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經》告訴我們得很清楚啊。所以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會因爲環境的成、住、壞、空産生變化,也不會因爲你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而産生變化。它是永恒的。爲什麼我們感覺不到永恒,只感覺到了無常?只感覺到我們這個身體從出生到年幼、到少年、中年、老年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感受著種種的無常,外面的世界也在變化,生活環境很美好,但是它保留不住。所以古人常感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裏面被無常的環境、現象把真心蒙蔽了。蒙蔽了真心以後,才産生了種種的痛苦,産生了種種的業障,越迷越深,越陷越深,最後我們不能自拔,把自己送到苦難的世界裏面去了,送到苦惱的生活環境裏面去了。
老年人爲什麼那麼多病呢?爲什麼身體不健康呢?決定心情不開朗,決定是憂慮重重啊。身體所能夠感應到的自然都是病態的狀況。如果你灑脫一點,如果你開朗一點,你的身體就會因爲你的開朗灑脫變得健康。
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呢?阿彌陀佛寓意無量光、無量壽啊。光明代表智慧,念的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光明代表壽命,無量智慧、無量壽命,你說你會老嗎?你說你會有病嗎?決定不會老,決定沒有病。注入我們生命裏面的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多麼殊勝多麼有意義呢。這是我們念佛真正的意義。
別人講你們光念個“阿彌陀佛”,你們是迷信啊,什麼都不明了啊。他不知道佛門裏面有高深的智慧,有圓滿的學問、文化,但是懂的人太少了,不明白佛門裏面到底在講些什麼。佛教在我們中國一千多年的曆史,代代出現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把佛教的思想智慧發揚光大,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當年我們佛教的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感慨地說了一句話,說如果中國人離開了佛教好像說話都不完整了,佛門裏面有很多的詞語,慢慢地深化流傳到我們每個家庭當中:慈悲、善良、覺悟,很多的詞語都是從佛經裏面流傳出來的。前天我們和幾位文化界的名人、老教授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還在說,佛教在我們國家發揚光大,生根、茁壯、成長、有豐碩的果實,可見得我們中華民族是非常有福報的,爲什麼有福報呢?因爲我們中華民族的心量大,不斷地在吸收著智慧,不斷地在開拓我們的心胸,能夠把佛法圓融到我們生活當中來,變成我們中華文化的叁個支柱之一。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已經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之中,已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我們的生活日用平常當中啊,只是我們沒有覺悟而已,我們沒有覺察到啊。
可見得佛教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一千多年佛教都是教育,燒香是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信心,是表法,而不是佛菩薩喜歡聞你這個香;磕頭表我們尊師重道,就像我們過去到學校去讀書,對老師要行禮,以前是叁跪九叩,現在是鞠躬。所以禮佛不是拜偶像,是代表我們用最虔誠的心來學習佛的教育,來學習佛的智慧,我們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在佛門裏面得到受用。
現前一般有一個誤會,一談到佛教就知道去燒香磕頭,去燒香磕頭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什麼原因,就産生了一個迷信的色彩:這家又迷信了,到廟裏去磕頭燒香去啦。影響很不好,自己也不好意思。偷偷地去燒個香、去磕個頭、去求個平安,他不知道佛門裏面有高深的智慧,真正我們要保平安、真正要吉祥,我們要學佛,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明了了,學佛是時尚的,學佛是趕得上潮流的。不是我們學佛了別人會笑話我們:你怎麼學迷信啊?你怎麼搞這些東西啊?他能夠說這些話出來他是對中華文化不了解,對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曆史文明不了解,了解了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自身要知道,要明了。
過去這些大詩人,大文豪,他們有那麼高的決心,他的作品、著作能夠流傳于後世,沒有別的,他的心胸豁然開朗、灑脫啊。這些精神從哪裏來的呢?佛門來的。在佛門裏面所學到的。到我們社會當中,一般人的感覺,哦,那麼高深,那麼的有意境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達到這個程度,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我們自身的心量拓開,這樣你才能夠有所成就。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不夠我們談什麼這個力量啊,底氣都很弱,所以我們學佛別人不理解,我們學佛有障礙,如果真正明了了,這些障礙全部化解了。
佛教教導我們真正地來了解我們的生命,這個意義就非常深非常廣。佛講經49年,就是來爲一切衆生講明白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人生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佛法對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重要,這個意義都非常深遠。
學佛了,就是學智慧學覺悟了。如果他們明了了,他自然也會來學了,不會障礙你的。佛法,覺悟之法,都應該學習。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怎麼樣來認識自己呢?佛教導我們怎麼樣來面對人、事、物的環境,怎麼樣來開啓我們真正的智慧,有圓滿的方法,有圓滿的理論。不是佛能成佛,我們衆生都是凡人,是佛能成佛,佛告訴我們每一個衆生都能成佛,是這個道理啊。可見得佛教裏面講的這個心量多麼大,佛告訴我們衆生和佛是平等的。我們感覺我們是衆生,佛慈悲偉大,但是佛告訴我們,我們和佛是平等的,沒有區別的,可見佛的心是多麼的清淨慈悲。
我們學佛時間久一點,就會産生傲慢之心,啊呀我學了多少年、我修了多少年,瞧不起初學,瞧不起剛入佛門的,這是很大的錯誤。都是平等的嘛,佛和衆生都是平等的,那你學幾年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別人都不如你了?這是錯誤的。真正地去學習,一定要把我們的這個我慢心降服,只有我們把這個心放平和了,才能夠真正聽明白佛菩薩的教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培養我們的這個平等性。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個我慢是很難降服啊,有一點成績就值得驕傲,一驕傲就把自己真的忘了,障礙你的菩提心,障礙你的菩提大道往前進步,那怎麼辦呢?每時每刻佛教導我們對一切恭敬,你要想有進步,對一切人有恭敬心,像對待佛一樣恭敬,那就對了。不能說我是老修了,別人都是初學,別人都不如你,你很厲害,這是錯誤的。
佛法猶如大海一樣,我們每一個人在裏面的受用是不同的,因爲我們來到佛門裏面所求的也不同,結果當然不同。我們去努力付出,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得到的結果是我們的初發心。你是爲什麼而做的,將來得到的果報和你的心量是相應的。你說我就是爲了家人能夠平安健康而來學的,你得到的就平安健康,這麼一個果報;如果我們是爲了生天而學的,說人間太苦了,我們在人間雖然有快樂但是痛苦還是很多,不如這一生斷惡修善,認真修行,來生生天,你一切的努力是爲了生天而修的,將來你心境變成了天堂。努力是相同的,發心不同,將來的結果是不同的。
有的人發心很大,說不但人間的這個榮華富貴不好玩,不好,天上也不究竟啊。天福雖然是沒有苦都是快樂,但是還有享盡的時候啊。因爲他的分別執著沒有去掉,當福報享盡了還要墮到人間來,還要墮到六道輪回裏面去,甚至也要變餓鬼變畜生,去受業報,天上也不好玩。那怎麼辦呢?拼命地修行,認真真幹,超越輪回。所以努力是一樣的,你想生天也好,你想成佛也好,努力是相同的,但是你的發心不同,果報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想修一點福報,說我這生沒有福報,來佛門裏面布施供養,我就是爲了修福,所以你就能得到福報。無所求地修,得到的是無量的功德,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一件事情關鍵在于我們自己的發心。我們的發心大,果報就大,發心小,努力了半天,努力了一生,得到的果實就小。
由此可知,我們做人、做事業也是這個道理。你的心量小你就只能做個作坊,你有多大的心量成就多大的事業。心量不夠,福報就聚集不起來。在我們修行當中,是同一個道理。
所以宇宙的真理只有一個,在我們生活當中不斷地去升華不斷地去覺悟,也能夠體悟到佛法。因爲佛法是智慧嘛,佛法就在生活裏面啊,只要你有覺悟有智慧,佛法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正知正見,迷迷糊糊的,你讀佛經你也讀不懂,照樣有障礙,看著佛法也是有障礙。佛法本身是爲我們來開啓智慧的,不是讓我們越學越糊塗,越學越迷茫的。
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認清楚了就容易下手。爲什麼我們強調要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一個基礎,是我們做人的基礎,也是我們修行成就菩提大道的基礎,也是和諧安定的基礎。首先什麼地方和諧安定呢?我們的家庭和諧安定。你知道怎麼樣孝順你的父母,孝敬你的長輩。同樣的你的兒女學會了將來如何孝敬你,你的家庭就沒有恐怖了。如果沒有學《弟子規》,不懂得聖賢的教育,你的父母有恐怖啊。當年年輕的時候爲家庭付出,爲大家服務,真的是做牛做馬,老了以後沒有保障啊,因爲兒女沒有學《弟子規》,把老人都忘得一幹二淨了,所以他們有恐怖,有恐怖就不和諧了,也不安定了。我們學了《弟子規》,就知道如何去做,自然就好了,你的孩子也學會了,這對他本身樹立一種人生的觀念也非常重要,他能夠孝順父母,能夠知道尊敬長輩,他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這是做人的根本啊,所以你們到老年的時候也沒有恐怖。可見得多麼重要,太重要了,這是基礎啊。不斷地修行,我們才能夠真正地體悟到聖賢所說的這些教育多麼的實用,多麼的用心良苦。
第二講 學佛要落實到生活中
在聖賢教育當中,學習一切的經論,它都有一個實處讓我們去實踐,去落實。這是學之有用,這也是我們人類和諧、整個生命延續的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文化。在我們學佛的路上,這也是根基。一個團隊裏面都能夠知道尊敬長輩,都能夠知道尊敬領導,領導也能夠愛護員工,也能夠關愛你下面的辦事的這些人員,那就和諧了。大家自然就團結一心了,你的團隊…
《學習佛法,覺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