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然能發揚光大了。如果我們不懂得這些文化,只是利益的結合,只是互相利用的一種關系,人就會很容易在這種環境當中喪掉自己的本能、良知,都沒有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身邊的人全走了,有利的時候都來了,沒有道義可言。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交朋友也是同樣一個道理,看這個人孝不孝順父母,有沒有德行,這樣的朋友你交了以後可靠。那現在呢?我們對這個人不信任,對那個人不放心,就是沒有了這個根本。
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才深感古聖先賢的慈悲呀,佛菩薩的教導對我們多麼有用。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弟子規》:你要尊敬你的父母,你要尊敬教導你的老師。你的學業、智慧從哪裏來呢?老師教的。將來你做老師了,如果學生對你不尊敬,你的心情是怎麼一種狀況呢?換位思考,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尊敬自己,我們要想別人尊敬自己,首先要去布施尊敬,尊敬一切人,當然一切人都尊敬你了。佛門裏講,因果關系。
有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學的理論再多,依舊有痛苦,依舊有煩惱。因爲沒有辦法落在實處,沒有辦法具體地來推行。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久而久之就産生了障礙,就修不出去了,沒法精進,心量太小,心量不夠,産生了種種的障緣,種種的業障。所以我們有業障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真正地把它認識清楚了。
不是我們學佛了,我們就很消極,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不做了。本來你沒有學佛的時候,對家庭照顧得還挺好,家裏還是蠻和諧的,你學完以後不和諧了,學完以後家庭更亂了,這不是佛的教導啊。如果出現這種狀況,你家人反對你學佛,人家沒有錯,是你自己錯了。不能佛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假的,自己也就什麼都不做了。那桌子灰塵都很厚了,是假相嘛,不用擦了,桌子也不擦了;那碗髒了也不洗了。你學佛學傻了,這錯了。所以菩薩教導我們要精進哪,一切都要幹幹淨淨,禮敬諸佛,諸佛是誰呢?一切人是諸佛,桌椅板凳也是諸佛,一切的事物它有法性,它也將來能成佛的,所以它也是諸佛。
我們學佛落實在哪裏呢?就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日用平常當中。我們擦個桌子,禮敬諸佛;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幹幹淨淨,禮敬諸佛。不是我們學佛了以後,就把我們搞得亂了,就錯誤了。沒學佛之前,整理得整整齊齊,要繼續保持;學佛之後,我們要不斷地往上提升,要進步。你有一個好的環境,整潔的環境修行也方便,修行也很有益處。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家庭、家裏搞得很亂,現在學佛了,趕緊地把它搞搞幹淨,把亂的全部收拾幹淨了,你的家人,本來不了解佛法,對你學佛有意見他就不會有意見了,因爲佛教導我們落在實處,我們把家庭搞得幹幹淨淨的,你的家人該說了,哎呀學佛是好呀,平時讓他掃個地他要蹦高了,現在那自己去掃了,自己去幹活了。他們就說了,哎呀佛菩薩真好,他們會贊歎佛,他們也會學佛的,這就在度衆生。不一定我們講很多大道理在度衆生,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度衆生,一定不要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禮拜,迷迷糊糊地求他加持,求他保佑,這個感應不大,加持力也不大。唯有我們真正地覺悟了,真正開啓了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加持。
我們在佛門裏面,在佛像面前,去求佛菩薩給我們消業,念佛菩薩加持我們,目的是什麼呢?培養我們的清淨心,培養我們的恭敬心。你禮佛的時候,你的心要恭敬,你禮佛的時候一心念佛,身在禮佛,清淨呀,培養我們的清淨心、恭敬心、真誠心而已呀。通過這個方法,通過手段,把我們自己平常散亂的心、傲慢的心收回來。這是我們達到的效果,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加持。有沒有加持呢?你把你的煩亂的心收回來了,變成一句 “阿彌陀佛”了,加持到你了;把你種種的妄念都收回來了,如果不再散亂了,不再狂亂了,你的功夫就成片了;再深一點,就得一心不亂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了,那就殊勝了。
爲什麼我們念佛很多年,功夫不得力,我們修行煩惱還很多,妄念很多,經常這個心跑得不知道到哪裏去了,道理在什麼地方呢?我們不知道從何入手呀。我們拜佛,我們至誠祈請阿彌陀佛慈悲地加持,慈悲地護念,這是製心一處啊。把所有的妄念、所有的心都收在阿彌陀佛上面了,我們的身體在禮拜阿彌陀佛;口念,心想,身體禮拜,叫叁業清淨。叁業清淨了,你就是菩薩了。但是我們這個菩薩保持不住,在拜佛的時候,感覺很清淨,第二念又跑了,又變成凡夫了,甚至于我今天很清淨,明天又變成凡夫了,心又亂了。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開始是一念清淨,過一段時間你的功夫提升了,兩念清淨,變成一個小時能清淨,變成一天都很清淨,不斷地往上提升,最後提升到功夫成片了。佛告訴我們功夫成片我們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
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認真念佛,認真禮佛,至誠心把所有的精神灌注在一句“阿彌陀佛”上面,這就是一心的基礎,時間久了當然能得一心了。所以往生淨土不難哪,到極樂世界去很容易呀,古大德講萬人修萬人去呀,不難!關鍵的是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願不願意得一心不亂,願不願意去,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學佛、念佛,認識一定要正確。有些人就害怕了,說我還年輕,我現在要往生那不行啊,得一心不亂對自己來說時間還久著呢,等往生的時候再得一心不亂也不晚。其實這是他對佛法不了解,對修行沒有搞清楚。成佛成菩薩不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念著佛我們走了,我們就成佛成菩薩了,佛菩薩是活著成的。你真正地能夠到一心不亂了,你還可以去給別人說話,你還可以去聊天,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了。釋迦牟尼佛30歲的時候成佛,他沒有說30歲的時候就圓寂、涅槃,沒有。他成佛以後還在這個世間講法度衆生49年。所以這是我們的一個誤會,一定人過世了以後,那成佛去了,我們現在還有這口氣,感覺成佛離我們很遙遠,這是認識不夠。
佛菩薩沒有一個是過世以後才修成的,他沒過世之前一定修成了!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24歲成佛,在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參學了8個月,他開悟了。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就了。他成就了以後不是24歲就死了呀,24歲沒有死,還在世間住到七十幾歲,弘法利生,把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禅宗,發揚到海內外,真正在我們中國的曆史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力,貢獻也非常的大,號稱“東方的釋迦”。這是告訴我們,成佛是我們活著就可以成的。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不認識字,也沒有讀過書。在五祖會下8個月就能成佛了,可見得我們所謂的知識豐富,學識淵博,如果不擅長使用的話,佛告訴我們這叫什麼呢?這叫所知障。有障礙了,障礙你成佛,障礙你開悟,爲什麼會障礙呢?因爲我們的執著心沒有去掉,學一個東西就被這個東西給迷了,被這個東西給困住了,進入這個境界當中出不來了,産生了我執我慢。
佛告訴我們真心即是佛。真心是什麼?真心就是放掉我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一切事的執著,一切物的執著,放下分別執著,佛性如如就現在面前了。所以我們自以爲學識淵博,我們感覺我們怎麼樣了,錯了。剛才講了,諸法無我,你還有個我在,和佛法不相應啊。這是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說我們覺悟的程度還不夠徹底,還沒有突破我們執著的這個障礙,産生了一個境界把我們自身給包圍住了,沒有辦法給擺脫出來,讓我們沒有辦法看清宇宙的真相。
過去真正明了這些道理以後,那就是一門深入,專修啊。專修的目的,是讓我們身心清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根塵脫落。這個道理就深了。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性是佛性,六識就是把佛性已經轉變成了精神世界,轉變了。六塵這個精神世界變成物質世界,這個相就更粗了。所以整個宇宙,一切現象,六根、六塵、六識,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物質,所謂塵土、微塵,是我們眼對外面的一切色相,耳朵對外面的一切聲音,我們看到一切現象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了,就把本來的本質給轉變了。
我們眼睛一看,這個紅的那個白的,我們的心變了;耳朵我們一聽,哎呀這個說得好聽,那個說得不好聽,被音聲把我們給困擾住了。叁昧就是一心不亂呀,從哪裏得呢?古大德告訴我們,眼可以得眼根叁昧,耳可以得耳根叁昧。所以我們修行的這個道路上,你真正地用功夫了,認真真幹了,你才能有所領悟。
我們所見到的萬事萬物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微塵,塵哪,就已經變成了很粗的相了。那些大哲學家,大文豪他們所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看到的是識。所謂的“我思故我在”,能夠思維的,能夠想象的,這個東西是自己,他們已經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了,他們執著,我能夠思維東西,我能夠想象,能夠去在我意識當中産生這些狀況,這是自己。所以他們的境界比我們普通人已經高得相當厲害了,我們對他們已經是非常地崇敬了,感覺太厲害了,他們看到的我們看不到,他們體悟到的我們沒有體悟到,所以成了大的哲學家,大的文豪。
那佛經裏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根性,又提升一層。本質,一切的精神世界是它變現出來的,精神世界再演變,就變成物質世界,不斷地演變呀,我們衆生分別執著非常地快速,分別執著就是物質和精神的一種轉變,非常地快速。一起心一動念,物質世界就立刻起現形。那些大的哲學家呢?他能夠對外面的事相稍微有點不執著,哦,能夠有意境,能夠有一些哲理在,到底這個哲理有多深呢?就要看他,文學的造詣也好,學問的造詣也好,真正來源于什麼,來源于他學了這些知識,學了這些文化以後,把自己的心學到了多麼的純淨。沒有看到哪一個思想非常混亂,非常雜亂的人他當了哲學家,不可能當的。因爲什麼呢?心雜亂,你外面的世…
《學習佛法,覺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