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佛法,覺悟人生

  學習佛法,覺悟人生

  今天我們緣分非常殊勝,又歡聚在這裏,大家福報非常大,佛緣非常深。

  第一講 學佛要做一個明白人

  佛告訴我們: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佛就是明白人。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文化,只有真正學到佛的精華、佛的精神,我們才有受用,才能夠把佛法落實在我們日用平常當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體現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中真實的意義。

  “覺悟”就非常重要了。“佛”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所以佛法自始至終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增加智慧、如何提升覺性——祖師們常講的恢複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正知正見。

  我們遇到佛法,入門種種因緣不同,但是所尋求的是相同的。每一個人都想增加福報,每一個人都想增加自己的智慧。怎麼樣才能做到呢?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到我們這個世間,給我們展現了什麼呢?我們學佛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呢?這是我們很關心的話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很迫切想知道的話題。所以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了這些我們學佛就不叫迷信了,這叫智信,有智慧。佛教是讓人破迷開悟,破除迷信,增強正知正見。

  首先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這是佛門的基礎,這是我們在人間、這個地球上最基礎的根本。如果這個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能夠斷惡向善,都能夠孝養父母,你說這個地球多麼美好,災難自然就化解了,戰爭也就沒有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希望和平,都希望安定,都希望祥和,怎麼樣能落實呢?就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當中覺悟。我們覺悟了,我們身心安定祥和了,把這個文化、這個精神傳遞到你身邊的人,傳遞到與你有緣的人,他們也祥和了,他們也把心安下來了,這個時候這個世界自自然然就和諧、安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幸福美滿。只有安定和諧我們才有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作爲一個佛教徒,首先我們要明了,最基本的義務——我們要做個善人。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份了,因爲這是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學再多的佛法,落不到實處,這就是我們得不到受用的根源。首先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都經曆了許多的事情,每一個人想法不一樣,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都有所不同,才産生了千差萬別。但是規律是相同的,每一個人的期望是相同的。

  佛教導我們如何從煩惱的世界、煩雜的人生回歸到清淨自在,回歸到圓滿就對了。八萬四千法門一切的佛法無過于讓我們放下煩惱,回歸清淨而已。所以我們作爲佛門弟子,學的是什麼呢?智慧、覺悟。智慧、覺悟從哪裏來呢?從不分別、不執著當中來。因此我們在內心深處一定不要有對立,一定不要有沖突。有沖突、有對立這是我們自身錯誤了,用這麼一個心學佛你得不到佛力的加持,學其它的宗教照樣得不到加持,因爲你用的是分別心、煩惱心去學。一切聖人的智慧都是從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唯有我們從煩惱當中把我們這個心收回來,我們才能夠體悟到佛法,能夠聽明白佛菩薩對我們慈悲的教誡。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佛法,每一個人受用不一樣,每一個人聽講的感覺也不一樣,來源于什麼呢?來源于我們這顆心有多麼真誠,這個心有多麼清淨,所以祖師常講“至誠感通”。

  佛經裏面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入門呢?一切恭敬。對佛菩薩恭敬,對一切衆生也要恭敬,就非常殊勝。我們今天上午做放生法會,就是祈福世界,祈福人民,真正地開顯我們的愛心、慈悲心,這叫慈悲一切。試想一下我們去放生,對一只小鳥都有無量的愛心,如果我們把這個愛心拓展開來,你說你多麼的快樂。不能說我們對小動物有愛心,你對你身邊的人就沒有愛心了,有煩惱了,這就錯誤了。往往很多人對外面的人有愛心,對自己的家人沒有愛心,煩惱、生嗔恨心,這是錯誤的。佛教導我們要有一顆平等心,平常心就對了。

  我們放生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這些方式,通過這些場面的磁場的加持力,把大家內心深處那一份真正的愛心、慈悲心給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了要能保持,不能我們今天放生慈悲心開顯了,回到家就忘了,就錯誤了。佛教導我們慈悲一切——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就把放生納作我們修行當中的一個功課,一個實踐的功課,通過這種形式來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把慈悲心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去,非常有意義,同時我們也救護了有緣的這些其他道的衆生。

  佛告訴我們有六道輪回,我們人是其中的一道。爲什麼我們得人身了,它們得了畜生身,變成一只鳥、變成了一條魚?佛告訴我們:業力牽引。佛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因爲每個衆生的心想不相同,想法不一樣,所以感召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感應的我們身體的狀況也不一樣。誰感應的?我們自己感應的,我們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在《般若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一切的行爲誰來支配?我們的念頭,在爲我們的生活起指導作用。你的念頭是善的,你所作所爲都是善的;念頭起了嗔恨心、起了煩惱,你的生活、你的舉止動念全是煩惱。它是主宰。可見得我們這個心的力量有多麼大!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修心養性是多麼的重要。“諸法無我”,在萬事萬物當中、在你的日用平常當中,很難找到自己啊,沒有自己!沒有自己才是對的,你說哪一天是你自己呢?哪一個小時是你自己呢?哪一分鍾是你自己呢?哪一秒鍾是你自己呢?時間刹那刹那地在變化,你內心的念頭不斷地也在變化。你說哪一分鍾是你自己?你說這一分鍾是自己,這一分鍾過去了,所以我們的生命在刹那不住的狀態下延續著,這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受著我們心想的牽纏,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裏面起著反複無常的變化,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是它在起指導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明了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面的。

  我們對別人有愛心、對別人有慈悲,自自然然地反應的外面的世界都是美好的,都是純淨純善的;我們有了嗔恨心、有了煩惱心,你所感應的外面的世界都變成了煩惱。煩惱也是無常的,諸法無常嘛。所以當我們生煩惱了,就要觀想“諸法無常”,你就不生煩惱了,煩惱就沒有了,因爲它是無常的嘛,你何必去生煩惱呢?別人欺負你了,別人障礙你了,“諸法無我”,沒有自己他欺負誰呢?這個境界就高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啊!唯有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的人生才能一帆風順,才不至于被業障把我們給束縛住。

  業障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個業障在那裏擺著,那我們的這個力量,要把它去掉那很費工夫。佛明明告訴我們“諸法無常”,它是在變化的,那當然不是真的了。不是真的,它真起作用,從哪裏起作用呢?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之處它就已經起作用了。外面遇到了條件,佛門講緣分,它就果報現前,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回向文裏面,其中“忏悔”這一條裏面就告訴我們: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這個煩惱的心、業障的心清淨了,煩惱就滅了,業障隨之也就滅了。但是我們凡夫業障是隨滅隨起,這叫伏煩惱。我們念佛的時候非常清淨,煩惱好像沒有了,很短的時間,那個煩惱又起來了。煩惱好像是永續沒有間斷,我們功夫間斷了,這就是我們的功力不夠啊。每天我們誦經、念佛,真正的目的是達到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掉。怎麼消除掉?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了,業障從哪裏來啊?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有業障,因爲你的心,煩惱心沒有滅。佛性就在煩惱心裏面,煩惱心也含有圓滿的佛性,是一體啊!你業障現前的時候,佛性變成了煩惱;你清淨的時候,煩惱變成了菩提。所以轉煩惱成菩提,是這個道理。

  既然沒有我,那我們執著這個我,是對的還是錯的呢?我們初學的人,聽到這裏,恐怖心就升起來了:沒有我,沒有我怎麼辦呢?不是自己明明在這裏坐著,怎麼會沒有自己呢?我們衆生之所以是衆生,無始劫以來執著我們生活的狀態,不能轉變。

  我們小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家庭裏面,從你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不斷地熟悉你這個環境,熟悉一年、十年、二十年,你就把它當作自己的家,家裏的這些人,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哦,這都是我的親人。那你出生那一天,跟他們不是很熟啊,在那種情況下,你的依戀,就沒有那麼強、沒有那麼深。

  最明顯一個例子:比如這個小孩生下來就被別的家庭領養了,十年、二十年以後有可能對自己出生的這個地方、對他親生的父母沒有感情,對那個領養的地方有感情了:這是自己的家,在這生活了那麼多年,照顧自己的這是自己的父母,産生了感情。從這很淺顯的道理告訴我們,我們所執著的這些環境、這些人、事、物,是我們習慣造成的,不是真的,是我們習慣了。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會不適應,我們在這個環境裏面呆上幾天、呆上幾個月,好像我們很熟了,也適應了,這就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斷地在轉變。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轉變多少次,不停地轉、不停地變,這是一個輪回的現象。衆生在這些變化當中,既然沒有自己,當然找不到自己,他就會找一個依托以爲是自己,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把這個生活環境當作自己的依報環境。但是這個環境、這個身體它有成、住、壞、空,身體本身它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就産生了痛苦。看到這個花現在很漂亮、很莊嚴,過一個星期、過十天它敗了,我們就傷心了,感覺它滅了;過幾天又來個新的花,我們的這個歡喜心又起來了,不停地在轉變。所以我們能夠覺察這個事物的心不生不滅,我們能夠感悟到我們這個身體的這個心不生不滅。唯有找到它,是我們真正生命的永恒。

  佛四十九年弘法利生,無過于讓我們找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而已。本來面目是什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學習佛法,覺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孝道的真實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