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鬼,目犍連的母親在餓鬼道,就是吝啬加嗔恨的業果,所以沒有東西吃。即使東西到她面前了,被一把火燒焦了。這把火哪來的?無明之火。不是別人給她放的火,是自己的業力感召。就好象我們看這一盆花似的,當我們的心情很好很順的時候,看到的總是那麼美,總是那麼喜悅;當你的心很煩惱、遇到很多不順的時候,平時看到喜歡的東西忽然間失去了那種喜悅,變成了痛苦,甚至于變成了仇恨。
難道這個物質有變化了嗎?物質沒有變化,誰在變?我們自己這個反複無常的心在變。它的變化造成了我們人生的喜怒哀樂,循環不定。哪一天是個頭呢?如果不覺悟,就沒有頭沒有尾,繼續輪轉下去。樂的時候很開心、很自在,衣食豐足,真的像天人一般的生活;痛苦的時候真痛苦!因爲沒有遇到佛法,沒有覺悟之前,一切的行爲,一切的思想都沒有一個規範,隨著你的妄想,隨著你的業力在轉變,佛經裏面叫“隨波逐流”。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每個人忙忙碌碌,老年以後得到了什麼?得到一些妄念:哎呀,我一生多麼輝煌!我一生多麼成就!這些輝煌成就在哪裏呢?太空洞,太迷茫!
既然知道這些是虛妄的,是空洞的,我們要不要去做呢?要去做,我們要用一個超越的心去做就對了。即使在這個世間生活,我們要以佛菩薩的心量來看人生看世界,看生活的環境,這才正確。佛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別人跟你有障礙,別人跟你有沖突,在自己內心深處先把這個沖突、這個障礙給化解掉,你就自在了,別人的沖突就傷害不到你了。如果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你就難過好幾天,這等于你接受人家的傷害了。不應該接受啊!爲什麼要接受呢?自己不覺悟,自己也有煩惱,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都明了了,一天一天在進步,每一天的覺悟程度不一樣。進步雖然慢,也能夠體悟到自己的境界在提升。提升了以後感覺很受用,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要得少爲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認真地去體悟。現前的這種生活環境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去修行,沒有時間去念佛。有這種忙碌的生活方式,按佛經來講可以說這是大家沒有福報,像機器一樣,沒有時間把自己靜下來,高負荷地在輪回,在運作。在這種大的共業當中,你不去工作不去做事,又害怕會被社會淘汰,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辦?佛告訴我們,要把心量放大,要把我們的覺性提升,這是最主要的。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離世間覺。在世間照樣可以覺悟,我們每天能夠不生煩惱,有煩惱了自己能夠覺悟到,這就說明你很有進步了。有時候雖然有了煩惱自己控製不了,還會發脾氣,但是現在,你感覺到發脾氣不對,這也是一個認識,說明你已經進步了,不斷地往上提升,至于提升多少是自己的事情。
問你什麼時候能成佛,這個答案不在別人那裏,也不在佛菩薩那裏,佛菩薩沒辦法來預料你什麼時候成佛。那你什麼時候能成佛?你自己想成佛的那一天,就離成佛不遠了,我們還不想成佛,佛拿我們也沒有辦法,佛也不能把我們給硬拉上去。爲什麼呢?成佛是我們自己恢複本來的面目而已,我們本來面目是覺悟的、是智慧的,現在迷了被障礙住了,把這些障礙去除掉以後你就成就了,你就沒有那麼多的磨難,所以種種的形式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同時真正的利益法界一切衆生。就像周五去放生,培養了我們的慈悲心,同時又救了多少衆生的性命!它們獲救了。佛告訴我們,它們也有圓滿的佛心,它們也有靈魂,只不過它們的迷,比我們人重得太多了,所以感應在這個大自然裏,感應的身體,感應的生活環境和我們不一樣而已。
佛在《十善業道經》裏面講得很清楚,龍王問釋迦牟尼佛,龍宮裏面有很大的動物,有大的海龜,有大的哺乳動物像鯨、海豚,但是還有蝦等很小的動物,這是什麼原因呢?佛告訴我們“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每一個衆生的心想不相同,造業不相同,所以感應的身體不相同。
身體是自己造的,至于怎麼造的,自己過去的業因感應的。你投胎到哪一家,誰是你的父母,這都是注定的。怎麼注定的?你過去的業力感應的,你和這家很有緣分,很投緣,因緣和合了,就來投胎了。投胎了以後因爲有先天的緣分,後天又朝思暮想天天在一起,結果就不能離開了。這個是我的父母,那個是我的兒女,沒有辦法分開。佛告訴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他沒有到你家來之前,又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到你家來了,十月懷胎出世了,你給他起個名字,他就一生執著我叫某某某,我是某某某的兒子或女兒。我們幾千年的傳統都是這個定位,但是深思一下才知道佛太偉大了!說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一生的現狀,生活的環境、生活的方式給我們說清楚了,把我們過去怎麼一回事,將來怎麼一回事,也都說得很清楚。其實老祖宗也說過這些事情,只是我們沒有接觸到而已,民間還流傳著有投胎的這些現象,口頭流傳都在說這些事情,但是不把它當回事,忽略、淡忘。是不是真的呢?確實是真的,真是這種現象。
今天,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們所探討的這個話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觸及這個層面,這是生命的意義!你從哪裏來,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況,將來又是一個什麼狀況,跟我們說清楚。我們這一生很短暫,非常短暫,不知不覺春夏秋冬在更替,一年一年地過去了。過去了不要緊,重要的是過去了以後你有沒有把自己提升上去?你有沒有進步?你覺悟了沒有?這個是非常要緊的!我們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的時候,再接受不到聖賢教育,這個心就會越來越小,這個心就會越變越來越糟糕,將來的生活範圍會越來越痛苦。
我們要清楚盂蘭盆法會,當年佛陀在世開這個殊勝的法會,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今天我們來慶祝這個日子,多數同修都是第一次參加,甚至對這個事情還不了解,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個事情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彙報,這才知道佛門裏面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很消極、沒有積極上進的思想,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菩薩六波羅蜜,告訴我們就是精進波羅蜜,不斷讓你進步。精進,就是讓你不要學雜了,不要學亂了,專精才能進步,有這個思想才能夠學到真正的東西。
我們現在出現一個很糟糕的現象,就是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執著世間的萬事萬物,遇到一點事情刨根問底,真的是難以放下,現在學佛了,對佛法産生了興趣了,也執著這個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個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天天執著,天天在這些事相上去分別,結果把自己寶貴的時間給浪費了,不能成就。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方法。我們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八萬四千只度我們登彼岸的船一樣。八萬四千只慈船,你坐任何一只慈船,只要對你的路,對你的機,你都能夠登到彼岸。現在的衆生他迷了,堅固地執著,他不是選擇要登彼岸的這個船我應該坐哪一只,而會在這個世間看,這個船有多麼漂亮,那個船有什麼功能,他來研究。研究的結果是把壽命都給浪費光了,八萬四千個法門還沒有研究明白,船一艘一艘全開走了,自己只能在對岸後悔。這麻煩了!不如你真正認准一條船,直接坐過去,不管船是什麼顔色的,不管它多麼的豪華,能把你載到彼岸就正確了!這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用這個船度我們的煩惱,度我們的障礙,把我們度到清淨的本來面目的彼岸!結果我們産生障礙了,不學佛還沒有那麼多煩惱,只有一些世間的煩惱。家庭環境還很小,每天遇到的人還有限。學佛了,生活圈子就廣,交的人就多了,這個佛友那個佛友,今天他說這個法門,明天他又說另一個法門,你跟著轉來轉去把自己給轉迷了,轉蒙了,就出狀況了。
前幾天有一個菩薩來問我說:這個時代,這個人講這個法門,那個人又講那個法門,我們到底要學哪個法門呢?我說很簡單,佛讓我們學哪個法門,我們就學哪個法門,我們跟佛學就對了。很容易解決,所有的開示,所有的教誡,與佛相應的我們可以參考,佛說的是絕對地正確,與佛不相應的我們聽聽而已。所以曆代的祖師,曆代的這些弘法的善知識所講的,決定不敢狂言我比佛還厲害,不可以的,都是傳承佛菩薩的教法,老老實實地去修,老老實實去做就對了。
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學習非常重要,一定要多親近經典,很重要。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信息量太大了,過去交通沒有那麼便捷,網絡、電視根本就沒有,那個時候的人,心多麼清淨,所以容易得禅定,容易得清淨心。我們現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打開電視,一大堆的信息來了;打開網絡,一大堆的信息來了,甚至馬路上走一圈,一大堆雜亂的信息都來了。你定不下來,這個時候很容易隨波逐流,很容易就被外境轉了。怎麼辦呢?讀佛經。每天讀經,佛菩薩說的我們現在努力去做,那是對的,是我們生活、修行的標准,是起這個目的的。
讀經是每時每刻爲我們在菩提道上認清坐標、認清我們修行的一個方向,很重要。佛法是來源于清淨本性,再通俗一點,來源于清淨心。我們用一個煩惱的心,用一個分別的心來研究佛法,只能夠了解一些常識,懂一些皮毛而已。怎麼才能得到呢?放下自己的成見,你就得到佛的精髓。因爲佛沒有成見,佛告訴我們,他一生沒有講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在佛的份兒上沒有法。那爲什麼又說了八萬四千個法門呢?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有八萬四千個煩惱,佛是爲了熄滅你的貪嗔癡,熄滅你的煩惱才說的。如果我們在這個法上起了分歧,起了執著,那不是成了笑話?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明了,放下自己的成見,認真地去修行,去轉自己的煩惱,這是正確的。像我們念佛人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來化解一切煩惱,妄念起來了,煩惱要生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孝道的真實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