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正的修行不在環境,而在正確的認知

  真正的修行不在環境,而在正確的認知

  我們每天誦經念佛,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想的是自在是快樂的,所以整個磁場就會影響到外面的社會。他們感覺你們學佛人,有時候雖然很艱苦,雖然很樸素,但是很快樂。這是別人比不了的。物質再豐富,物質再富有,你每天生活在痛苦裏面。每天苦不堪言的那種生活,還不如一個清閑的人那麼自在呢!所以物質生活不是最主要的,而是這個團體當中,笑聲不斷,其樂融融,都能夠和和睦睦的,這是一個主要的因素。

  陸居士告訴我,道場這麼艱苦這麼樸素,我說好,容易修行,人的心是定的,是安靜的。現前大都市的這些菩薩們的心情沒有你們那麼舒暢,因爲每天生活在大都市裏,工作有壓力,生活節奏快,生活的環境、磁場躁亂,所以心不容易定下來。這些小地方人生活很悠閑的,即使有工作,也沒有那麼多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快的節奏。尤其是大都市,人的生活就像是機器一樣。八個小時上班,十個小時上班,上班回來之後時間都沒了,沒有時間修行了。

  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學習不在于環境,而在于我們自己的認知,和我們自己的緣分。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我們一定要明了,生活環境只是我們現前短暫的一種生活方式,這麼一個頻率的感應而已,因爲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是每天在變的,一年一年的變化大家能夠感受得到,甚至于天天都在變化,只有清淨的心才能感受得到。你每天都在變化。

  佛告訴我們,不但每天在變化,我們每個念頭都在變化,念念生活的世界不一樣。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世界,你起心動念,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兩個世界都産生了,這個速度多麼地快。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當中,這種境界當中你覺悟了沒有,你開智慧了沒有。覺悟了處處皆是佛法,不覺悟,沒有佛法。讀佛經也只是口善,也不能夠開悟。因爲你的心不覺,是這個道理。

  佛告訴我們一切行在中道,每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每天誦經念佛,在任何一個環境都好,隨緣、隨遇而安。所以很羨慕大家有這麼一個很清淨的環境,希望大家皈依佛門了,認真修行,這一生當中都能夠有很好的成績,來回報社會,來回報大衆的關愛。

  聽堂主說,道場剛剛啓建的時候,由于大衆的不了解,大衆剛剛接受一個新生的事物,有所誤會,多麼艱難走到今天!受到現前大衆的這種愛戴,這種擁護。大家對咱們支持幫助,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回饋社會回饋大衆,更應該好好地去做。這是我們佛弟子常常講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

  感恩國家給我們一個太平盛世,如果天天戰爭天天動亂的話,我們哪有心情念佛,哪有心情去修行!這誰的功勞?國家的功勞。所以社會對我們有恩德,人民對我們有恩德。我們一日叁餐在這裏念佛,吃的飯,你知道那是農民辛勤地播種插秧、灌溉澆水,等好幾個月才把這個稻米成熟了,磨成米,然後運輸到你面前,這一碗飯來之不易。這是一個大的生命鏈。

  你穿一件衣服,從種棉花、收、然後再做成布、做成衣服,多少人爲你服務。有些人說我花錢買的,花錢的。你要知道,如果沒有這些大衆,沒有這些人民,你光有一堆錢,有用嗎?所以錢不是最主要的,人和、太平才是最主要的。真正地大家不和了,那怎麼辦呢?衣服沒人做了,稻米沒人種了,那就亂了。所以各行各業的人都是佛菩薩,各行各業的人都是我們感恩的對象。這是佛弟子應該有的心量。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

  佛菩薩教導我們的不是迷信,是讓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體現他的善意,更加體現他博大的心境,這是佛的本意,佛的宗旨,從此以後自己的生命當中增加了無限的精彩。因爲你心靈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樂。如果我們衆生沒有機緣聽到那麼好的教育,沒有機緣聽聞到佛法,那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因爲你吃飯能解決了,穿衣溫暖也解決了,你的心靈世界當中沒解決,你的痛苦沒解決,你的煩惱二十四小時在纏繞著你,這個東西解決不了。

  佛菩薩偉大、慈悲,來爲我們開解這個真谛,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這個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就像佛經上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來如是,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生命,才是我們本來應該生活的真實意義。現在我們所認爲的,一個人出生了,生命開始了,活八十年九十年甚至一百年,這個身體老化了,耳朵也聾了,眼睛也不好用了,認爲這個身體壞掉了,要死了。以爲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就百了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人不會死的,老了,是你這個身體老了。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死了這個靈魂七七四十九天又投胎了,又找到身體了。老祖宗幾千年來所說的話,佛門認可,肯定人是有靈魂的。靈魂又隨著你這一生的所作所爲轉變了。這個事情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不是說你信就有不信就無,如果說不信就沒有那我們就不要相信了,何必相信它呢?不是這個道理。

  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仔細在你現實生活當中來用心去體悟,每個人身邊都有,這種例子太多了,只不過我們粗心大意,把這個事情給疏忽了,沒有人給我們點醒而已。我們過清明這些節日去上墳,老祖宗留下這些事情,告訴我們慎終追遠,孝心不能變,更主要的意義是,他們還在,精神永存,體現這個意思。真正是不是這樣子呢?是的。

  人的身體壞了不用了,靈魂已經走了,現在的科學家已經證實了。有很多的醫學博士告訴我們,他們在科學的實驗當中,這個人得了疾病,要開刀或者很痛苦的事情,他的靈魂出竅,跑到房頂上去了。或者跑到高處,看到這些醫生在爲自己治病,看到許多氧氣管什麼的,他的靈魂在上面,然後弄好了他一會兒又回來了,這時蘇醒了。開始做這個手術的時候是昏迷的,他的靈魂出竅了。在科學裏叫“瀕死體驗”,像死過一次一樣,靈魂出竅了。在民間這種現象也很多,每個地區都有,這個不奇怪。

  這個生命我們都沒有仔細地去認識它,你說你的生命在哪裏呢?你說手是你的生命?腳是你的生命還是頭是什麼啊?真正的生命是我們的意識心,民間叫靈魂,它來支配你的言語行爲,來支配你的一舉一動。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機器一樣,科學講是大腦來支配的。這個大腦科學家給剖開了,大腦哪個細胞來支配的呢,解剖開了一看,找不到,無形的。什麼叫無形的?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我們怎麼能相信他呢?不是我們看不到,是我們的心不夠清淨,真正修行人,真正心地清淨的人就可以看得到了,自自然然地你能夠突破生命空間了,看到靈性的世界。不是看不到,是能看到,只不過是我們的心思很散亂,煩惱的時間太久,我們的這個功能失掉了而造成的。

  佛菩薩教導我們就是恢複我們的本能而已,你本來有無量的能力,你本來是不迷惑的,是有智慧的,現在迷了,佛才教我們要破迷開悟,佛教不是迷信。要破除你這個迷茫,怎麼破呢?你的心靜下來。你的心定了,就破除了。佛說智慧是每一個衆生每一個人本具的,你所能學到的是常識是知識,你所能去辨別的,都是依你意識裏面的經驗,所謂的這些智慧都是你的常識,真正的智慧從哪裏來呢,從清淨心得來的。

  佛教導我們,要有一顆清淨的心。怎麼樣才能清淨呢?念佛誦經,把妄念都去除掉。佛門裏面的這些戒律是一個規範,是讓我們恢複本能的一種規矩。有人看佛門裏那麼多規矩,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嚇得不敢學了;學了之後,這個也不可以做那個也不可以做,害怕了。但是佛所製定的這些戒律這些規矩的目的,不是約束哪一個人,也不是說佛菩薩定這麼多規矩來治哪一個人,控製哪一個人,這是錯誤的。

  就像兩叁歲的小孩,我們剛剛入佛門,剛剛修行,不明了,像小孩一樣,大人就會告訴他,你不能到河邊去,河邊水很深,要是不小心掉下去了就會沒命了;你不可以去玩火,要玩火不小心燒傷了,大人多心疼啊,所以定了你不可以去水邊,你不可以去玩火。大人的意思不是真正地不准玩火、不要靠近水,真正的意思是別讓你受到傷害,不要被水給淹,不要被火給燒了,這是大人真正的意思。

  比如佛門裏面戒殺放生,不殺生也是同樣的道理。第一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培養我們的愛心。你有了慈悲心有了愛心,你的生活多麼美好。你每天生活在法喜、快樂當中。對這些事情很樂觀,生活在快樂當中。你看哪一個人充滿了殺氣,見面就是殺殺殺,亂殺生的,他有快樂嗎?他的快樂就是殺殺殺?痛苦啊!衆生看到他的殺氣都會驚恐。

  第一培養我們的慈悲,培養我們良好的心性,“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這個道理,培養我們的愛心。更深了一層的意義,就是我們的生命有佛性,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其他的生命也是同樣的。他們不會說人話,每一個衆生都有他們同一類的言語行爲,他們都有規範的,你看一只母雞生了很多小雞,它一“咕咕咕”的那些小雞都來了,他們也有生命,他們也有他們的語言。有人來捉這些小雞了,老母雞把這些小雞護得那麼嚴,甚至要舍命地保護,這是母雞的本能。你說它沒有生命嗎?你說它沒有靈魂嗎?它也有。所以佛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只雞一只狗也有佛性,他們具備了天性,也具備這種母愛,這就是和人很相通的。

  佛經裏面怎麼解釋的?就是說,我們人在過去生中所積累的功德、善業、心量比它們大。它們過去生中是堅固地執著,心量非常地狹小,得到的果報比我們更低。這就應了中國的古話:量大福大。我們人的心量肯定比一只雞的心量大,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範圍肯定比它們大得太多了,爲什麼呢?我們人的心量本能的空間比它們大。

  生命不斷地在輪轉,一個人充滿了仇恨,充滿了憂慮,充滿了對這個社會的不滿,這個人不會快樂的,會自己把自己給封閉掉,自己把自己給困起來,然後慢慢地精神不振,出現問題…

《真正的修行不在環境,而在正確的認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