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法的“靈山”安葬。從佛陀的身世來看,佛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爲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易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布,但是由于阿難一再向佛請求,佛才答應姨媽出家,從此,佛教才有了尼衆。佛在得了道後,也曾爲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叁個月。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爲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專門爲她宣講了佛門孝經《地藏經》。以使母親得到超生天界,表達自己的孝道。佛陀爲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衆出家,佛教終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爲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地獄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爲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與佛陀一樣懷有孝心的菩薩爲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昔爲婆羅門女時,爲救亡母脫離惡道,發心出家修道,並發廣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不僅使母親得以超升,而且還能使後世衆生仰仗念誦《地藏經》的功德,得以離苦得樂。目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後,爲救先母脫離餓鬼道,禀白佛陀請求解救的辦法。佛陀爲其講說《盂蘭盆經》,啓建盂蘭法會,齋供十方僧衆,憑借衆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以上這些事例都是諸佛菩薩行世出世間大孝的例證。
叁、高僧大德的孝親言行
古往今來在佛門中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實踐孝道的楷模。他們的孝親事迹感人至深,成爲後世奉行孝道的典範。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遊四海,隨緣度衆。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爲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衆。唐朝的子鄰法師由于母親不信叁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于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于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禅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爲陳蒲鞋。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能孝養母親,剃度後因逢戰亂、顛沛流離,所以肩挑老母,遠遊四方,托缽化緣之齋飯,先奉母親食用,時間長達叁、四年,直止母親善終。明朝時的藕益大師曾四度割臂,爲病危的母親求治;玉琳國師,爲報母恩,在母親去世時,師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因生不見母,爲報答親恩,發願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他曾叁步一拜,以人所難能之笃志苦行,從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臺山,曆時叁年,途中風霜雪雨,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艱苦備嘗,方圓成這一深心大願。弘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于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時,禁不住痛哭失聲,憶及先母生前爲他所受的種種折磨,比過著無柴無米的日子還難受。類似以上這些高僧大德的孝親之行,不勝枚舉,這些感人事迹,萬古不朽,令人警醒。
曆代高僧大德不僅有孝養父母的孝行,而且還有很多有關孝道的精辟理論。本文謹以印光大師爲例作簡要說明:印光大師對孝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爲爲人子女者,對父母一定要盡孝道。印光大師從世俗人倫的角度要求爲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養父母。大師在《與丁福保書》中雲:“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在這段論述中,印光大師認爲,爲人子女者,一定要對父母盡人子之責,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大師還以修萬丈高樓作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若對父母不講孝道,即使修學佛法也是一事無成的。
印光大師認爲,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印光大師在《複周法利書》中說:“汝已娶妻,當常以悅親之心爲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子曰:“父母其順乎,蓋言夫妻,兄弟和睦,則父母心中順悅也。”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印光大師認爲,作爲人子,夫妻之間若能兩情相悅,使父母爲家庭的和睦而愉悅于心,這也是對父母盡孝的一種表現。若是夫妻之間不和,經常生氣打罵,則作父母的整天會爲這種緊張的家庭關系而憂慮,如此則談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師進而認爲,夫妻之間若關系融洽,不僅能使父母心情開朗,而且還能夠爲子女樹立一個榜樣,子女將來也會像自己的父母對待長輩一樣來對待他們。
其次,印光大師認爲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對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印光大師認爲,對父母盡世間人倫之責,只是孝道的一個方面,若要真正報現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的報恩方式。印光大師引《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大師由此認爲,世出世間,都是以孝爲根本。只是由于世間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間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盡孝方式。因此,他們每見到出家人,就妄加誹謗,認爲他們舍親割愛,不孝養父母,與世間的流浪漢、忤逆之子沒有兩樣。印光大師認爲,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同樣重視孝道。世間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間的孝道專注于孝之根本;世間的孝道顯而易見,出世間的孝道隱晦難明。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儒家所推崇的是通過孝養父母使他們身心安樂,而佛家的揚名于後世以顯其親,才是真正的大孝。
大師在《印光大師嘉言錄》中雲:“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爲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印光大師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出家修道不僅可以報答現世父母,而且還可以報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們永脫苦輪,共登覺岸。如此才是至孝,爲人子女者應當奉行。
再次,印光大師還認爲,多行戒殺放生之事也是孝親的一種方式。印光大師認爲,戒殺放生不僅能得到諸多善報,同時也是實踐孝道的一種方式。大師在《印光大師嘉言錄》中援引《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印光大師認爲,一個人的六親眷屬,無論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脫苦趣,都會在六道當中輪回。因此,一個人如果殺生就有可能殺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當我們殺害衆生時,會使他們起瞋恨心,形成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將來他們會因造作惡業遭受更大的苦報。如果我們戒殺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放生的功德永脫輪回之苦,這才是真正的至孝。所以,一個人只有廣行戒殺放生之事時,才是報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對父母盡孝道。
綜上所述,佛教的孝道不僅重視對父母的現世孝養,而且還主張對過去世父母的超度薦拔。與普通的孝道理念不同的是,佛教把奉勸父母奉持叁皈五戒,信仰佛教,修福布施作爲對父母的最大孝行。佛教的孝道內容全面而圓融,如果佛子都能依照佛教的孝道思想來踐行孝道,不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將來還可成就道業。
《論佛教的孝道思想(遠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