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P4

  ..續本文上一頁過一籌,這是因爲佛的心量大。

  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最可貴的,是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真正地斷惡修善,老實念佛。念佛,沒有離開生活:我們洗著碗,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掃著地,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去馬路上給大家服務,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沒有障礙,不能說我天天躲在家裏念“阿彌陀佛”,別的事情都不去幹了。

  一切都是緣分。有這個緣分,我們該幹什麼的要幹什麼!你該在家裏面做飯的,好好做飯,把你的家庭照顧好,這就是你的道場。所以菩薩學處,菩薩行處,在什麼地方?它不分環境,不分行業,不分特定的生活方式。在我們一生當中,就能成就。

  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示現叁十二化身。有示現國王身,大臣身,宰相身,甚至于童男童女身。示現不同的身份,就是告訴我們:你在哪一個行業都能成佛成菩薩,這樣才對的。

  因爲佛告訴我們:成佛成菩薩,就是回歸到我們圓滿的覺悟。你本來應該是覺悟的,覺悟是正常的,不覺悟是不正常的!古大德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當中,都有覺性的一面,只不過是無法保持,很快就被我們的妄想、妄念給蓋住了。所以要經常閃光,經常發亮,保住!

  我們聽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誦經、念佛,就是把我們本性裏面的光明能夠保持得久一點,再久一點,更久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了。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佛法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所成就的!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度化的也是一切衆生——沒有分文化背景,也沒有分哪一個行業,也沒有分哪一個地域,所以,普度衆生,普度一切的衆生!那我們就知道了,既然是普度衆生,當然衆生都能夠有成就,如果沒有成就的話,他度衆生不是沒有意義了?

  彌陀大願菩薩的示現,也是爲我們證明:成佛、成菩薩,在你本位的工作上面,原本的生活方式裏面都能成就。祖師常講的“就路還家”,不是我學佛了,我修行了,我要找一個特定的環境去修。特定的環境去修,你要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一切都是緣分。你沒有這個緣分,你去強求,我一定要找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去修,這叫攀緣。你又不容易找到,也不容易成就。

  所以在家裏面是個家庭主婦,每天燒飯,你就本本分分在家燒飯,把你的飯燒好,把你的佛也念好,你在你燒飯的這個崗位上——燒飯菩薩,你也就成佛成菩薩了;你在單位裏面是一個清潔工,掃地的,你把你的工作做好,把地掃幹淨,認真地念佛,你也能成佛成菩薩;你是個當官的,你認真地去做,去服務,認真念佛,你是當官的佛菩薩;你是個企業家,你把你的員工都當作度化的對象,都讓他們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讓他們認真地來學習,你不僅僅給員工帶來了衣食的、物質的工資和待遇,又教化了他們,所以你在商業上面也可以成佛成菩薩,佛經裏面叫“商主菩薩”。

  祖師告訴我們:“就路還家”。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什麼樣的崗位當中,盡到你的本分。那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人都清楚了以後,我們這個社會該多麼和諧,多麼祥和。

  大家都有一個誤會,認爲我們修行了,就要找一個特定的環境。不明白這個事情,家人又不能夠理解,所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這是錯誤的。

  我們每天誦經、念佛,是正確的。有時間就要念,有時間就要修。因爲我們雖然有時間就念,有時間就在修,畢竟時間還很短,我們幹別的事情的時間還很多,你每天睡覺幾個小時,吃飯幾個小時,出去玩幾個小時,加起來的時間,肯定比你念佛、修行的時間多。所以你在有時間的時候你再不去用功,念佛誦經,修煉你自己,那你的時間就來不及了。

  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時間充分地安排好。該工作的時候我們就去工作,該幹事的時候認真地去做,回來以後認真念佛,老實修行。這就是工作、念佛、修行不耽誤,沒有耽誤。

  從古至今,佛法的流傳都是這個樣子。古大德所講的“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就是這個道理。家家都念觀世音,家家都念“阿彌陀佛”,也沒有把家庭的工作給丟掉,也沒有把家務給耽誤做,沒有耽誤。所以佛教文化在我們中國民間流傳得深遠,非常令人歡喜。古大德就告訴我們“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讓人感覺到佛菩薩的慈光是多麼溫暖,多麼祥和。

  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是尋聲救苦,救苦救難;阿彌陀佛,是代表我們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光明、智慧代表本體,慈悲代表起用。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得到了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那反過來以後,就要幫助一切衆生,讓我們用慈悲心來幫助一切的衆生。所以佛門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

  慈悲是我們最根本的基礎,有了慈悲我們才有動力!看到別人痛苦,看到衆生痛苦,就好像自己在痛苦一樣,所以升華到“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衆生有苦難了,有痛苦了,就像自己有苦難一樣,是一體的,這個悲憫之心就出來了。“無緣大慈”,就是他有痛苦,他需要快樂,我無條件地去幫助他,沒有條件,無緣大慈。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說一切衆生和自己是同一體的。

  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沒有痛苦了,沒有煩惱了,但是還有多少人在痛苦裏面,還有多少人不明白,還有多少人沒有機緣接觸到,這些人就是佛菩薩要幫助的對象。這些人都明白了,都覺悟了,佛菩薩的使命也就圓滿了,所以“衆生度盡,方成佛道”——地藏王菩薩的大願。

  地藏王菩薩代表的是什麼?代表根本願力。地,是心地,藏是寶藏,表法表什麼?表我們真心本性。這個心地裏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能量,它可以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有這個能力。衆生都得度了,自自然然就成佛了。

  衆生是誰?說到究竟處,衆生是自己的法身,佛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了,就是衆生都應該成佛,遇到佛都能夠覺悟。菩薩叫“覺有情”,就是覺悟了的有情衆生。雖然覺悟了,還要留一份情來普度一切衆生。

  因爲我們衆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重,如果佛光講道理,光講這些理論,沒有一點情誼,他不願意接近你了,說:佛很冷酷,很無情,那怎麼辦?就化現菩薩身,表慈悲。

  所以你有一點痛苦,你有一點障礙了,你去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他就來幫助你了。你就感覺到菩薩很慈祥,很慈悲,很有人情、感情,就很容易對佛法産生了恭敬之心,對佛法産生感覺。這是什麼道理?這無時無刻不是佛菩薩使用方便之門接引我們一切衆生回到生死的彼岸,叫“方便爲門”。

  生死的彼岸在哪裏?其實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不生不滅,哪有彼岸與他岸之說?怎麼會這樣說?生死是對煩惱說的,你有煩惱就有生死;涅槃是對清淨說的,你回歸到清淨自在,那就是涅槃。

  雖然《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多遠?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那很遙遠!但是佛在經裏又告訴我們:無處不是淨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又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因爲我們有煩惱,因爲我們有障礙,所以淨土我們看不到。

  淨土是對我們的煩惱而講的。如果我們把煩惱去除掉,由于我們念經的功夫,念佛的功夫把煩惱斷了,所謂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虛空法界無一不是淨土。

  我們現在這個煩惱斷不了,一會兒來了,一會兒念一會兒佛清淨了,不一會兒妄念又起來了,那怎麼辦?所以說,我們要認真修行!功夫要深地用,往深裏面去修,你才能夠很容易功夫成片,或者一心不亂。

  爲什麼說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了,就能夠生死自在了?什麼道理?“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我們到沒有煩惱,心地清淨的時候,就生死自在了,你就無所畏懼了。

  佛菩薩慈悲給我們加持,給我們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圓滿的佛性,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圓滿的佛性,過去的衆生久遠劫就成佛了,他們也成佛了,所以他們是過去佛。

  我們是未來佛,過去佛當然要加持未來佛,來幫助我們,來完成他在因地發的大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度衆生就是幫助一切衆生解決苦難,幫助大家從苦海裏面走出來。

  苦海是什麼?苦海就是我們的煩惱。煩惱之海,那是苦海,苦海無邊,因爲我們的煩惱是無邊的,它是不會間斷的,一個接著一個,這個煩惱去掉了,另外一個煩惱又來了,所以煩惱不停地在轉變。

  怎麼樣回頭是岸呢?從此以後,你從煩惱裏面換位思考,調過來了,我不煩惱,光想好的,光想善的,光想佛菩薩的教誨,這個時候你方向就對了。以前你是心量小,嫉妒障礙,煩惱重重,是製造苦海。你現在心善行善,幫助一切衆生,你這是在把你的苦海,用黃金把它填充實了,苦海就沒有了,就變成黃金布地了。

  念佛,所謂極樂世界黃金布地,七寶琉璃,莊嚴無比!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用清淨心,把我們這個苦海用七寶把它平掉,所以變成了極樂世界。能不能去成,不在于佛菩薩,在于我們真正地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力,自己的命運自己作主!

  佛菩薩不會主宰我們,上帝也不會主宰我們。就像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念佛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也是因果。我們認真修行,是因;擺脫煩惱,成就菩提,就是果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時常地想到佛菩薩的教誨,然後念“阿彌陀佛”,是多麼歡喜的一件事情!

  在人生當中,最主要的是有一個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因爲“諸行無常”。既然是無常的,那我們還要不要認真去做?好的,我們要認真去做。雖然是無常,但是還有一個力量的存在,佛經裏面講“業力”,用科學的講,它有一個慣力在裏面,就是一個讓我們無形當中能夠起到很多的決策、很多行動的一個力量。我們感覺到它是一個生…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