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习惯的一个惯常的力量:我这个事已经习惯了,动不动就想到那个地方去了,惯力。
如果我们无常当中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自自然然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这个生活环境都会好!因为你的善心善行,你周边的环境它整个细胞都会改,就像科学家讲的,我们这个身体每个细胞,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如果再分析的话,你家的房子,你家的地板,它也是有生命的,因为都是一个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活的,所以你的房子才有寿命,你用的桌子板凳也有寿命。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已。
为什么有寿命?因为它是个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经里面叫“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这些动物,有思想、有感情的,叫“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这些桌椅板凳,这些物品。同圆种智,情与无情。所以这些万物,这些“器世间”,它们也是有佛性的,叫无情的。我们众生是有情的,同一个智慧,同圆种智,都有佛性。
这下我们就明了了,科学家跟我们讲宇宙里面所有的这些物质,它的基本粒子只有一个,我们的身体是它组成的,板凳也是它组成的,木材也是它组成的,只不过是组成的方程式不一样。谁来组成的?如果按这个大的环境来讲,地球谁来组成的?共业!就是这个惯力,共业所感,这是一个大的。那我们个人的生活环境谁来组成的?自己组成的,是你的心想改变的。你想你的房间布置成一个什么样子,什么一个方式,有你的想,然后你去做,然后变成这个状态。
这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的所作所为,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没有改变的。可见得大家这个心念的认识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有好的认识,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话,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善良,永远和平,不需要战争。
只有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觉悟了,才知道这个地球其实真正地能变成极乐世界,所谓“人间净土”,可以做到!为什么现在做不到呢?因为大家的思想乱、浮躁造成的。为什么浮躁?因为不明白事实真相,不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认识一分,我们自己去做一分;认识两分,做两分。首先你自己得到实惠、得到利益,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健康;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落实在家庭当中,你的家庭会越来越祥和的。不是学佛了以后,天天跟你家里面人作对,说这个要有业障,那个也要造业。这就错误了。
我们要学会包容,包容别人是我们学佛的第一堂课。为什么?因为佛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佛的心量,我们要成佛、要修佛,你的心量小能行吗?不行!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的时空,是我们真心,那一切众生都在时空里面,那我们能不包容吗?我们一定要能包容。所以,有好的人,我们随喜赞叹、我们包容;有不好的人、有令我生烦恼的人,他也在我真心里面,和我是一体,我也能够赞叹,也能够包容,能不跟他计较。这才对了,你就得自在了、你就会健康了。
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要把学到的这些道理落实。不能够我们在一起交流了两个小时,回家以后,该发脾气的还发脾气,该上火的还上火,那就没有起作用了,这就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当中,逐渐逐渐地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佛法在世间是圆融的,圆融没有障碍。如果我们这个心量太小了,那就有障碍了。有障碍了,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就会影响到我们修行的功夫。
佛教不是迷信,要正信
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往往我们大多数的人,提到了佛法、佛教,还有很深的一个误会:佛教是迷信,甚至说佛教是多神教或者是封建迷信。这种人还是有的。但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这个想法。他们很多数的人是把佛教当作一门学术、哲学。
我也接触了不少的教授、学者,一起交流,他们对于佛教的理论非常精通,他们是以学术的一种方式进入佛教的,所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一些少数的人,没有读过多少佛经,又没有正面地接触过佛法,所以,他们还是受到一些思想的干扰,说佛教是迷信。这不能怪他们,只能说缘分还不到。
很多人他都有一个过程的,不是说遇到就能够生信的。每一个人他都是这个样子的: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接触,就谈不上信了;接触的时候,有可能说“这个东西是迷信,这个东西早就没有人信了,你们怎么还做这个事情”?开始时排斥,是不信;后来接触的时间久了,感觉到佛法里面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最起码一点是让你做一个善人,让你孝养父母,这一点是每个人共通的、共性的,那看来佛法里面还有好东西,还有值得去学习的;而接触久了以后才感觉到,佛法博大精深,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叫正信。
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去做了,那叫真信。真信有什么好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就开始变了。往好的方向越来越好,越变越好了。最终的目的,佛教让我们破迷开悟。开始的时候以为佛教是迷信,但是佛教第二层让你破迷开悟,破除迷茫、破除迷信,然后开启你内心深处的智慧和觉悟,进而达到转凡成圣,你就成圣人了,不是凡人了,这是佛教的意义所在。自始至终是让我们有觉悟、有智慧地抉择,不是让我们迷信。
佛教是很理性的,只不过是很多人没有机会去了解、没有机会去认识而已。所以,谁能够遇到,是谁的福报。所以,佛法在世间,要善根具足、福报具足,才能够有这个机缘听闻到佛法。否则的话,我们心里面不能静下来,遇到好的事情,我们也不能接受,就是我们的心太乱了。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心很清净,这个人很厚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很客观的。妄念很多、念头很杂的人,他不仅仅对于佛法不能认识,他对于世间一般的道理都很难认清楚。因为佛教导我们要“清净心生智慧”,不是说学佛了生智慧,学佛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得清净。
学佛不是目的,学佛是个手段、是个方法。让我们恢复清净,达到究竟圆满,所谓“彻法底源”到“甚深禅定”,找到我们自己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念佛也是个方法而已,目的是把我们的烦恼念掉,把我们的痛苦念掉,从烦恼的生死苦海里面回归到我们本具的清净自在。这是目的、这是成果。
所以你念佛多少万声,念佛多少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念佛,你的烦恼是不是一年一年地少了,是不是一天一天地轻了。如果一天一天地烦恼减轻了,说明你念佛功夫得力了,这个方法有效果了,不要把念佛当作自己得解脱的一个成果,那是错误的。
念佛只是一个方法而已,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如果不认知的话,我一天念好几万声的佛号,见了人就骂人、见了人就发火,坏了,说明你的烦恼伏不住。你在健康的时候、没有病苦的时候,你的烦恼都伏不住,如果到临命终、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你的烦恼更伏不住,把佛号忘记了,你怎么能够有成就?所以不在于你念多少年、多少万声,而在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心降伏,“降伏其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我们回归自性,找到自己真心本具的家园。所以我们不能够在法门上面争强好胜,斗嘴斗思想是错误的。 “诸法平等”,只不过是我们每个人总在遇缘不同,有的人喜欢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非常有缘分,认真修行这一生就有成就了。所以我们认真修行就好,只有这个样子,我们的心才能够得清净。
别人修哪个法门、别人怎么样,我们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多好。没有烦恼,也很自在,你的受用就得到了。如果我们每天念着佛,对社会不满,对别人不满,对家庭不满,这就说明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佛都失败了。你的生活也失败了,学佛也失败了。
我们学佛的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生感恩心——别人对你好,感恩他,“阿弥陀佛”;别人障碍你、别人欺负你,“阿弥陀佛”,消业障,多好啊!与世无争,与世无求。什么原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坏人他也有失利的时候,坏人也是无常的。只有真常的,才是永恒的。真常的,是无善无恶无好无坏,原原本本,充满宇宙,是真常的,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现在我们所遇到的这些环境是怎么来的?是我们过去生中往昔的业力感应过来的,就是我们过去所种的因,这一生所结的果。我们今天能够聚到一起念“阿弥陀佛”,能够学习佛法,是我们过去佛缘、善根造就的。我们以前有痛苦、有烦恼,是我们过去的不好的缘分造成的。
但是,都会过去的。好的,我们要保留,我们要认真地去发扬;不好的,我们想:佛告诉我们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放下吧!放下了,坏的放下了,好的就提起来了,你这个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所以菩萨心中,不会记一切众生的不好。我们既然想学菩萨,我们也把这个心放开、放大,光记着众生善的、好的,把不好的,我们心里面一点都不留,那是多么欢喜的一件事情。
弥陀大愿菩萨示现当今,给众生增信,
做出“敦伦尽分,念佛成佛”最好典范
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有福报的,非常有缘分,弥陀大愿菩萨为我们示现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一个家庭妇女,她能够有这么殊胜的成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应化什么样的身来给我们众生增加信心、增加无限的愿力。
因为普通人能成就,我们比普通人高明太多了,比她有智慧、比她有能力,她能够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就。这是在我们末法时期当中,最好最好的证明!
现在老年人念佛的特别多,就是信心时有时无:我念几年,我念一段时间,信心就没有了,就不坚固了,就退转了,所以烦恼痛苦又来了,不能够持久下去,所以…
《与老领导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