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

  远尘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诸多佛教经典中,佛陀都论述了佛子尽孝道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历代佛教信徒对佛教孝道思想有全面的认识,佛教中还出现了几部专门论述佛教孝道的经典。翻开诸佛菩萨的传记,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诸佛菩萨是实践孝道的典范。受佛教孝道思想的影响,历代高僧大德对待亲人至为孝敬,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高僧孝行故事,以及很多关于高僧孝道的经典理论。本文即分别从佛经中的孝道思想、诸佛菩萨的孝行、高僧大德的孝亲言行等几方面来探讨佛教孝道思想。

  一、佛经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关于孝道的论述,都劝人对师长奉行孝道,以尽人伦之责。如在《杂阿含经》卷八十八就有一段佛陀奉劝人子应当孝养父母的经文。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说此经已,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赞扬了郁多罗如法行乞,供养父母的孝行,认为这种恭敬孝养父母的行为,不仅现世为人称颂,命终之后也能往生天界。

  在《末罗经》中,论述了供养父母的无量功德。经中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由这几句经文可知,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的功德大,其功德的殊胜,由此可以明了。《杂宝藏经》也说供养父母的功德无量无边。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二世受报亦无穷。”

  这两段经文说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过须弥。佛陀在经中劝诫为人子女者应当诚心孝敬父母,认为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相等。《大集经》也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进而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贤愚经》还讲述了一个孝养父母的事例:经云: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阿难于时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向与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慈心孝顺,共盲父母住城门下,东西乞食。所得之物,饮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养其老父母;破败臭秽,极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爱敬。”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佛陀认为对父母恭敬供养,给予好的饮食,其功德殊胜难量,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都是由于供养父母的福报所致。

  《本事经》云:

  “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本经论述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深恩,告诉为人子女者应当以种种资身之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还应当劝诫父母信奉佛法,令他们持清净戒,舍弃贪恋,广修布施,才是真正的报父母之恩。

  在《孝子经》中,也表达了奉劝父母持戒修福为孝的思想。经云: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由经文可见,能够让父母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持三归,比供养父母衣食之需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度化亲人,虽然给予父母世间供养,也称不上真正的尽孝。这就把孝道提高到信仰的角度来认识。

  在佛教有关戒条中,将孝养父母作为基本的戒条,认为如果不尽心供养父母,就是犯戒。如《五分律》云:

  “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佛陀认为,对父母的孝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出家在家,都应当孝养父母,否则便是犯戒。

  《梵网经》则认为对父母尽孝就是持戒,持戒也是对父母尽孝。经中说: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还包括对多生父母的追思。

  劝人孝养父母的经典还有《分别经》,云:“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杂宝藏经》也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这些经文都告诉我们要恭敬供养父母,因恭敬父母的功德,不仅能够得到诸佛菩萨常相护念,而且还能够仗此功德,成就佛道。

  佛教经典中不仅论述了恭敬供养父母的功德,而且也对不尽孝道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杂阿含经》卷九十六中,讲述了佛在舍卫城乞食途中,逢一老年婆罗门拄杖行乞,就与之叙谈,得知老年婆罗门为子娶妻之后,将家产悉数付与,自己已一无所有,因此只好家家行乞。佛就教他一首偈颂,要他回家为儿子念诵: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剎心,弃舍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麸麦。

  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为我防恶牛,免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

  这段偈颂指责那种弃父不养的人,虽具人形,实同兽心;这样的儿子连个拄杖也不如。此偈对不孝之子的鞭挞,可谓淋漓尽致。老年婆罗门之子听到偈颂之后,果然大为感动,不仅将父亲接到家中,予以最好的供养,还非常恭敬地来到佛的住所,对佛表示诚挚的感谢,并愿意虚心接受佛的教导。

  有关孝道的论述,除了散见于各种经典中之外,还有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经典有《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等经典。

  二、诸佛菩萨的孝行

  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是奉行孝道的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以及目连尊者都可称为奉行佛教孝道的典范。释迦牟尼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发愿要出家修行,净饭王担心佛陀出家修道,没人继承王位,便为佛陀娶了美丽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志,佛陀只好顺从婚娶。也没有违反父王之意,生了儿子罗候罗,这是佛陀对父亲孝心的表现。佛陀在尽了世间的娶妻生子的义务之后,为寻求佛法的真谛,在一天夜里告别深爱的妻子和儿子,离开王宫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

  后来,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佛陀的父亲净饭王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父王抬扶棺木入殓,然后和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