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情況下你沒有必要顧慮那麼多,不用怕盜法什麼的。你可以先看看、學學,研究研究,然後再皈依上師、接受傳承,然後再實際修也可以。
同修道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嗎?這算是執著嗎?
答:同修道友,在修行上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相互之間應該幫助,這都是允許的,也可以說是必須的。在其他的方面,最好不要有世間上的這些瓜葛來往。這樣不好,慢慢也會變成修行的障礙。在對修行沒有障礙的情況下,也可以來往,但是這個很難把握。人都有習性,都有不好的習慣,來往得多了,互相很難合得起來,所以就少來往。主要是修行上有什麼問題,可以問;修行上需要幫助,就要幫。
互相幫助的過程中,若你沒有放下,那都是執著。若是放下了,都不是執著。
求來的福報爲什麼是債呢?爲什麼將來要加倍地還呢?
答:你有所求,這個求本身就是一種貪。有貪就不能解脫,就要繼續輪回。輪回的因就是貪,貪著于世間法就要輪回。輪回無頭無尾,無始無終,就是一個圓圈。你在求這些福報的過程中,又種下了很多的惡因,結下了無數的惡緣,所以將來要加倍地感受這些果報,加倍地償還。
供養給土地公等神位的食物還可以吃嗎?
答:這是已經施舍出去的,最好不吃。
爲了使對方高興,不生嗔心,作爲一名學佛者,有時違心地對衆生說些漂亮話、奉承話,算是“绮語”還是“愛語”呢?
答:這個要看具體的情況。如果你是真心爲了對方,爲了他人,爲了衆生,你說這些話了,對衆生有利、有幫助,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說。如果你心裏夾雜著私心、貪心等煩惱,那就不行了。
給亡靈做超拔是救度衆生嗎?
答:也算救度衆生。救度衆生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功德回向,也是救度衆生,也是幫助衆生,但是不能說是究竟的。真正的救度衆生就是轉*輪,通過這樣的方式救度衆生才是最究竟的。
我們日常吃的食品可以用來供護法嗎?還是必須要單獨准備?
答:這個能單獨准備是最好的。若是沒有這個條件或是不方便的情況下,你就用平常吃的那些食品也行,但是最好挑幹淨的,挑好一點的。
洗澡的時候,金剛結用摘下來嗎?髒了可以洗嗎?可以挂裝飾品嗎?
答:洗澡的時候,若是怕弄濕了,可以拿下來,但不是必須要拿下來。髒了也可以洗,喜歡挂裝飾品也可以挂,這都沒有什麼關系。
做火施的時候,用一般的塔香代替食子,有過失嗎?
答:這沒有什麼過失,但是這樣做火施不太如法。一般的塔香和食子,它們裏面的成分不一樣。若是燒塔香的話,它裏面的成分不是很全,作用肯定不會很大。所以最好燒火施專用的食子。
在家人可以收出家人給的東西嗎?
答:如果這個東西是屬于他自己的,他自己願意送,那就可以送了。如果是屬于僧衆、僧團的,那就必須要經過僧衆、僧團的允許,才可以。
以前在喇榮開法會的時候,有些在家居士特地回家做飯、吃飯不方便,法王想讓他們也和出家人一起吃飯,但是怕他們有罪過,于是就先問僧衆同不同意。僧衆都同意的情況下,法王才讓他們受用齋物的。但一般居士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用這些,這些都是屬于信財與亡財,很難擔當起的。
修加行時,一定要按照《開顯解脫道》來觀嗎?
答:《開顯解脫道》裏所講的就是這些加行——四外加行、五內加行的內容。但是《開顯解脫道》的詞句是非常簡要的,剛開始就靠這個儀軌思維觀修,那肯定是有困難的。先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那些書多看看,每個加行裏所講的內容都一定要弄明白,一定要掌握,然後再以《開顯解脫道》來思維觀修,那就沒有問題了。
修加行的時候,也不是必須要念《開顯解脫道》。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思維觀修這些加行的內容、含義。但是在座上靜修的時候,最好按照《開顯解脫道》的儀軌來思維觀想,這樣的話更好一些,這是有傳承的。
爲什麼佛不允許衆生搞神通,但有時候還示現神通呢?
答:佛度化衆生,不可能以神通來度化。爲什麼呢?搞神通只能增加煩惱,不能斷除煩惱,所以佛不允許搞神通。佛雖然有時候也顯示神通,但這是爲了救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都有神通,佛若是不給他們顯示神通,他們不服氣。佛的神通比他們的神通高了,他們心裏服氣了,就開始學佛了。爲了引導這樣的衆生,在特殊的情況下,佛會顯示神通。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佛是不會顯示神通的,否則對衆生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如果你執著于這些,就是著魔了。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不要搞神通,不能相信神通,容易走火入魔,不會有好的結果。
要相信佛,要相信因果。佛講的叁世因果裏面,都說得一清二楚了。佛講的這麼全面,這麼究竟圓滿,不僅僅是說這些因緣,而且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了緣、了債、了生死的方法都教給我們了。我們應該以佛法來糾正自己,不要搞這些神通。
會供日受持八關齋戒了,會供的時候是否還可以吃會供品?
答:這都是要當做甘露、甘露丸來受用的。你不能當做食品、飲料來吃喝,那是不行的。
受用加持品、供品的時候,不是要分很多,也不是要吃飽,這是一種表示。飲料代表智慧,供品代表方便,實際上就是佛的方便與智慧融入自己的相續,使自己得到了和佛無二的成就。你通過這種儀式、這種表示來提起這種念,達到這種境界,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很多修行人不敢接受別人的布施,怕消耗自己的福報,怕背業。接受別人的布施,會消耗福報,會背業嗎?
答:接受別人的布施,不一定就是消耗福報,主要是你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若是你能發一個慈悲心,不會受不好的影響。你接受他的布施,對他來說,你也是個布施的對境,也是一種福田。你能當他的福田,也是好事。
若是你不能發心發願,怕背業,認爲我還是不接受的好,那麼你不接受布施也是一種自私。“我不能造業啊,我將來要下地獄啊。”表面上雖然在斷惡行善,實際上都是自私自利。
你的心到位了,真正能爲了利益衆生而造業,這也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功德。不敢造業,怕自己背業,那是自私。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作爲大悲商主的時候,殺死短矛黑人,圓滿了四十劫的福德。
其實境界也是在一層層的證悟中提升的。對空性的了解也是,從有到沒有,沒有到有,最後才是真有。現在我們的“有”叫執著。先從有到沒有,從沒有到有,才是真正的成就。
修火施儀軌後,如何處理燃燒後的咒輪灰末和食子灰末?
答:方便的話,把它們放在幹淨的地方是最好的,這也是對衆生的一種恭敬。如果不方便,在廚房處理也可以,不用太執著這些。
修加行就是反複看上師開示的視頻嗎?
答:看視頻、看書,這都是屬于是聞,“聞思修”嘛,還要有思維和修行。智慧分叁種,有聞慧、思慧、修慧。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如果僅僅是聽聞,而沒有真正的思維和修行是不行的。
聽聞開示的時候,要抓主要的、精華的部分,一定要記住,然後再去反複地思維。通過各種方法,從各個方面去思維,你就會明白得更多,感受得更深,然後再去修。修是什麼?把佛法裏講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中、工作中,一點一滴的去感受、去體會。通過在對境中的修煉,這種正念才能在相續中會根深蒂固,任何時候都不動搖。那個時候,你才真正生起定解了。
佛講的這些知識,用心去體會、感受,才能變成你自己的智慧。你沒有用心的去體會、去感受的時候,還不是你的東西。
《學修問答(彙集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