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使命,讓生命放光放熱
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受持讀誦,爲人演說 佛門裏面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受持讀誦”是自受用,“爲人演說”是他受用。如果說修行,佛帶著他的弟子們就可以修了,爲什麼還全部來表演佛法?就是爲衆生演說,爲度化衆生。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在“受持讀誦”,就是在自修爲;我們出去以後,就是“爲人演說”。我們每個人的身份是什麼?就是表演佛法,讓大家知道各個方面的因緣。古人常講“人生一場戲”,一場夢一場戲,關鍵是我們演一個什麼樣的戲,做一個什麼樣的夢,很重要。
現在我們知道了、覺悟了:我們是在做幫助衆生從夢裏面醒過來的大事業、大事情,需要演不同的崗位的人,有的人演管理者,有的人演被管理者,或者哪怕你演一個掃地的,功德都是一樣的。
曆代祖師裏面,很多大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做什麼?都是幹雜活的。最著名的是浙江國清寺的豐幹和尚,他示現的就是幹粗笨活的身份:每天挑水、劈柴、舂米。最後他身份暴露了——阿彌陀佛來的!衆生每天去念佛,不斷地修行。那修行的人要有人來服務,誰來服務?菩薩來服務,佛來服務。所以你來做護法、弘法的人,不是爲自己而做的。如果沒有人去舂米、破柴的話,那個念佛的人就不安,因爲念一天佛,沒飯吃不行。所以佛菩薩來做義工,讓衆生安心修行。對我們來說,無論是做後勤,還是做其他工作,每一個人都要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崗位做好。
我們工作要做好,飯要吃好,也要休息好,才能夠持續發展,因爲這是一個長遠的事業。祖師常講:“*輪未轉,食輪先轉”。“*輪”要轉得健康,先轉“食輪”。大家先吃飽了才有力氣去弘法,所以吃飯的事情也不能夠太馬虎,要逐漸地正規化。
慢慢地我們團隊的人會越來越多,來做一個什麼事情呢?爲人類的文明,爲衆生離苦得樂盡我們自身的一份綿薄的力量。這是我們個人的因緣,也是衆生的因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這是我們的因緣,來了以後你就要爲這個世間做點什麼事。
不覺悟的時候,你的心量小。心量小,在地球上就像流星一樣一劃而過。古人常講,人的生命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于泰山。爲什麼他能夠重于泰山呢?因爲他爲別人想得多,積澱得厚,就能像泰山一樣穩固在人們的心中。如果我們天天光想著自己的小事情,光想著自己要得到什麼東西,把自己保護得越嚴,將來的果報,就是“鴻毛”了。
菩薩之所以爲菩薩,因爲他沒有自己。沒有自己,大家都把他當作是自己人。我們都在請菩薩回家供奉,爲什麼?因爲菩薩沒有“我”,所以每個善的一面都是菩薩的化身。我們雖然現在還做不到,達不到這個境界,最起碼我們明白了人間的一個真理,讓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找到一個正確的選擇。
我們做事的殊勝意義——將來的果報是看現前在做什麼
佛門裏面的教學,不僅僅能讓我們這一生成佛作祖,即使你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你懂得佛法,斷惡修善,認真修行,你可以生生世世地在人天兩道享受福報。所以佛法裏面,是八萬四千法門無所不包。
你想成佛,佛就可以讓你這一生成佛去;你想作菩薩,佛能讓你去作菩薩;你說,作佛我也沒有興趣,作菩薩我現在還不想去做,我還要享受人天福報,來生做個大富,或者做個高官,行不行?行!佛法裏面都能做得到;你說你也不想做高官了,想做一個自在的人,行不行?行!都可以做得到。這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佛告訴你,你想得到這個果報,應該先從哪個地方做起,哪個基礎做起?先種因。
逐漸逐漸地這個“因”種多了,種子就生根發芽了,果報就現前了。所以佛法對于我們的生命剖析得非常透,不僅僅是我們一生,佛是教導我們生生世世轉變的過程——都隨著我們的業力在轉,是我們的業力造就的,將來的果報是看我們現前在做什麼。
衆生不明了,衆生不知道,如果衆生都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以後,哪個人還敢造惡?哪個人不會去認真學習佛法?佛法探討的也就是我們人類真正生命的真相。
現世做高官、發大財不是沒有原因的,也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前因後果的。有的人發財發得很輕松,是有前因後果的;發財發得很難,也是有前因後果的。這不是他有多少的心計,還是有很多的手段掙來的,而是你命裏面有沒有。命裏面有財庫,坐在家裏不動,說不定哪一天偶爾一個機會就來了,人家沒有想就來了;有的人忙碌了一輩子也得不到,爲什麼?因爲命裏沒有財庫,過去沒修。這種事情太多了。
有很多大富貴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怎麼富的,稀裏糊塗就富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同一片藍天下,爲什麼不一樣?總歸是有說道的,沒有說道那就不科學了。
所以,輪回是我們生命的一種現象,不是你不信就沒有,不信照樣有。不是我沒有看到,就以爲這些東西都是虛假的,你爲什麼沒有看到呢?因爲你本來不具備看到的心,所以你看不到,你要去受苦。
你真正明了了以後,就知道了,弘揚彌陀大願菩薩的殊勝示現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地修行、學習,在自修的同時,又能夠幫助衆生,真是太殊勝了!因爲這個平臺好,緣分好,別人想有這個平臺還沒有——你想度衆生,你講法人家不聽,你做事人家不一定贊成,所以你只好關起門來自己去念經、修行,因爲沒有這個緣分。
現在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的法寶在流通,我們傳播佛法不是沒人聽啊,是到處都願意聽,就是沒時間去講。他說需要我們的法寶,我們只能逐漸地供應他們。這就是佛菩薩的慈悲,讓我們能夠在自己成就的同時,增長自己的福報、智慧。這個緣分太殊勝了!
我們能夠做這件事情,都是佛菩薩的加持,也是佛菩薩對我們的眷念、照顧,給我們培植了無量的福報。因爲彌陀的四十八大願,末法淨土弘傳的精神能量,我們在盡我們的力量在傳播。我們不敢去說我們做主流,但是我們盡心在做這個事。誰是主流呢?《無量壽經》是主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主流。我們是什麼?我們是阿彌陀佛的一個小義工,來推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盡我們自身的力量而已。
我們有沒有功德?我們沒有功德。誰有功德?諸佛菩薩有功德,一切衆生有功德。福報都是衆生的,那衆生就沒有意見了。你不能說我有功德了,我做了很多事了,這是我們“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我們就沒有把自己提升。所以我們彌陀大願人的宗旨: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默默耕耘,不問收獲!
不問收獲,有沒有收獲?當然有!因爲我們在種因,當然會有結果了。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去種因,不斷地去做,收獲成圓滿的佛果,成就菩提大道,更殊勝了!
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心。“無所住”,是我們自身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靈性境界。“生心”,是自受用和他受用同時存在的。生出心,讓我們把自己的道業養好,同時再幫助有緣的衆生。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都關上門了,什麼都不去做了,那你自己不生心了,不生心了以後,也不能滋養自己,也不能滋養衆生。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五祖弘忍大師就把衣缽傳給他了。“無住生心”,他開悟成佛了,不是自己關上門躲起來了,或者關在山洞裏面躲起來了,沒有。他一生弘揚佛法,弘揚禅門,把佛法發揚光大。所以我們都能夠把自己提升,然後不斷地進步,這一生才能是真正地得到受用。
佛經裏面講,“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去,我們世間的一切,凡是物質,你是空手來的,一點也沒有帶來,你也要空手走,什麼也帶不去。
“惟有業隨身”,業力是什麼?業力就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念頭,它能帶過去。你這一生當中帶的是什麼樣的念頭,什麼樣的想法,就決定你來生到哪一道去投胎,投胎到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我們生命不斷循回,無量劫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明白了以後,我們用一生有限的時光證得無上的菩提,然後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叁十二應或者是千百億化身,那是何等的自在!那是無量的功德!
現在,我們沒法化身,爲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化身?我們有業障!我們有業障,化不化身呢?化身。化成什麼身?化成業力身。誰化的?迷惑的佛性化的。覺悟了以後我們的靈性化成佛的世界;迷惑了以後,就變成了什麼世界?叁惡道,六道輪回。都在化現。
諸佛菩薩常常到地獄去度衆生,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天天在地獄裏忙,那他受不受地獄的苦?不受。爲什麼不受地獄的苦?因爲他覺悟了,他看地獄就是極樂世界,看那個油鍋就像七寶池一樣。爲什麼能是這個樣子?因爲他的煩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我們衆生爲什麼看到地獄好苦呢?或看到這些現相,自身就很痛苦?因爲我們在無量劫當中,不是沒有去過,去過!我們現在只是忘了而已,所以看了以後有感覺。當我們修行到一定的境界以後,不斷地把業障都消除了,自自然然地,這一生當中能夠給自己的生命有一個交代。
遇到佛法了,佛教我們破迷開悟,不是讓我們迷信,盲從。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佛法在這個世間,第一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我們人類文明、世界和諧的根本。天天作惡,天天打仗,天天有動亂,人心都不安,你怎麼去開悟?哪有時間去學習?
所以首先佛讓大家做一個善人,和睦相處,互相包容,有了一個良好的生活、修學環境,才有可能再往上提升一步: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因,果報是什麼?轉凡成聖!轉凡夫身成聖賢身,轉凡夫的心成爲佛菩薩的心,我們就自在了,就智慧無邊了。所以從大到整個地球,小到我們一個小的團體,大家互相包容,互相關愛是多麼重要!
團…
《珍惜使命,讓生命放光放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