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的孝道思想
遠塵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諸多佛教經典中,佛陀都論述了佛子盡孝道的重要意義。爲了讓曆代佛教信徒對佛教孝道思想有全面的認識,佛教中還出現了幾部專門論述佛教孝道的經典。翻開諸佛菩薩的傳記,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諸佛菩薩是實踐孝道的典範。受佛教孝道思想的影響,曆代高僧大德對待親人至爲孝敬,出現了許多感人至深的高僧孝行故事,以及很多關于高僧孝道的經典理論。本文即分別從佛經中的孝道思想、諸佛菩薩的孝行、高僧大德的孝親言行等幾方面來探討佛教孝道思想。
一、佛經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關于孝道的論述,都勸人對師長奉行孝道,以盡人倫之責。如在《雜阿含經》卷八十八就有一段佛陀奉勸人子應當孝養父母的經文。經雲: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郁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爲多福不?”佛告郁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佛說此經已,年少郁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佛陀在這段經文中,贊揚了郁多羅如法行乞,供養父母的孝行,認爲這種恭敬孝養父母的行爲,不僅現世爲人稱頌,命終之後也能往生天界。
在《末羅經》中,論述了供養父母的無量功德。經中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由這幾句經文可知,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衆多的珍寶奇玩來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的功德大,其功德的殊勝,由此可以明了。《雜寶藏經》也說供養父母的功德無量無邊。經雲:“于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爲人子女孝順父母勝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
“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于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臥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迷惑東西不能辨,遍身疼痛無所堪,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鹹悲惱。如是衆苦皆由子,憂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複身安樂,如貧獲寶喜難量,顧視容顔無厭足,憐念之心不暫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離胸臆前,母乳猶如甘露泉,長養及時曾無竭。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爲重,悲母恩重過于彼。世間須彌稱爲高,悲母恩高過于彼,世間速疾唯猛風,母心一念過于彼。”“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若人至心供養佛,複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二世受報亦無窮。”
這兩段經文說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過須彌。佛陀在經中勸誡爲人子女者應當誠心孝敬父母,認爲孝養父母的福德與供佛相等。《大集經》也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槃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爲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進而事一切衆生如如來。
《賢愚經》還講述了一個孝養父母的事例:經雲:
“爾時,世尊爲諸大衆演說經法。阿難于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飲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愛敬。”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是福。””佛陀認爲對父母恭敬供養,給予好的飲食,其功德殊勝難量,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都是由于供養父母的福報所致。
《本事經》雲:
“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極深重:所謂産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衆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于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爲性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本經論述了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深恩,告訴爲人子女者應當以種種資身之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還應當勸誡父母信奉佛法,令他們持清淨戒,舍棄貪戀,廣修布施,才是真正的報父母之恩。
在《孝子經》中,也表達了奉勸父母持戒修福爲孝的思想。經雲:
“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爲孝耳。能令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于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叁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爲孝養,猶爲不孝。”
由經文可見,能夠讓父母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持叁歸,比供養父母衣食之需更爲重要,如果不能度化親人,雖然給予父母世間供養,也稱不上真正的盡孝。這就把孝道提高到信仰的角度來認識。
在佛教有關戒條中,將孝養父母作爲基本的戒條,認爲如果不盡心供養父母,就是犯戒。如《五分律》雲: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佛陀認爲,對父母的孝養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無論出家在家,都應當孝養父母,否則便是犯戒。
《梵網經》則認爲對父母盡孝就是持戒,持戒也是對父母盡孝。經中說:
“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
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製止身心行爲,更是對有情衆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于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還包括對多生父母的追思。
勸人孝養父母的經典還有《分別經》,雲:“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雜寶藏經》也說: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釋、諸佛菩薩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順敬養父母,諸佛聖賢就會常在左右。《大般涅槃經》說:“菩薩摩诃薩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這些經文都告訴我們要恭敬供養父母,因恭敬父母的功德,不僅能夠得到諸佛菩薩常相護念,而且還能夠仗此功德,成就佛道。
佛教經典中不僅論述了恭敬供養父母的功德,而且也對不盡孝道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如《雜阿含經》卷九十六中,講述了佛在舍衛城乞食途中,逢一老年婆羅門拄杖行乞,就與之敘談,得知老年婆羅門爲子娶妻之後,將家産悉數付與,自己已一無所有,因此只好家家行乞。佛就教他一首偈頌,要他回家爲兒子念誦:
生子心歡喜,爲子聚財物。
亦爲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邊鄙田舍兒,違負于其父。
人形羅剎心,棄舍于尊老。
老馬無複用,則奪其麸麥。
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爲最勝,非子爲恩愛。
爲我防惡牛,免險地得安。
能卻凶暴狗,扶我暗處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憑杖威力故,峙立不墮落。
這段偈頌指責那種棄父不養的人,雖具人形,實同獸心;這樣的兒子連個拄杖也不如。此偈對不孝之子的鞭撻,可謂淋漓盡致。老年婆羅門之子聽到偈頌之後,果然大爲感動,不僅將父親接到家中,予以最好的供養,還非常恭敬地來到佛的住所,對佛表示誠摯的感謝,並願意虛心接受佛的教導。
有關孝道的論述,除了散見于各種經典中之外,還有專門論述孝道的經典在佛教信徒中廣爲流傳。其中最著名的經典有《佛說盂蘭盆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等經典。
二、諸佛菩薩的孝行
在佛教中,諸佛菩薩是奉行孝道的典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以及目連尊者都可稱爲奉行佛教孝道的典範。釋迦牟尼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據佛陀傳記記載,佛陀在侍從的陪伴下,出遊四城門,見到生老病死等種種無常之相,發願要出家修行,淨飯王擔心佛陀出家修道,沒人繼承王位,便爲佛陀娶了美麗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頭。爲了不違背父親的意志,佛陀只好順從婚娶。也沒有違反父王之意,生了兒子羅候羅,這是佛陀對父親孝心的表現。佛陀在盡了世間的娶妻生子的義務之後,爲尋求佛法的真谛,在一天夜裏告別深愛的妻子和兒子,離開王宮到各地參訪名師,行各種苦行,最後終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
後來,釋迦牟尼佛爲報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時,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後來又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在皇宮爲父闡揚淨土,令其聞法生信,超升叁界。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親自爲父王擡扶棺木入殓,然後和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擡上他自己經常講經…
《論佛教的孝道思想(遠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