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P2

  ..续本文上一页说法的“灵山”安葬。从佛陀的身世来看,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佛才答应姨妈出家,从此,佛教才有了尼众。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专门为她宣讲了佛门孝经《地藏经》。以使母亲得到超生天界,表达自己的孝道。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地狱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与佛陀一样怀有孝心的菩萨为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心出家修道,并发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不仅使母亲得以超升,而且还能使后世众生仰仗念诵《地藏经》的功德,得以离苦得乐。目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后,为救先母脱离饿鬼道,禀白佛陀请求解救的办法。佛陀为其讲说《盂兰盆经》,启建盂兰法会,斋供十方僧众,凭借众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以上这些事例都是诸佛菩萨行世出世间大孝的例证。

  三、高僧大德的孝亲言行

  古往今来在佛门中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实践孝道的楷模。他们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成为后世奉行孝道的典范。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能孝养母亲,剃度后因逢战乱、颠沛流离,所以肩挑老母,远游四方,托钵化缘之斋饭,先奉母亲食用,时间长达三、四年,直止母亲善终。明朝时的藕益大师曾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治;玉琳国师,为报母恩,在母亲去世时,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生不见母,为报答亲恩,发愿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他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从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途中风霜雪雨,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方圆成这一深心大愿。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类似以上这些高僧大德的孝亲之行,不胜枚举,这些感人事迹,万古不朽,令人警醒。

  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有孝养父母的孝行,而且还有很多有关孝道的精辟理论。本文谨以印光大师为例作简要说明:印光大师对孝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为人子女者,对父母一定要尽孝道。印光大师从世俗人伦的角度要求为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养父母。大师在《与丁福保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趋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在这段论述中,印光大师认为,为人子女者,一定要对父母尽人子之责,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大师还以修万丈高楼作比喻来说明一个人若对父母不讲孝道,即使修学佛法也是一事无成的。

  印光大师认为,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印光大师在《复周法利书》中说:“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子曰:“父母其顺乎,盖言夫妻,兄弟和睦,则父母心中顺悦也。”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印光大师认为,作为人子,夫妻之间若能两情相悦,使父母为家庭的和睦而愉悦于心,这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若是夫妻之间不和,经常生气打骂,则作父母的整天会为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而忧虑,如此则谈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师进而认为,夫妻之间若关系融洽,不仅能使父母心情开朗,而且还能够为子女树立一个榜样,子女将来也会像自己的父母对待长辈一样来对待他们。

  其次,印光大师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印光大师认为,对父母尽世间人伦之责,只是孝道的一个方面,若要真正报现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的报恩方式。印光大师引《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大师由此认为,世出世间,都是以孝为根本。只是由于世间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间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尽孝方式。因此,他们每见到出家人,就妄加诽谤,认为他们舍亲割爱,不孝养父母,与世间的流浪汉、忤逆之子没有两样。印光大师认为,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同样重视孝道。世间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间的孝道专注于孝之根本;世间的孝道显而易见,出世间的孝道隐晦难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是通过孝养父母使他们身心安乐,而佛家的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才是真正的大孝。

  大师在《印光大师嘉言录》中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印光大师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出家修道不仅可以报答现世父母,而且还可以报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们永脱苦轮,共登觉岸。如此才是至孝,为人子女者应当奉行。

  再次,印光大师还认为,多行戒杀放生之事也是孝亲的一种方式。印光大师认为,戒杀放生不仅能得到诸多善报,同时也是实践孝道的一种方式。大师在《印光大师嘉言录》中援引《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印光大师认为,一个人的六亲眷属,无论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脱苦趣,都会在六道当中轮回。因此,一个人如果杀生就有可能杀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当我们杀害众生时,会使他们起瞋恨心,形成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将来他们会因造作恶业遭受更大的苦报。如果我们戒杀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放生的功德永脱轮回之苦,这才是真正的至孝。所以,一个人只有广行戒杀放生之事时,才是报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对父母尽孝道。

  综上所述,佛教的孝道不仅重视对父母的现世孝养,而且还主张对过去世父母的超度荐拔。与普通的孝道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把奉劝父母奉持三皈五戒,信仰佛教,修福布施作为对父母的最大孝行。佛教的孝道内容全面而圆融,如果佛子都能依照佛教的孝道思想来践行孝道,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将来还可成就道业。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