害佛陀,这总共有五种重罪,这是我们第二种要忏悔的五无间罪,或者五种重罪。无论是自己或他过去所的这些罪业,我们一起在佛前忏悔。这第二条忏悔叫做五无间罪「发露忏悔无间罪」,到这里结束。

  

  接下来第三个要忏悔的叫做近无间罪。「发露忏悔近无间」,这里是指说它虽然没有像五种无间罪这重罪这么重,但是也接近无间罪了,所以叫「近无间罪」。指的是哪一些呢?「杀害比丘与沙弥,污尼毁像塔寺等」,杀害比丘僧还有沙弥僧众,污尼是毁坏僧尼、尼众的戒法,还有毁坏佛像、佛塔跟寺院。我们说佛塔是代表了佛的心、心意的部份,这些都毁坏的话都属于近无间罪的。

  

  接下来第四个要忏悔的部份,它是指说「三宝殿经所依等,以彼作证违誓等,发露忏悔舍法罪」。这是指说有时我们会在佛像、三宝面前,或者在大殿佛堂面前发愿,但是所发的誓言是一种不好的、或者错误的,然后三宝是会做证的,祂们知道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动机心却是不好的时候,这种的誓言和以三宝为证人来发誓,这是不行的,是错误的。同时「发露忏悔舍法罪」这种叫做谤法,舍弃佛法的一种罪业,这也是要忏悔的,这也被称为叫做没有意义的一种罪业。

  

  接下来「毁谤菩萨诸罪业,较杀三众有情重,发露忏悔无义罪」。这是指还有一种无义意的罪,是指毁谤佛菩萨,这个罪是非常重,甚至比杀了三界所有众生都还重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发露忏悔的。

  

  接下来是第六个,谈到「无解众」,或者叫做一种邪见罪。「发露忏悔无解罪」。这是指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们具备有邪见,认为没有地狱、没有恶道、没有因果的,所以它的偈文是:「闻善德与恶过患,地狱痛苦寿量等,若为不实而说法,此罪重于五无间」,这是指说当我们听闻到恶道,各种的地狱的苦后,或者是造恶投生到恶道,造善投生到善道等因果的道理,我们听了但是认为它只是一种不实的说法,认为是不正确的、不真实的说法,不相信这些说法,这种罪甚至是比之前谈到这五种五无间罪还重的,所以这是我们要忏悔的,而这种罪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也没有办法清除的,叫无解罪。

  

  我们谈到忏悔的部份,首先最开始要忏悔的是十恶业,第二是要忏悔五无间罪,三是要忏悔五种近无间罪,第四个这叫做舍法罪,第五个是叫做无意义的罪,这是毁谤佛菩萨的罪无意义的罪,第六个邪见,不相信因果的无解罪,所以这六个是我们一般随时都要思维、要忏悔的这六种罪。

  

  再接下来后面要谈的是属于戒条戒律方面的。一般佛法里面有分为三种戒律,第一种是外在的别解脱戒,第二种是内在的菩萨戒,那第三个是密秘的,这是属于密乘戒的,有这三种戒律,如有违犯了,我们也要忏悔。

  

  在这里戒律谈到分有外在的别解脱戒,内在的菩萨戒,还有密乘戒这三个部份。首先谈到外在别解脱戒。「十三僧残四他胜,堕罪作恶向彼悔,发露忏悔五堕罪」,这是指说有五种过罪。其中第一个叫僧残有十三个,第二有四个叫他胜过罪、过恶罪等等,这是有五种堕罪。这个传统是西藏戒律传承,是说一切有部当中传承下来的。在古时候,在印度来讲是分有十八部,但是传到西藏之后,这个戒律的传承是叫说一切有部戒律的传承,所以它谈到的是五种过罪。那在中国的话它叫做增支,或叫法增支这个传统。再来还有在东南方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这是地区不同,它的戒条也有不同,但是在藏传来讲它是传承说一切有部的,所以强调外在的别解脱罪,最主要的有五种堕罪要忏悔的。

  

  「四恶法罪十八堕,忏悔违犯菩萨戒」,这二句是指说内在的菩萨戒的戒条若有违犯也要忏悔;四恶之外还有十八堕罪,是指说如果这个菩萨他是个国王,就有五种罪他要小心要注意的,如果他是大乘的话,就有另外五种,如果他是一般人的菩萨,他就有八种,总共是国王的有五种、大乘的五种、一般菩萨的八种,所以加起来是十八种堕罪。这是菩萨忏悔的。

  

  接下来谈到密乘戒来讲,密乘戒是指有哪些呢?是指十四个根本堕罪,还有八种的罪业,这是密乘戒,有这二个部份,这也是我们要忏悔的,所以「十四根本八粗支,忏悔违犯誓言罪」这是密乘戒。

  

  接下来还有二种罪业是要忏悔的。第一是自性的罪。「一切自性之罪业,发露忏悔未知罪」,自性的罪业要忏悔。什么是自性罪?是指说他不是透过持守戒律而产生的,而是本来所做的这些事它就是有罪业的,比如说非梵行、饮酒等等,这些都属于自性之罪业,然后要发露忏悔。还有一种是未知的罪业,这是我们因为不知道是罪业而造作了它,因此我们要忏悔。

  

  第二个罪叫佛制罪,「发露忏悔佛制罪」,这是什么意思呢?「虽受皈戒灌顶等,不知守戒护誓言」,就是说我们透过皈依的仪式、或者接受灌顶之后,我们都有一些誓戒要守护,但是不知道,也没有好好来守护的话,我这种戒就叫佛制的戒,是我们要守护的,如果没有好好守佛制的戒,是要发露忏悔的。

  

  那我们要如何来忏悔呢?一般来讲忏悔有四种力量,我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能真正圆满的忏悔,是哪四个条件?第一个是知道错了,说出做错了什么事情,知道这是错的,有这种错误的心,就叫做「出罪」,知道错误的力量。第二个叫做「对治的力量」,是什么意思呢?要将恶行消除,要忏悔这些罪业,那我们要多行善法,多积聚功德,这是第二个,是对治的力量。第三个叫做「依止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要依止归依三宝,或向佛菩萨来祈请。第四个最后一个力量是叫做有一种「戒心」,就是发誓以后不再造什么样的罪业了,所以一般来讲忏心悔要具备这四种力量。

  

  这祈愿文所谈到的忏悔的方法,只谈到二个。第一个要知道错误的是第一种力量。还有最后一个发誓以后不再犯的力量,偈文当中是谈到这二种力量。「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腹毒,以大惭惧悔罪忏」,这是第一种力量,叫做后悔的心,知道自己错了,那透过知道自己错了之后,要有惧怕的心生起,这是第一个。接下来「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亦不造作不善业」,这是最后一个力量,发誓以后不再造罪了,要有这样的戒心,所以在阿弥陀佛祂的面前祈请,祂会加持我们。

  

  接下来这里刚刚谈到「阿弥陀佛与佛子,加持净化我相续」,这二句可以说是整个忏悔支,忏悔方法当中最后结尾的这二句。

  

  之前所谈到就是最开始有谈到有十种罪,十恶业等有六个部份,再接来有戒律,三种戒律,还有谈到自性戒、跟佛性戒,佛性罪跟自性罪等等。那这一些的罪业造过之后都要来做忏悔,所以在阿弥陀佛与所有的佛子,就是菩萨们在祂们的面前来忏悔,祈求祂们加持「加持净化我相续」,心就能够得到清净,最后这二句代表四种忏悔力量。当中刚刚没有谈到的对治力、还有依止力,还有透过依止向佛菩萨来祈请、来忏悔,还有透过行持善法来忏悔、对治力跟依止力。

  

  所以这以上是谈到说七支供养中七个积聚资粮方法当中的前三个方法,第一个礼敬,第二个供养,还有第三个忏悔。

  

  积聚福德资粮的第四个方法是「随喜赞叹」。

  

  随喜赞叹是积聚功德最好、最殊胜的一个方法,而且它是很容易、不需要费力的,就可以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在平时我们有很多嫉妒的心,透过有嫉妒就会生起、造作很多的恶业,那透过随喜赞叹的方法,能够消除我们的嫉妒。「听闻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悦心,诚心欢悦而随喜,佛说福德获彼同」。佛陀曾说:随喜赞叹这样的功德,跟作善的人的功德是相等的。「故于圣众与凡夫,所作诸善皆随喜」,无论是圣者的行善也好,或者凡夫的各种造作的善业,我们都要随喜。也就是对于众与凡夫的各种善行都要随喜。

  

  首先谈到菩萨的善行:「发起无上菩提心,广利众生皆随喜」,这是指菩萨利他的事业。菩萨祂发起菩提心,然后利益无量的众生,我们对于菩萨的这些善行,我们都要感到欢喜而随喜赞叹。

  

  接下来凡夫各种自利的善行,也是要赞叹的。「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行布施,持守戒律说实语,化解怨言至柔和,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这每一个善行都对应它的十恶业。救护他命是「不杀」,行布施就是「不偷」。十恶业当中第一个是杀,这里说不杀的话就是救护他命,不偷而且行布施,不淫的话是持守戒。接下来是口的四个恶行也要断除。口四个恶行当中第一个口的恶行是说妄语,就说骗人的话,这里也不做,说真实话、真实语。第二是两舌,挑拨离间也不做,还要化解怨言。第三是恶口,讲粗话也要避免,而且时常要有柔和的语言,然后少说没有意义的话,多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说「具义语」。不要说绮语,没有相关的话不说,这是口的四个善业要去行持。同时心的三个恶业要断除。要行持心的三个善业,断除伤害别人的心而修持慈悲,不要贪执,不贪执的话就是要少欲;再来是没有邪见,要行正法。所以以上是指说对于凡夫的行持善行,我们也要随喜赞叹。

  

  七支供养当中的第五个,就是要请佛说法,要请转*轮,请佛陀说法。基本上我们说这个七支供养的七个方式、方法,可以说是对治我们的七种烦恼。首先透过顶礼和礼拜,可以对治、消除我们的我慢和骄傲。第二、透过供养它可以帮助消除我们对自己的贪着。第三、透过我们时常忏悔,能够可以消除我们的瞋心。第…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祈愿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