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给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很多的养分,增加了很多的内涵在里面,所以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成为一体。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会想到是什么呢?儒、释、道。“儒”,教导我们孝亲尊师,教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世;“道”,教导我们如何让心境平和下来,真正地让我们像老子所讲的:“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一体”、“同根”——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包容,海纳百川的思想,让我们这个心放得开。我们的心放开了以后,心情是多么的欢喜。我们每一个人都欢喜,我们这个民族就充满祥和的、一团和气的福音。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太好了,是智慧的结晶。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的人,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做到“净业三福”。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佛弟子,首先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
佛门里面没有消极,不是你学佛以后,你的父母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社会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了,这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任务。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了,就应该像祖师讲的敦伦尽分,就是要尽到我们每个人的本分;应该孝养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这个身体,有这个身体以后你才有现在的事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学佛了,就不会出现儿女不孝的情况,不会出现家庭矛盾。“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在佛门里面也非常重视,第一条里面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佛教并非消极, 是非常积极的。
“奉事师长”是讲尊师重道,见到老师我们恭敬,表我们对于智慧的恭敬,对于文化的一种尊敬;还要有一颗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把我们的孝心,把我们尊师的心扩大,能够慈悲关爱一切人。不仅仅要关爱你的家人,你身边的人,乃至于扩大到整个人类,整个天下,所以叫慈心。在佛门里面,这个寓意更深了,“慈心不杀”,不仅仅我们对于人类要有爱心,要能包容,甚至对于小动物都不忍心去伤害它,要有这颗心,来培养我们这个纯净、纯善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我们真正入佛门的基础。
一开始佛就告诉我们:你怎么才能进佛门?标准是“善男子、善女人”。首先你要做到一条是个善人,如果你不是善人的话,在佛门当中就不圆满了。如果我们社会都是善人了,都善了,那多祥和,外面就没那么多坏人了,没有坏人了,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忧虑了,就没有恐慌了。
所以,可见得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普及,能够消除很多不好的因素。为什么有不好的因素?因为大家不明了有因果;不明了做了坏事以后,自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你自己做的所感应的这个后果只有自己去承当。在我们一生当中,看到、听到的现象当中,实例也非常非常多。
认真修学,把佛教落实到生活中去
在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对佛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肯定佛教真正的智慧,然后要不断地学习佛教文化。就像过去的大文豪、诗人,都是佛学家,都是佛教徒,都称为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人,有修行、有学问、有道德,在人生当中有一定的觉悟,在佛门当中也有一定认识,才能够称为大德居士。
在人生当中很不容易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遇到佛法,过去古代更是如此。因为佛讲了,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你没有缘分,听也听不到;没有缘分,看也看不到。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当中的际遇都是有一个阶段的。当我们明白这个以后,才知道我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所有的果报跟你过去都有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只有我们明了以后认真去修学、认真去学习,才能够让我们把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补足。
佛菩萨的教导就是让我们开启智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己觉悟,然后去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觉悟就是让一切众生对于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我们把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去。真正地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一条非常重要,是现在众生迫切需要的,这也是社会美满的一个基础。
非常地感恩我们有这么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在这种祥和的氛围里生活、工作,学习佛法,来之不易!所以佛门里面常讲,我们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感恩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间来,我们要用行动、要用真心去感恩;要感恩国家、人民,因为有这么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我们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学习佛法。
过去,动荡的时候,人想学佛,想修行,没这个条件。每天都在逃难、每天都在生活、奔波,很痛苦的时候没有心情学。所以这个时代多么幸福!我们要能够知足、珍惜自己美好的时光,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在我们人生当中,如何能够把这种安静、祥和保持下去,更加的让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让后世的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够消灾免难,都能够祥和,那怎么办呢?就是让大家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都能够明白。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在生活当中,作为善的一个传播者,用爱心、用善意对待你的家人,对待你身边的人,让他们都能感受到,你学佛了,学佛以后有变化了,怎么变了?不一样了。
过去爱发脾气,过去爱上火,动不动就向你的家人发火,现在你学佛了,人变了。变了以后,你的家人感受到你的爱心,感受到你真正的是为对方着想的时候,他们自自然然就会包容你,就会谅解你。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道场,不一定在念佛堂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其实我们在念佛堂里面所学到的知识,所修到的清净心,要回馈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就是说我们要让我们所修行的这个清净心,给别人也带来欢喜,带来快乐,你才能够在菩提路上没有障碍。
在这个环境当中,你说我学佛了,我修行了,你更加孤立了,这是错误的。因为大家对于佛教、对于学佛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前,人家没有看你、没有听你怎么样去说,首先看你学佛了,你对你周边的人,你的家人有什么一个变化,然后因为你的变化,才能够影响到周边的人对佛法、佛教的一个认识。
你学佛了,首先你的家庭就和谐了,最根本的,是我们的身体先和谐了。学佛的人因为你每天诵经、念佛,每天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首先你的身体以前有毛病,以前身体状况很差,现在通过你的诵经、念佛、拜佛、行善,这种种的善举,把你的心情、心态调好了。调好了以后,本来有病,要吃很多药,不吃药了。为什么不吃药了?因为你没有病了。有病我们才去吃药,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真正让我们身体好的其实是我们的信心,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憧憬。
就好像过去他们所讲的一样,说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每天很充实,事情很多,忘记了自己是个老人,退休以后,感觉到自己没有事做了,想想为什么退休了,因为自己老了。天天想老,三年的时间,老的程度,就比过去的十几年还要厉害,心态变了嘛。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即使我们退休了,即使现在不去工作了,依然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们也可以融入到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里面,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马路上有一片树叶,我们把它给扫干净了,我们的心情是很开心的;马路上有一堆垃圾,我们亲手把它给清除掉了,我们这个心是很快乐的!这都是菩萨事业。
菩萨事业不是我们要做很多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能体现到了。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在于我们真心。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为社会,为人民去服务,无论你做的事情大小,不用管,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尽到我们自己的本分,你就会很坦然,会很自在,那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学佛了,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为了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放下了。放下,不是让我们在手上放下,是让我们心里放下。我们心里面是清净的,心里面是自在的,做事情就没有障碍了。
在佛门里面有一个故事:当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向释迦佛请教,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修行才能够很顺利地往前进。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让他放下。
这个人很听话,就把左手拎的东西放下了,跟佛说:佛啊,我把东西放下了,我怎么样才能进步?佛说:放下。还让他放下。结果,他把右手的东西也放下了。双手的东西全放下了,手上没有东西了。又问佛,说我怎么样才能进步?佛说还要放下。
他就不理解了,他说:我双手的东西全放下了,我还放下什么呢?佛就跟他解释:不是让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是把你心里面的东西放下,那才是真放下!你手上的东西全放下了,心里面的那个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妄念烦恼全部没有放下,其实,没有放下!
如果我们的心,真正是无私的,真正是放下的,我们手上的东西没有障碍,就是佛在大乘经《华严经》里面讲的“四无碍”境界,就是理上没有障碍,事上也没有障碍,每一件事都没有障碍。
理论上是非常讲得通的,因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每一个行动它都是独立的。我今天的生活,今天过去了,明天不会再有。今天和明天,看上去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没什么两样,其实则不然。为什么没有两样?因为我们的意识心是相续的,感觉到变化不大。其实,今天就是今天,这一分钟就是这一分钟,这一分钟过去了以后,下一分钟又不是这一分钟的空间了,时间也不对了。所以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我们在无常里面,你去分别,你去执着,你去痛苦,就错了!只有我们有一个解脱的思想,洒脱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够有所成就。
佛门里面讲的道理,相当有哲理。所以过去的大德讲:佛教,是哲学而超越哲学。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哲学家在研究佛经,佛讲的理论又胜…
《与老领导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