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P5

  ..續本文上一頁活習慣的一個慣常的力量:我這個事已經習慣了,動不動就想到那個地方去了,慣力。

  如果我們無常當中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自自然然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這個生活環境都會好!因爲你的善心善行,你周邊的環境它整個細胞都會改,就像科學家講的,我們這個身體每個細胞,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如果再分析的話,你家的房子,你家的地板,它也是有生命的,因爲都是一個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是活的,所以你的房子才有壽命,你用的桌子板凳也有壽命。只不過是我們沒有細心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已。

  爲什麼有壽命?因爲它是個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經裏面叫“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這些動物,有思想、有感情的,叫“有情世間”;“器世間”就是這些桌椅板凳,這些物品。同圓種智,情與無情。所以這些萬物,這些“器世間”,它們也是有佛性的,叫無情的。我們衆生是有情的,同一個智慧,同圓種智,都有佛性。

  這下我們就明了了,科學家跟我們講宇宙裏面所有的這些物質,它的基本粒子只有一個,我們的身體是它組成的,板凳也是它組成的,木材也是它組成的,只不過是組成的方程式不一樣。誰來組成的?如果按這個大的環境來講,地球誰來組成的?共業!就是這個慣力,共業所感,這是一個大的。那我們個人的生活環境誰來組成的?自己組成的,是你的心想改變的。你想你的房間布置成一個什麼樣子,什麼一個方式,有你的想,然後你去做,然後變成這個狀態。

  這就可想而知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的所作所爲,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是沒有改變的。可見得大家這個心念的認識是多麼重要,如果我們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有好的認識,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話,我們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善良,永遠和平,不需要戰爭。

  只有我們每一個衆生都覺悟了,才知道這個地球其實真正地能變成極樂世界,所謂“人間淨土”,可以做到!爲什麼現在做不到呢?因爲大家的思想亂、浮躁造成的。爲什麼浮躁?因爲不明白事實真相,不明白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認識一分,我們自己去做一分;認識兩分,做兩分。首先你自己得到實惠、得到利益,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健康;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落實在家庭當中,你的家庭會越來越祥和的。不是學佛了以後,天天跟你家裏面人作對,說這個要有業障,那個也要造業。這就錯誤了。

  我們要學會包容,包容別人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堂課。爲什麼?因爲佛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的心量,我們要成佛、要修佛,你的心量小能行嗎?不行!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的時空,是我們真心,那一切衆生都在時空裏面,那我們能不包容嗎?我們一定要能包容。所以,有好的人,我們隨喜贊歎、我們包容;有不好的人、有令我生煩惱的人,他也在我真心裏面,和我是一體,我也能夠贊歎,也能夠包容,能不跟他計較。這才對了,你就得自在了、你就會健康了。

  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要把學到的這些道理落實。不能夠我們在一起交流了兩個小時,回家以後,該發脾氣的還發脾氣,該上火的還上火,那就沒有起作用了,這就是錯誤的。在日常生活當中,逐漸逐漸地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佛法在世間是圓融的,圓融沒有障礙。如果我們這個心量太小了,那就有障礙了。有障礙了,我們的心就不清淨,就會影響到我們修行的功夫。

  佛教不是迷信,要正信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往往我們大多數的人,提到了佛法、佛教,還有很深的一個誤會:佛教是迷信,甚至說佛教是多神教或者是封建迷信。這種人還是有的。但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沒有這個想法。他們很多數的人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術、哲學。

  我也接觸了不少的教授、學者,一起交流,他們對于佛教的理論非常精通,他們是以學術的一種方式進入佛教的,所以說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一些少數的人,沒有讀過多少佛經,又沒有正面地接觸過佛法,所以,他們還是受到一些思想的幹擾,說佛教是迷信。這不能怪他們,只能說緣分還不到。

  很多人他都有一個過程的,不是說遇到就能夠生信的。每一個人他都是這個樣子的: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就談不上信了;接觸的時候,有可能說“這個東西是迷信,這個東西早就沒有人信了,你們怎麼還做這個事情”?開始時排斥,是不信;後來接觸的時間久了,感覺到佛法裏面講的確實很有道理,最起碼一點是讓你做一個善人,讓你孝養父母,這一點是每個人共通的、共性的,那看來佛法裏面還有好東西,還有值得去學習的;而接觸久了以後才感覺到,佛法博大精深,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叫正信。

  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讓我們斷惡修善,我們去做了,那叫真信。真信有什麼好處?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就開始變了。往好的方向越來越好,越變越好了。最終的目的,佛教讓我們破迷開悟。開始的時候以爲佛教是迷信,但是佛教第二層讓你破迷開悟,破除迷茫、破除迷信,然後開啓你內心深處的智慧和覺悟,進而達到轉凡成聖,你就成聖人了,不是凡人了,這是佛教的意義所在。自始至終是讓我們有覺悟、有智慧地抉擇,不是讓我們迷信。

  佛教是很理性的,只不過是很多人沒有機會去了解、沒有機會去認識而已。所以,誰能夠遇到,是誰的福報。所以,佛法在世間,要善根具足、福報具足,才能夠有這個機緣聽聞到佛法。否則的話,我們心裏面不能靜下來,遇到好的事情,我們也不能接受,就是我們的心太亂了。

  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心很清淨,這個人很厚道,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很客觀的。妄念很多、念頭很雜的人,他不僅僅對于佛法不能認識,他對于世間一般的道理都很難認清楚。因爲佛教導我們要“清淨心生智慧”,不是說學佛了生智慧,學佛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得清淨。

  學佛不是目的,學佛是個手段、是個方法。讓我們恢複清淨,達到究竟圓滿,所謂“徹法底源”到“甚深禅定”,找到我們自己才是目的。所以我們念佛也是個方法而已,目的是把我們的煩惱念掉,把我們的痛苦念掉,從煩惱的生死苦海裏面回歸到我們本具的清淨自在。這是目的、這是成果。

  所以你念佛多少萬聲,念佛多少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念佛,你的煩惱是不是一年一年地少了,是不是一天一天地輕了。如果一天一天地煩惱減輕了,說明你念佛功夫得力了,這個方法有效果了,不要把念佛當作自己得解脫的一個成果,那是錯誤的。

  念佛只是一個方法而已,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如果不認知的話,我一天念好幾萬聲的佛號,見了人就罵人、見了人就發火,壞了,說明你的煩惱伏不住。你在健康的時候、沒有病苦的時候,你的煩惱都伏不住,如果到臨命終、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你的煩惱更伏不住,把佛號忘記了,你怎麼能夠有成就?所以不在于你念多少年、多少萬聲,而在于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心降伏,“降伏其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讓我們回歸自性,找到自己真心本具的家園。所以我們不能夠在法門上面爭強好勝,鬥嘴鬥思想是錯誤的。 “諸法平等”,只不過是我們每個人總在遇緣不同,有的人喜歡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非常有緣分,認真修行這一生就有成就了。所以我們認真修行就好,只有這個樣子,我們的心才能夠得清淨。

  別人修哪個法門、別人怎麼樣,我們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多好。沒有煩惱,也很自在,你的受用就得到了。如果我們每天念著佛,對社會不滿,對別人不滿,對家庭不滿,這就說明我們的生活,我們學佛都失敗了。你的生活也失敗了,學佛也失敗了。

  我們學佛的人,遇到什麼樣的環境都生感恩心——別人對你好,感恩他,“阿彌陀佛”;別人障礙你、別人欺負你,“阿彌陀佛”,消業障,多好啊!與世無爭,與世無求。什麼原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壞人他也有失利的時候,壞人也是無常的。只有真常的,才是永恒的。真常的,是無善無惡無好無壞,原原本本,充滿宇宙,是真常的,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現在我們所遇到的這些環境是怎麼來的?是我們過去生中往昔的業力感應過來的,就是我們過去所種的因,這一生所結的果。我們今天能夠聚到一起念“阿彌陀佛”,能夠學習佛法,是我們過去佛緣、善根造就的。我們以前有痛苦、有煩惱,是我們過去的不好的緣分造成的。

  但是,都會過去的。好的,我們要保留,我們要認真地去發揚;不好的,我們想:佛告訴我們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放下吧!放下了,壞的放下了,好的就提起來了,你這個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所以菩薩心中,不會記一切衆生的不好。我們既然想學菩薩,我們也把這個心放開、放大,光記著衆生善的、好的,把不好的,我們心裏面一點都不留,那是多麼歡喜的一件事情。

  彌陀大願菩薩示現當今,給衆生增信,

  做出“敦倫盡分,念佛成佛”最好典範

  我們這個時代,是非常有福報的,非常有緣分,彌陀大願菩薩爲我們示現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一個家庭婦女,她能夠有這麼殊勝的成就,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講的: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應化什麼樣的身來給我們衆生增加信心、增加無限的願力。

  因爲普通人能成就,我們比普通人高明太多了,比她有智慧、比她有能力,她能夠成就,我們爲什麼不能?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就。這是在我們末法時期當中,最好最好的證明!

  現在老年人念佛的特別多,就是信心時有時無:我念幾年,我念一段時間,信心就沒有了,就不堅固了,就退轉了,所以煩惱痛苦又來了,不能夠持久下去,所以…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