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只眼看淨土

  第叁只眼看淨土

  菩提法師

  淨土的信仰源自于古印度,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而不斷地開展,最終成爲佛教信仰的一大主流,獨踞于一切法門之上,被曆代祖師稱爲第一法門。尤其在中國,西方淨土的流行,可謂源遠流長。直至今日,“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1],仍在教內廣泛地傳誦著。由此可見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之地位是何等重要。“諸經所贊,盡在彌陀”[2],這是確實的。然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3],一切佛的福德、智慧、大願是平等的,若說阿彌陀第一,那麼其他佛是第幾呢?當然,一切佛都是第一。但以方便言辭,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故,巧說第一。後人不解,執事廢理,故于此中妄作分別,實乃義學不興之大患矣!

  淨土法門以其簡單易行、普攝群機而成爲修學佛法的重要行門,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也確是圓滿究竟的。但是,在修持淨土法門時,首先要著重淨土的正因,若以爲受持一佛名號即無所不辦,那實在有失佛陀施設方便道的意趣。“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爲叁要,缺一不可。念佛爲佛法的一門,所以修淨土法門的,對佛法應有正確的信解。淨土經中所說,素來不知佛法的,到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引導,能專誠懇切地念阿彌陀佛,便可以往生淨土。這是不得已的方便,因人到臨死時,時間無多,不能再爲其開導其他的佛法,只好以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誦持。若說平時學佛,只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教中最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善惡、輪回、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叁寶、信四谛等。假使連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信心,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4]

  一、淨土的緣起與內涵

  1、淨土的含義

  淨土,指清淨的佛土。又作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刹、淨刹、淨國、淨邦、淨世界、淨妙土、妙土、佛土、佛刹、佛國。即酬應諸佛因位之本願而成立的清淨莊嚴土,爲佛所居之所。相對于世俗衆生所居的“穢土”,所以把它稱作“淨土”[5]。若將淨土二字讀作動詞,那麼就含有“淨化國土”的意思,若將之延伸則可理解爲“淨佛國土”。因此,淨土又含有積極開創與勇于建立的意義。《大品般若經》作如是說:“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著一切法,便增益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惟越致地,具足菩薩神通,遊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衆生,恭敬尊重贊歎諸佛。(此等)爲淨佛國土,爲見諸佛供養。”[6]然而,“淨佛國土”的菩薩行,在大乘佛教的開展過程中,被已成就的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所代替,于是,淨土幾乎成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代名詞。

  2、淨土的産生

  一切佛法皆源自于釋尊的本教,淨土亦不例外。現實人間的苦痛與缺陷,有來自于身心變化而引生的——生、老、病、死;社會自他關系中的怨憎會、愛別離苦;有來源于自然界的缺陷與物我關系的求不得苦;還有最爲根本的五蘊熾盛之痛苦。這些大苦在在逼惱著衆生的身心,使之有“叁界無安,猶如火宅”[7]的感受。因此,渴望世界的清淨與圓滿,成爲一般佛弟子仰求的共同願望。所以繼釋尊之後成佛的彌勒,爲人間帶來了光明與希望。“地平如掌,無有比(坎?)坑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8]的理想世界,成爲佛教早期人間淨土的雛形。但是,彌勒成佛還在遙遠的未來,那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隨著世尊的入滅,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恒懷念,激發了對他方世界的追求。人間修行的環境惡劣,障礙太多,唯有淨土才是真正理想的修道場所,于是出現了東方阿閦佛國的不動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等信仰。

  3、東西方淨土

  在十方淨土的信仰中,東西方兩大淨土是初期大乘佛法開展中最爲普遍的信仰。東方的阿閦佛國,充滿了人間淨土的色彩。阿閦佛國清淨莊嚴,沒有叁惡道、叁毒(貪瞋癡)、叁病(風寒氣)等,住處爲七寶所成,浴池八功德水充滿,徐風吹動出和雅音。沒有國王,但有阿閦佛作法王。國土人民雖有男女,形色端正卻無淫欲。沒有商業、農作,樹上有自然香美的飲食,隨意受用。佛國也有叁道寶階,人間與天上可以互相往來。這些都是阿閦佛本願所感得的。凡是學習阿閦佛本願與六度大行的都可以往生;甚至讀誦、書寫《阿閦佛國經》的都會因向往阿閦佛國而往生。但阿閦佛淨土是重于菩薩行的、自力爲主的、智證大乘的淨土法門,屬難行道。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則明顯地帶有他力的色彩,屬于重信的易行道。

  “這二佛二淨土,一在東方,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是悟證法性——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阿閦佛國,重在證真的如如見道;阿彌陀佛國,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9]“這一東一西的淨土,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說爲彌陀爲本性智,而起阿閦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閦)。但現在念佛者,丟下阿閦佛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礙”。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即不能實現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淨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義的,不免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在大乘佛教的健全發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學程中,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是二者不可缺一的。”[10]但是,“淨土行者的專重果德贊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離此濁世、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幾乎婦孺皆知;而東方的阿閦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這是淨土思想的大損失!”[11]

  4、淨土的分類

  淨土是莊嚴淨妙的世界總稱。依太虛大師之意趣,“淨土種類略分爲叁:一、究竟淨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天臺教說名常寂光淨土及圓滿實報莊嚴土。二、他受用佛淨土。佛爲十地菩薩所現淨土,天臺教說名爲圓滿之實報莊嚴土。以上皆非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叁、方便攝受衆生淨土,這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彌陀極樂淨土,乃至彌勒兜率淨土等。是專爲發大乘心、行菩薩道,在這一生未得成就度生自在、轉世恐有退墮者,乃攝歸方便淨土中爲作依靠。凡夫、外道貪生死者不求生淨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聖位菩薩各自生其華藏淨土等亦不須求往生淨土;所以十方佛菩薩變現淨土,專爲攝受學發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設立。”[12]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中也說:“淨土爲叁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爲叁類,即五乘共的、叁乘共的、大乘不共的。”[13]“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爲四類:一、凡聖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臺宗稱此爲方便有余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槃,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淨土。依《楞伽經》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叁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的淨土。叁、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爲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天臺宗名此爲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爲密嚴淨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爲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叁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或名法性土;天臺宗稱此爲常寂光淨土。名稱、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淨土,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淨土,有看爲凡聖共的;有看爲大小共的;有以爲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定,因爲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淨土,確乎可分爲四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叁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淨土,爲大乘不共。”[14]

  

  二、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

  1、念佛與往生

  原始的念佛法門是“六念”[15]之一,其意義主要是念佛能離怖畏,可淨除業障,死後可生天,不墮叁惡道,決定向菩提道。《那先比丘經》卷下說:“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梨中,便生天上。”[16]初期大乘佛法時代,隨著十方淨土十方佛的流行,念佛由稱“南無佛”——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7]逐漸轉變爲念阿彌陀佛,並成爲早期念佛的一大主流。《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18]因此,稱名念佛成爲一種最爲根本的念佛方式,而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則日漸成爲佛教的普遍信仰。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但往生淨土,卻是佛弟子崇仰的理想的修道場所。爲了攝引劣根性的衆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十念往生的念佛法門,契應了那些平時不念佛、臨終抱佛腳的人們。《觀無量壽佛經》雲:“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

《第叁只眼看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