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

  2010年12月11日上午,應老領導的盛情邀請,開願法師在北京舉辦講座,與老領導們交流佛法。爲大家開解佛法是智慧覺悟的教育,開解生命真正的無量意義,彌陀大願菩薩示現當今,是衆生的福報,爲我們示現“敦倫盡分念佛成佛”的最好典範。

  各位領導、各位老菩薩、各位大德居士:阿彌陀佛!(衆:阿彌陀佛!)

  今天緣分非常的殊勝!我們有機緣歡聚一堂,這個機緣非常來之不易。所謂緣分,能夠聚在一起,需要很多的條件,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我們今天雖然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一起交流,臺前幕後大家辛苦忙碌了好多天,才有今天我們在一起交流佛法、探討人生的機會。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佛法講,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如果按佛經上講,都是過去生中,我們善根福德因緣聚集,才得來今天的這個成果。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覺到我們的聚會是一個歡喜的聚會,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佛菩薩慈悲的教導讓我們提升的聚會,真正做到讓每一位來學習的菩薩們都能身心自在、身心和諧,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人生當中,很多緣分、很多事情,一晃就過去了,有在我們腦海裏面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也有我們沒有印象的。這些現象都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緣分的深淺不相同。我們爲什麼在佛門裏面有那麼深厚的緣分,能聚在一起探討佛法?可見得我們與佛非常有緣分。

  爲什麼我們與佛那麼有緣分?總有一個道理在的。因爲“佛”是印度語,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覺悟”,佛就是智慧和覺悟的代表,是代表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智慧,本來具足覺悟,只不過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和覺悟開發的程度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能夠成佛。是什麼意思?佛性又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之人應該要探討、要深入去學習的一件事情。

  佛教的本質——覺悟、智慧的教育

  佛性,佛告訴我們,每個衆生都有,不是說佛能成佛,我們衆生就不能成佛。佛經裏面,我們常常聽到說,衆生和佛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普度衆生,給當時的衆生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智慧。佛教在曆史的承傳當中,按照國際的曆史記載,至今已經有2554年了,這2000多年的時間,給無數的人民、無數的衆生都帶來了智慧,帶來了光明。可見得佛法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它不僅僅是以一個宗教的形式出現的。

  現在我們談到佛法,就感覺是宗教,是每天或者是初一、十五讓人去燒香、磕頭、許願的地方。其實這是佛教的一個現象,也只是佛教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智慧是在佛的教導裏面。形式只是代表一個儀軌,一個儀式,表示我們中國傳統的一種尊師重道的方式。

  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幾千年源源不斷,依舊能夠繁榮,發揚光大,就在于我們中華民族人心的純厚。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看到,就像古人講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因爲我們本來就具足純淨純善的心,對父母孝敬、恭敬,對老師恭敬,是孝養父母,孝悌,尊敬師長,所以我們到廟宇裏面去敬香、去拜佛,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點香”代表什麼意思呢?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沒有對著佛點香,這也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因爲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民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看我們的萬裏長城,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烽火臺,是用來傳遞訊息的。比如邊界有了狀況了,有了什麼事情了,鄰近的烽火臺就點燃烽火,煙就冒出來了,往遠處傳,就近的烽火臺看見前面有點這個火,有煙了,說明這個地方有事故出來了,他也點燃,就這樣一個一個傳,很快就傳到京城,領導就知道,邊防這邊有問題,有事情。這樣就能夠及時把訊息傳到中央,傳到皇帝那個地方。所以說,它代表傳遞信息。

  到了佛教,到了宗教裏面,我們燃香,叫做“信香”:第一,傳遞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信心;第二,香的缭繞是無限度的,表示我們對佛的恭敬和信心,也表示這個香是跟佛菩薩溝通的媒體。過去沒有那麼方便的訊息溝通工具,不像現在,有手機,通訊那麼發達,很快能把訊息就傳到全國各地了。那個時候的人,沒有任何傳遞訊息的工具,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傳遞這邊發生情況了的訊息。

  我們知道,佛是我們的老師,就像祖師們常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就是佛教當中教導我們的第一個老師。所以佛教起初是以文化教育出現的。

  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都在他身邊聽佛講經、說法。“講經”講的是什麼?這些弟子在生活當中,在人生當中有什麼困惑、有什麼不理解的,向佛請教,佛一一地給作了回答,記載下來,就變成現在的經典,就相當于我們中國的孔子一樣。所以,佛把學術,把人類文明的真谛傳遞給一切衆生。這是在我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在印度,他是一個皇太子,要登基做皇帝的。後來他感覺到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感覺到人生許多的無常,很痛苦。體會到種種的苦難以後,想尋求一個解脫的道路,人不再痛苦,能夠擺脫種種障難,就發了這樣一個心:要尋求解脫!所以到當時的印度去參訪這些有學、有修的高人來學習解脫之道。于是,他遍訪了整個印度所有的有知識、有道德、有智慧的這些高人之後,感覺到生、老、病、死沒解決。後來他領悟以後,說這個事情既然沒法解決,自己放下,就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

  把種種的妄想、煩惱、憂慮放下之後,心地得到清淨。得到清淨,這個清淨,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清靜,是進入一種非常清淨的境界,佛經裏面講叫做“禅定境界”。忽然間,有一顆流星劃過,他明白了:原來我們衆生放下煩惱,放下對立,放下痛苦,清淨自在的這個真心本來就具足。

  疾病的起因——病由心生

  我們今天爲什麼有那麼多煩惱,身體爲什麼不健康,就是我們的煩惱太多了,我們妄念太多了!這個身體招架不了了。今天有好多個念頭,明天又有好多個念頭,結果念頭太多,影響了你的身體,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爲什麼要念佛,爲什麼要誦經,就是把我們妄想的心收回來,讓我們的心能夠有休息,慢慢地讓它清淨下來,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痛苦都放下,這個時候你就不會生病了。所以病的根源不在于你身體、生理的原因,最主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是你心裏先有了憂慮、先有了煩惱,然後它波及到你的身體,才産生了病變。你的細胞病變了,逐漸逐漸地,你又不懂這個方法,然後越來越恐怖,越來越憂慮。所以,越病越嚴重,就不能夠好起來。

  只有我們把心情、心態調整好了,所謂“百毒不侵”。佛告訴我們說“慈悲心能夠解除一切病毒”,你有大慈悲心,病毒來了,在你身體裏面它起不了作用。因爲我們有一顆慈悲心,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本身它就是一個很強有力的免疫系統。我們心很躁亂,心很煩,心很亂的時候非常容易生病;我們的心很開朗,每天很灑脫,這樣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就恢複。

  病能不能死人?其實病死人的幾率非常小,被嚇死的比較多。自己生病了,又不懂這個道理,就很恐慌,很恐怖,所以本來剛查到有病的時候,本來只有一成、二成的病,隔了兩叁天以後,這個病就到晚期了,很厲害了,或者說過了幾天頭發就都白了,其實不是這個病造成的,是我們的心造成的。

  在科學的角度也能夠講得通,因爲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把它細細地分析,每個分子、每個小的組成細胞每天都在新陳代謝,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心情很愉悅的時候,細胞的活動也是很愉悅的,新陳代謝就很健康,就很順暢。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即使哪一個地方有病痛了,或者是有一些不健康了,因爲細胞在進行新陳代謝,過一段時間,病變的細胞就代謝掉了,然後我們好的細胞就生長出來了。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生氣了。人有了憂慮以後必然會生病,要生病,所以佛告訴我們要“看得破、放得下”。

  “放下”不是我們什麼都不管了,而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沒有莫強求”,就是你命裏有多少福報、有多少福祿是注定的,有的總歸會來的,沒有的去拼命爭,去拼命搶也得不到,命裏沒有。佛說得很有道理,說四十歲之前的命是先天的,你四十歲之前的這個命是前一世帶來的,你過去的耕耘。四十歲之後的命是這一世造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就推理,在我們生命當中,既然有四十歲之前和四十歲之後,那四十歲之後的命是我們前四十年所造作得來的結果,那就很顯然地顯示出來:我們的命運不是別人給你操作,而是我們每天的起心,每天的動念,每天的行爲,不斷地積累造就了我們自己的命運。不是說上帝給你創造了命運,上帝不管這個事,誰來管?是我們自己的心念來管這個事。

  我們每天所想、所行的,這是種因,將來必然有果。這就說明,我們一生當中所能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環境,不是別人安排好讓我們去受的,而是我們自己造作的,結的果實而已。我們這一生過得很順利,過得很潇灑,是你過去善緣多,修得好。

  有痛苦也不要緊,因爲我們現在知道,知道痛苦的因是我們過去心情、心態出了障礙,我們現在開始誦經念佛,斷惡修善,廣結善緣,那未來你的生活就很美滿,遇到的都是善人,遇到的都是貴人,那多麼好。

  生命的真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我們這個生命是遷流不息的,刹那不住的。佛經裏有一個名詞叫“緣起性空”,“緣起”就是說我們每一天的處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有一個緣分在主宰的,這個緣分起了作用,我們生活的這個現象就出來…

《與老領導交流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