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正的修行不在環境,而在正確的認知▪P2

  ..續本文上一頁了。都是仇恨痛苦把自己生命給葬送了。沒有一個很快樂、很善良、很祥和的人出現這些問題的。

  我們的生命,即使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聖賢教育,你也具備良好的本能,都具備,從哪裏知道呢?你看有一些老人一生當中遇到佛法,沒有遇到聖賢教誨,但是他一生爲人非常地厚道,做事情都是想到別人忘掉自己,對自己很淡化。這些老人到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活很安詳,很平穩,感覺自己一生無愧于天地,沒有虧心于他人,所以很平和,自然這個晚年過得很幸福,能夠做到無疾而終。因爲他的心裏面沒有這些波浪,甚至于想想,曾經幫過多少人,救過多少人。不單單你所幫助的人、所救的人他來感你的恩,來報你的恩,你能得到這種關懷,在你內心當中你關懷一個人、愛護一個人的這種心情就比你去恨一個人不一樣的,大不相同。那爲什麼不把自己的心情心態轉過來呢?

  從今天開始佛菩薩教導我們,教我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從此以後我們大腦裏面全是善的,全是好的,那你老年的時候很快樂,來生最低的限度是生天堂。天堂是自己的心造的,自己的善造的,如果你再能一心念佛,真正對淨土念佛法門有所了解,你就到佛國去了,這生了生死出輪回,永遠不再受苦了。因爲你意識裏沒有苦難,沒有這些障礙,這是佛法的真谛。可見得我們學佛是對的,皈依叁寶是我們真正地找到了皈依處,皈依我們內心深處這個心靈的老家。

  我們現前的衆生很浮,妄念很亂很雜,人的世界人的環境是這樣形成的,今天想件事情做了,明天又想件事情做了,不斷地追逐于你的妄念之中,把你的生命在這個裏面展開了。想到高興的,就高興好幾天;遇到痛苦的,就痛苦好幾天。所以總是在這種酸甜苦辣裏面掙紮,已經形成習慣了,忽然間跳出來,反而不習慣了。我們明白這個問題就知道,如果我們要在世間,在這個六道裏面,能夠不墮惡道,或者說生命能夠不斷地往上提升,也有辦法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想求健康求長壽,可以做得到,有方法的;你想求發財求智慧,也能做得到,你種這個因嘛。你每天布施歡喜,每天心情都是快樂的,自自然然會健康長壽的。

  佛門裏面講有求必應,是佛法裏面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全的方法,還有幾千年的經驗,曆代祖師都給我們做過榜樣了,所以這是最科學的。我們有幸能夠聽聞,也是我們過去生中積累的福報很大。爲什麼一直都提到,我們能夠聚在一起是過去生中所修來的福報,因爲太不容易聚在一起了。我們一生當中能夠真正坐在一起,聽聞佛法,能夠有幾次呢?能夠有多少?不多啊!一生當中沒有多少次。佛告訴我們,我們人生當中不容易遇到。所以社會大衆才那麼多的誤會,那麼多的障礙。這不能怪他們,怪我們弘法人把這些事情講明白的不多,造成了這個現象。

  我們佛教徒都應該有這個責任,有這個使命,來做這些事情。你身體不好,身體有一些狀況,在佛門裏面都讓身體健康,那是小事情,不是大事情,絕對能夠辦得到。爲什麼呢?佛知道你的病因是什麼,病根是什麼,把它給解決了,你的病就沒有了。這個病不是神話、神奇的,而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環境,所支配的是我們的煩惱。你生一次氣,你的身體就會損傷一次,你發一頓脾氣又損傷一次,時間久了,肝也壞了脾也壞了,生病了。現在你學佛了,佛告訴你,遇到事情,事事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我不生氣,我心情好了,這個時候你的身體不好的細胞,開始慢慢地轉好了。每天煩惱你的細胞也跟著你煩惱,你的細胞跟著你的無名火發熱,現在你平靜下來了,也就不發熱了,逐漸逐漸地恢複正常了。病變的這些部位,都恢複正常了,這種事情很多。

  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的智慧無量無邊,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無過于讓我們真正地都能夠幸福快樂,真正找到人生的皈依處。

  大家在一起共修,是一個因緣,一定要把握這個機會,這才是正確的。一個道場的建立不容易,佛法的難遇,時間都非常非常地長,何況建立一個道場。所以祖師常常感歎地說,諸法因緣生。就是各種條件各種因素和合,這件事情才能辦成,缺一個因素都辦不成,你看有多難。我們今天有這個福報,有這個機緣,大家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共同念佛了,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都受益了,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大家一定要和合地共同發心,共同發願,維護道場、維護佛法,這才是正確的。這才是報佛菩薩的恩,報社會大衆的恩,報一切衆生的恩。

  你得到佛法的利益了,怎麼辦呢?你把這件事情讓大家都得到利益,都能夠受到佛法的滋潤,這就對了。

  我們集體要共同發心,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的,大家有一分光就發一分光,有一分熱發一分熱,自自然然地會把大家的愛心、善意傳遞給社會、傳遞給人民,這是正確的。大家的力量不可思議,因爲有佛菩薩慈悲的注照,光明遍照,佛菩薩會保佑的,所謂的“保佑”就是每天都在加持念佛人,你念佛佛菩薩也念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說得很清楚:“如母憶子”。佛菩薩就像慈悲的母親一樣,每天都盼著大家回頭,不要再受苦了,多麼形象的比喻。

  我們無始劫以來迷路了,把自己的方向迷了,人生充滿了無奈,充滿了迷茫,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樣才皈依。皈依了就是皈依我們內心真正的家園,真正莊嚴、清淨的淨土,是我們自己本具的。佛菩薩有依正莊嚴的佛國世界,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生活在清淨莊嚴的佛世界,這是佛的宗旨。

  基礎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爲什麼那裏那麼好呢?因爲那裏全是善人,上善之人聚會在一起,所以感應的國土是清淨、自在的,是祥和的,是沒有災難的。如果我們這一個地區都是善人,都是上善之人,這個地區就可以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因爲都是善人,真正可以實現人民安居樂業,這個“善”多麼重要!佛教我們最基礎的“斷惡修善”,這一條落實了,這個社會就祥和了。祥和了天災人禍就減少了,大家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這個社會、人類就更加地富強了,是這個道理。可見得“善”的重要性。

  ——2010年6月開願法師在濟南長清念佛堂皈依法會上的開示(二)

  

  

《真正的修行不在環境,而在正確的認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