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給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很多的養分,增加了很多的內涵在裏面,所以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裏,成爲一體。

  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會想到是什麼呢?儒、釋、道。“儒”,教導我們孝親尊師,教導我們如何待人處世;“道”,教導我們如何讓心境平和下來,真正地讓我們像老子所講的:“萬物與我一體,天地與我同根”,“一體”、“同根”——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種包容,海納百川的思想,讓我們這個心放得開。我們的心放開了以後,心情是多麼的歡喜。我們每一個人都歡喜,我們這個民族就充滿祥和的、一團和氣的福音。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太好了,是智慧的結晶。

  佛經裏面告訴我們,念佛的人,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做到“淨業叁福”。就是說,你作爲一個佛弟子,首先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

  佛門裏面沒有消極,不是你學佛以後,你的父母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社會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也不盡了,這是錯誤的。因爲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任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就應該像祖師講的敦倫盡分,就是要盡到我們每個人的本分;應該孝養父母,父母給予了我們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以後你才有現在的事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學佛了,就不會出現兒女不孝的情況,不會出現家庭矛盾。“孝養父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的,在佛門裏面也非常重視,第一條裏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教並非消極, 是非常積極的。

  “奉事師長”是講尊師重道,見到老師我們恭敬,表我們對于智慧的恭敬,對于文化的一種尊敬;還要有一顆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把我們的孝心,把我們尊師的心擴大,能夠慈悲關愛一切人。不僅僅要關愛你的家人,你身邊的人,乃至于擴大到整個人類,整個天下,所以叫慈心。在佛門裏面,這個寓意更深了,“慈心不殺”,不僅僅我們對于人類要有愛心,要能包容,甚至對于小動物都不忍心去傷害它,要有這顆心,來培養我們這個純淨、純善的心靈得到淨化,這就是我們真正入佛門的基礎。

  一開始佛就告訴我們:你怎麼才能進佛門?標准是“善男子、善女人”。首先你要做到一條是個善人,如果你不是善人的話,在佛門當中就不圓滿了。如果我們社會都是善人了,都善了,那多祥和,外面就沒那麼多壞人了,沒有壞人了,我們的生活就沒有憂慮了,就沒有恐慌了。

  所以,可見得中華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普及,能夠消除很多不好的因素。爲什麼有不好的因素?因爲大家不明了有因果;不明了做了壞事以後,自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你自己做的所感應的這個後果只有自己去承當。在我們一生當中,看到、聽到的現象當中,實例也非常非常多。

  認真修學,把佛教落實到生活中去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對佛教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要肯定佛教真正的智慧,然後要不斷地學習佛教文化。就像過去的大文豪、詩人,都是佛學家,都是佛教徒,都稱爲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人,有修行、有學問、有道德,在人生當中有一定的覺悟,在佛門當中也有一定認識,才能夠稱爲大德居士。

  在人生當中很不容易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機會遇到佛法,過去古代更是如此。因爲佛講了,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你沒有緣分,聽也聽不到;沒有緣分,看也看不到。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的際遇都是有一個階段的。當我們明白這個以後,才知道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爲,所有的果報跟你過去都有密切相關的因果關系,只有我們明了以後認真去修學、認真去學習,才能夠讓我們把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補足。

  佛菩薩的教導就是讓我們開啓智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己覺悟,然後去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就是讓一切衆生對于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我們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去。真正地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一條非常重要,是現在衆生迫切需要的,這也是社會美滿的一個基礎。

  非常地感恩我們有這麼一個好的環境、好的氛圍,在這種祥和的氛圍裏生活、工作,學習佛法,來之不易!所以佛門裏面常講,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面。感恩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間來,我們要用行動、要用真心去感恩;要感恩國家、人民,因爲有這麼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我們才能夠安居樂業,才能夠學習佛法。

  過去,動蕩的時候,人想學佛,想修行,沒這個條件。每天都在逃難、每天都在生活、奔波,很痛苦的時候沒有心情學。所以這個時代多麼幸福!我們要能夠知足、珍惜自己美好的時光,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在我們人生當中,如何能夠把這種安靜、祥和保持下去,更加的讓我們的人生有意義,讓後世的一切有緣衆生都能夠消災免難,都能夠祥和,那怎麼辦呢?就是讓大家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能夠明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在生活當中,作爲善的一個傳播者,用愛心、用善意對待你的家人,對待你身邊的人,讓他們都能感受到,你學佛了,學佛以後有變化了,怎麼變了?不一樣了。

  過去愛發脾氣,過去愛上火,動不動就向你的家人發火,現在你學佛了,人變了。變了以後,你的家人感受到你的愛心,感受到你真正的是爲對方著想的時候,他們自自然然就會包容你,就會諒解你。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道場,不一定在念佛堂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其實我們在念佛堂裏面所學到的知識,所修到的清淨心,要回饋到現實生活當中去。就是說我們要讓我們所修行的這個清淨心,給別人也帶來歡喜,帶來快樂,你才能夠在菩提路上沒有障礙。

  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說我學佛了,我修行了,你更加孤立了,這是錯誤的。因爲大家對于佛教、對于學佛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需要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前,人家沒有看你、沒有聽你怎麼樣去說,首先看你學佛了,你對你周邊的人,你的家人有什麼一個變化,然後因爲你的變化,才能夠影響到周邊的人對佛法、佛教的一個認識。

  你學佛了,首先你的家庭就和諧了,最根本的,是我們的身體先和諧了。學佛的人因爲你每天誦經、念佛,每天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首先你的身體以前有毛病,以前身體狀況很差,現在通過你的誦經、念佛、拜佛、行善,這種種的善舉,把你的心情、心態調好了。調好了以後,本來有病,要吃很多藥,不吃藥了。爲什麼不吃藥了?因爲你沒有病了。有病我們才去吃藥,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真正讓我們身體好的其實是我們的信心,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憧憬。

  就好像過去他們所講的一樣,說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每天很充實,事情很多,忘記了自己是個老人,退休以後,感覺到自己沒有事做了,想想爲什麼退休了,因爲自己老了。天天想老,叁年的時間,老的程度,就比過去的十幾年還要厲害,心態變了嘛。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即使我們退休了,即使現在不去工作了,依然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們也可以融入到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裏面,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馬路上有一片樹葉,我們把它給掃幹淨了,我們的心情是很開心的;馬路上有一堆垃圾,我們親手把它給清除掉了,我們這個心是很快樂的!這都是菩薩事業。

  菩薩事業不是我們要做很多轟轟烈烈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能體現到了。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在于我們真心。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爲社會,爲人民去服務,無論你做的事情大小,不用管,關鍵在于我們能夠盡到我們自己的本分,你就會很坦然,會很自在,那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了,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就爲了求往生極樂世界,現在什麼都不幹了,什麼都放下了。放下,不是讓我們在手上放下,是讓我們心裏放下。我們心裏面是清淨的,心裏面是自在的,做事情就沒有障礙了。

  在佛門裏面有一個故事:當年,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向釋迦佛請教,怎麼樣才能開悟,怎麼樣修行才能夠很順利地往前進。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讓他放下。

  這個人很聽話,就把左手拎的東西放下了,跟佛說:佛啊,我把東西放下了,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放下。還讓他放下。結果,他把右手的東西也放下了。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手上沒有東西了。又問佛,說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還要放下。

  他就不理解了,他說:我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我還放下什麼呢?佛就跟他解釋:不是讓你放下手裏的東西,是把你心裏面的東西放下,那才是真放下!你手上的東西全放下了,心裏面的那個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念煩惱全部沒有放下,其實,沒有放下!

  如果我們的心,真正是無私的,真正是放下的,我們手上的東西沒有障礙,就是佛在大乘經《華嚴經》裏面講的“四無礙”境界,就是理上沒有障礙,事上也沒有障礙,每一件事都沒有障礙。

  理論上是非常講得通的,因爲“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每一個行動它都是獨立的。我今天的生活,今天過去了,明天不會再有。今天和明天,看上去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沒什麼兩樣,其實則不然。爲什麼沒有兩樣?因爲我們的意識心是相續的,感覺到變化不大。其實,今天就是今天,這一分鍾就是這一分鍾,這一分鍾過去了以後,下一分鍾又不是這一分鍾的空間了,時間也不對了。所以它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我們在無常裏面,你去分別,你去執著,你去痛苦,就錯了!只有我們有一個解脫的思想,灑脫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夠有所成就。

  佛門裏面講的道理,相當有哲理。所以過去的大德講:佛教,是哲學而超越哲學。爲什麼呢?因爲很多哲學家在研究佛經,佛講的理論又勝…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