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七章 傳法勝利大密主▪P4

  ..續本文上一頁從高峰注下飛泉,周流于重閣之間,有時更交織于長廊庭庑之上,若寺中燃起明燭,從窗穴外望,宛若仙境。

  當初引正王要建造這一座大伽藍,耗盡了人力與財力,但是工程還有大半未成,心中十分憂悶。這時,龍成菩薩就問他說:“大王爲何有憂愁呢

  ”

  “大士!我發大心來建造這一座大伽藍,願能成就勝福,並期望此寺能永固不壞,直到彌勒如來下生之時。但現在,功績未成,而錢財卻已用竭;現在想起這一件恨事,就整夜難以入睡,坐以待旦。”

  “大王!你且莫憂愁,崇高的福德、殊勝的善行,所獲得的利益是難以窮盡的。假若發出殊勝的弘願,漢有任何憂愁是無以濟助的。你今日回到宮中,就把萬事放下,心放輕松,盡情歡樂吧!改天清晨再行出遊,在曆覽山野風光,到吉祥山時,再研究如何營建吧。”

  引正王受到龍成菩薩的教誨後,心中放下了一塊大石,就安心地返宮了。而龍成菩薩就以神奇的妙藥,滴于大石之上,點石成金。數日後,大王遊曆至此,看到黃金,心中歡喜不已;立即回駕去參拜龍成菩薩說:“大士!我今日在山野中遊曆時,大概是被鬼神所惑吧!否則,怎麼會看到山林之中,都是黃金呢

  ”

  “大王!這不是鬼神所惑,而是由于你精誠所感,所以有這些黃金。你可以時時取用,來完成這殊勝的偉業。”

  于是引正王就以此黃金,繼續建寺,寺院建完之後,還有余金。就在五層重閣中,各鑄四大金像,剩余的黃金,則以充府庫。並招集千位僧衆,在寺中修行體誦。

  而龍成菩薩以佛陀的教法經典及諸菩薩的論典,藏在吉祥山中。所以五層閣樓中,最上一層只放佛像及佛法經論,中間叁層是僧衆所居,最下一層則居住清淨居士及資産雜物。而此寺院路徑十分玄秘,如果沒有識路的人導引,很難找尋正確的路徑。

  聖天爲了求法,想與龍成菩薩論議法要,所以在寺前就向知客師說:“大師!我是執獅子國的聖天,希望您能爲我通報龍成菩薩。”

  龍成菩薩早巳了知聖天前來,而且雅聞其名,想試一試他的智慧、功力、等弟子前來報知時,就盛滿了缽水,然後命令弟子說:“你這一缽水,端給聖天,看他有何反應;”

  聖天看了水之後,一句話也不說,就默默地拿起一根針,投入水中。弟子持著缽,看他們打著啞謎,相士摸不著頭腦,就滿腹疑團地端著一缽水進來。

  龍成菩薩就問弟子說:“他說了什麼

  ”

  “大士!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投針在水中而已。”

  龍成菩薩看著水中的針說:“這個人真是有智慧啊,他的智慧已經幾乎達于究竟,而觀照的細密也幾臻于聖境之中,他的功德真是了不起啊!令他趕緊進來。”

  “爲什麼呢

  ”

  “所謂無言的妙辯,這就是了!”

  龍成菩薩又說:“水的特性,能隨著容器的方圓而成形,並跟從萬物的清濁而彌漫無間,澄澄湛湛莫能測度。我將一缽滿滿的清水示與他看,是比擬我的學養智慧的周遍圓滿;而他見到滿缽之水投針而入,是說他能窮盡其底。他實在是非常之人,趕快將他請入吧!”

  龍成菩薩的風範莊嚴,使人心懔肅然,與他言談之人都心悅威伏。而聖天久聞龍成菩薩的盛名,很久以來就希望能有所請益。但方欲受業之時,卻是十分自負,想先呈機鋒聰明,所以,雖然稍懼大士的威嚴,但是升堂侍坐,終日談論法義、辭義,始終十分清高。

  有一天,龍成菩薩說:“聖天!你雖然是後學,但卻冠于世間,智慧妙辯光耀前人。我雖然已逐漸衰老,但能遇到像你這樣的俊彥之士,這實在是瀉瓶有望。我的教法將宛似瓶注瓶一般,得到相承,而佛法的傳燈也將不絕。佛法教化的弘揚,要依靠你了。”

  聖天聽了之後,心中十分自負,很想以自身學識傳聞于世,自立門戶。所以,就以智慧辯才,先提立論,向龍成菩薩質疑。忽然間見到大士的威猛容顔,竟然失念忘言而杜口默然。這時,他忽然了悟自己的錯誤,立即站起來忏悔,然後真誠地向大士禮拜,求請大士收納爲弟子。

  這時,大士微笑地說:“請坐!從現在起我將真正授予你至真究竟的佛法妙理,法王如來圓滿的教法。”

  于是,聖天五體投地,一心皈命地說:“大士!從今而後,我才真正敢聽聞您的命令教誨了。”

  從此,他皈依于聖龍成菩薩,並出家受戒,而成爲究竟圓滿的大菩薩。

  此時,該國國王爲師利俱摩羅,他發願奉侍供養蓮華生大士。在殊勝的因緣,當時在國王園苑中的池塘,忽然長出了蓮花,這些蓮花的花朵晝開而夜閉,但是偏偏有一朵,卻從來不曾開放。園丁看了十分的好奇,就將此事報告國王。此事國王也覺得稀奇,因此就吩咐園丁們好好地照顧這朵蓮花。

  一日,他就帶著妃子與隨從,前呼後擁地來到蓮花池旁,觀賞蓮花,忽然間蓮花竟然爆開了,在花蕊之上,現出了一位八歲的幼童,身上沾著露水,在陽光的照耀之下,閃閃發光,影色莊不可思議,並且笑吟吟的視著大衆。此時國王向具足圓滿智慧的蓮華生大士問道:“大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蓮華生大士就回答說:“英明的大王,這是喜事啊!現在所示現在您前面的名爲釋迦梅劄,他原來是東印度的婆羅門沙布達拉的兒子,也就是釋迦善知識的化身。他曾經導引我至劄巴哈德導師前修習密法,具有廣大的功德。他的示現能夠調伏大自在天及修其法而成就的外道,名爲馬德展渣,由于能自在調伏外道,將使佛法興盛,衆生得到廣大的利益。”

  于是國王就延請幼童到宮中安坐,奉獻供品,致以最上的頂禮。他先接受了灌頂之後,然後受持經典,並立爲王子。蓮華生大士圓滿了這一段因緣之後,就告訴大王說:“大王!我來此的因緣已圓滿了,現在我將離開此國,繼續廣度衆生的菩薩事業。”

  大王聽了之後,慌忙地懇求大士繼續留駐執獅子國。然而蓮華生大士去意甚堅,但向他保證將來因緣時至,必常駐此國的秘境,並囑咐大王:“大王!我與此國的因緣深廣,未來因緣時節到時,我還是會常駐此國,你要專心修持,不用擔心。另外,王子是一位有大根器的人,將成爲一位大成就者、大論師,你要好好地撫育,使衆生得到如日般的光明。”

  說完之後,蓮華生大士就踴身虛空,幻化無蹤了。

  蓮華生大士在法界有緣的地方隨時示現,以救度一切衆生,他依循著叁昧耶誓句,隨緣度化。此時他看到東方孟加拉地方的教化因緣已到,所以就兼程來到印度的東方孟加拉國。

  此時孟加拉國的國王名爲摩尼光王。摩尼光王是一位外道的國王,不僅從來不信佛法,而且常常打擊佛法、破壞佛法。他所住的王宮大門,共有叁個,在外面的大門前站立有五位美女,這五位美女都長得十分嬌娆妩媚;中間的大門則有兩位善于預言的巫女,她們的聲音嬌媚婉轉,宛若梵天之音一般,所說的言辭也如同大梵天的語言一般吸引人;而內門外立有五位羅刹,模樣十分的醜陋,手上握著各種凶器;門裏還有一位妖魔十分的可怕。而所有的城牆,都遍設了各種的了望孔以監督臣民,總計共有八萬八千個了望孔。

  城牆外有六層的護城河,王城穩坐在中軸線上,日宮與月宮相互對稱,宮內閃耀著五寶的光芒。階梯是以琉璃做成的,每一階都十分的光亮。而宮內寶鏡十分透明沒有任何遮障,能照耀一切,使國王在宮中,就能夠由裏到外,將一切看得十分的分明仔細。國王的王冠頂上還鑲有一顆珍奇的寶貝,這是一顆能夠滿足心願的如意摩尼寶。他的外道隨從有無量無數,所以,手上握著強權,威服天下。國王自己雖然已經有了摩尼寶,但是他還是毫不滿足,一天到晚喜歡去掠奪別人的寶物。所以,他時常打仗,殺害衆生,使所有的衆生都在險難困境當中。

  蓮華生大士觀察了孟加拉的因緣之後,認爲調伏這位國王的因緣時節已到,只有將國王的神識超度,才能使衆生得到安穩,佛法得到弘揚;而且也只有殊勝的轉識救度密法,才能使國王免于進入金剛地獄。所以他就請曼達拉哇公主守住街口,搖身變成一位貓頭人,由一位貓頭人再幻變爲叁個貓頭人,並穿上護甲作爲武裝,手上握著叁尖天仗作爲兵器;而蓮華生大士此時就率領他所化身的軍隊,一共有八萬四千名,攻破外道的護城河,擊潰了國王的禁衛軍,搶走在門外的五個少女,並殺死凶惡的門衛。

  此時十位忿怒的本尊,祭出十金剛杵,超度國王的神識,並導引國王經過無出無入的淨刹之門,踏進法爾自然所形成的法界。這時,蓮華生大士示現爲蓮花普賢金剛持,“呸——”地一聲,刹那間破除國王的根本重罪,將他的神識直接遣送到色究竟天金剛法界宮中。然後繼位成爲孟加拉王,安撫衆生,推廣佛教,治理社稷。

  蓮華生大士以無邊無際的幻化,化現于世間救度衆生,這都是由于甚深的大悲叁昧耶所示現的。在無常的世間中,由于衆生的愚癡、傲慢,常常不知不覺地用世間的妄見來觀察佛法,甚至傷害佛法,造下了無邊的罪業;而蓮華生大士都會如緣地示現在這些時空境界中,施以最恰當的濟度。現在佛法又遭受到了危難時,蓮華生又施以如幻的大悲救度,這是來自白匈奴族的佛法厄運。

  磔迦國(Takka)周圍有萬余裏,東方據守毗播奢河(Vipasa),西臨信度河(Sindhu)。此國的大都城有二十余裏圓周大小。土地適宜粳稻,又多麥子,出産金、銀、玉石、銅、鐵等礦物。氣候暑熱,國土多風飙場。風俗十分暴惡,言辭粗鄙。大都穿著鮮白的衣服,即所謂憍奢耶衣、朝霞衣等。人民很少信仰佛法,多事奉外道天神。

  位于北方的白匈奴族(Ephthal),有一位國王號爲摩醯羅矩羅(Mahirakula),又稱爲日族王,統治了磔迦國(Sakala),並建都于奢羯羅城(Sakala),征服北印度。他具有才智,而個性勇烈,鄰境的諸國,莫不臣服。

  他在軍機國務余閑之時,想要學習佛法,就命令僧衆中推舉一位俊德的比丘,來爲他說法。時諸僧徒間畏懼他的暴烈,無人敢應命。其中少欲無爲者,不求于聞達;而博學高明的人,卻懼怕他的威嚴。這時此王家中的一位舊僮仆出家已久,而且言辭談論十分清雅,心智聰敏,于是大衆就共同推舉,而以應命。

  國王聽了大怒說:“我尊敬佛法,所以遠訪名僧,而大衆卻推舉奴仆來與我談論,實在太看不起我了。時常聽說僧衆中賢明之人比肩皆是,現在看來,何必再尊敬呢!”于是下令北印度國,所有的佛法都要毀滅,並斥逐僧徒,無複剩余。

  而這時的鄰國摩揭陀國幼日王崇敬佛法,愛護黎民百姓。因爲日族王淫刑虐政,自守疆土,所以不願恭敬納貢。于是日族王便要旅兵討伐摩揭陀國,幼日王知道消息後,告訴臣下說:“現在賊寇將至,我不忍因爲戰鬥傷害百姓,希望大家赦不加怪罪,讓我潛行草澤之間,以待良機。”言畢之後,立即出宮,依于山野之間。國中感恩追從的人達數萬余人。他棲行流竄于海島之間;而日族王揮軍于摩揭陀國全境,破壞一切寺院,聖那爛陀寺損害尤其慘重。十二座殿堂悉數被焚,法藏被毀,經堂也全遭破壞。

  日族王並派遣其弟領兵追討,出海征伐,而幼日王據險以對,無功而返。後來,幼日王以輕騎誘戰,日族王大意輕敵,忽然金鼓一震,奇兵四起,日族王反被生擒了。

  日族王自愧失敗,以衣蒙面。幼日王高踞獅子床上,百官圍繞,命令侍臣告訴他說:“現在露出面容,我有話對你說。”

  日族王說:“現在臣主易位,怨敵相視,既然並非交好,何必面談呢

  ”

  幼日王再叁告示,終不從命。幼日王于是宣說他的罪刑:“叁寶福田,是衆生所依賴的解脫之寶,怎能任令豺狼之輩來毀壞勝業。現在福德不護佑于你,所以被我所擒,罪無可赦,應當死刑。”

  幼日王的母親善于占相,急忙要幼日王將日族王送入宮中,親自觀察;然後告訴幼日王說:“日族王余福未盡,現在不宜殺此人,應當放歸北方小國,將來自有因緣。”

  幼日王從命將其放歸北國,而日族王之弟已還國自立爲王,日族王只好北竄迦濕彌羅國。該國王深加禮遇,憐愍其失去國土,封給他土邑。沒有想到,他反而矯殺迦濕彌羅王,並自立爲王。此後又西討犍陀羅國,毀塔廢寺,凡一千六百所。後來身死,墮無間地獄。

  幼日王則重建聖那爛陀,建立八十四處道場,智者喜賢(Modita bhadra)也修複遭受破壞的一切佛塔,使比丘、信士都歸于淨信。

  蓮華生大士此時爲了複興被毀壞的佛法,所以也化現爲通明戒律的清淨比丘,在國中糾正出家衆不守律儀之過。而後具足圓滿的彌勒五論,唯識教法及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的著作,在佛法被侵淩的時候,再度宏揚于世間。這都是從新複興的那爛陀寺,而得到廣大的發展。佛教的教法,由于蓮華生大士因緣教化的緣故,得以受到廣大的宏揚。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七章 傳法勝利大密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