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威儀內,舉起話頭,莫待幾時悟不悟,亦莫管有滋味無滋味,亦莫管得力不得力。拶到心思不及,意慮不行,即是諸佛諸祖放身命處。
評曰,此語錄萬曆丁酉,福建許元真東征,得之朝鮮者,中國未有也。因錄其要。而識之。
楚山琦禅師解製
諸大德,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如其未悟,則此一冬,又是虛喪了也。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爲個圓覺期,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製解製,但以舉起話頭爲始。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如未能言前契旨,但將一句阿彌陀佛,置之懷抱,默默體究。常時鞭起疑情,這念佛的是誰。念念相續,心心無間,如人行路到水窮山盡處,自然有個轉身的道理。[囗@力]地一聲,契入心體。
評曰,舉起話頭爲進期,真實究竟爲出期。當牢記取。
天真毒峰善禅師示衆
果欲了脫生死,先須發大信心,立弘誓願。若不打破所參公案,洞見父母未生前面目,坐斷微細現行生死,誓不放舍本參話頭,遠離真善知識,貪逐名利。若故違此願,當墮惡道。發此大願,防護其心,方堪領受公案。或看無字,要緊在因甚狗子無佛性上著力。或看萬法歸一,要緊在一歸何處。或參究念佛,要緊在念佛的是誰。回光返照,深入疑情。若話頭不得力,還提前文,以至末句,使首尾一貫,方有頭緒。可致疑也。疑情不斷,切切用心。不覺舉步翻身,打個懸空筋鬥,卻再來吃棒。
空谷隆禅師示衆
不可呆蠢蠢地念個話頭,亦不可推詳計較。但時中憤然要明此事。忽爾懸崖撒手,打個翻身,方見孤明曆曆,到此不可耽著。還有腦後一槌,極是難透。爾且恁麼參去。
○不參自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從力參而得悟者。
○優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誰。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評曰,但時中憤然要明此事,此句甚妙。該攝看話頭之法。曲盡。
天奇和尚示衆
汝等從今發決定心,晝叁夜叁,舉定本參,看他是個甚麼道理。務要討個分曉。日久歲深,不煉昏沈,昏沈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夢而醒。覆看從前,俱是虛幻當體本來現成,萬象森羅,全機獨露,于這大明國裏,也不枉爲人。向此法門,也不枉爲僧。卻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豈不快哉。
○終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如不知,須看個念佛的是誰。眼就看定,心就舉定,務要討個下落。
評曰,毒峰,天奇,皆教參究念佛,空谷何故謂。不必用此等法。蓋是隨機不同,任便無礙。
古音琴禅師示衆
坐中所見善惡,皆由坐時。不起觀察,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靜坐,心不精采,意順境流,半夢半醒,或貪著靜境。爲樂,致見種種境界。夫正因做工夫者,當睡便睡一覺。一醒便起,抖擻精神,挪莏眼目,咬住牙根。掜緊拳頭,直看話頭落在何處。切莫隨昏隨沈,絲毫外境不可采著。
○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
異岩登禅師釋疑集
問,學人參求知識,或令提個話頭,或令疑個話頭,同耶,別耶答,才舉話頭,當下便疑,豈有二理。一念提起,疑情即現。覆去翻來,精研推究,功深力極,自得了悟。
評曰,釋疑集中,此一段文,最爲精當。今人頗有滯此二端而不決者,蓋未曾實做工夫故也。
月心和尚示衆
憤起新鮮志氣,舉個話頭,要于結末字上,疑情永長,沈沈痛切。或杜口默參,或出聲追審。如失重物,務要親逢親得。日用中一切時,一切處,更無二念。
△諸祖苦功節略第二。
獨坐靜室
道安大師,獨坐靜室十有二年,殚精構思,乃得神悟。
評曰,此老竭精思,乃得神悟。不是一味靜坐便了。
懸崖坐樹
靜琳禅師,棄講習禅。昏睡惑心。有懸崖,下望千仞,旁出一樹。以草藉之,趺坐其上。一心系念,動經宵日。怖死既重,專精不二。後遂超悟。
草食木棲
通達禅師,入太白山,不赍糧粒。饑則食草,息則依樹。端坐思玄,五年不息。因以本打塊。塊破,廓然大悟。
評曰,饒汝草食樹棲,若不思玄,漫爾多載,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衣不解帶
金光照禅師,十叁出家,十九入洪陽山,依迦葉和尚。服勤叁載,衣不解帶,寢不沾席。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啓悟。
引錐自刺
慈明,谷泉,琅玡叁人,結伴參汾陽。時河東苦寒,衆人憚之。慈明志在于道,曉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錐自刺。後嗣汾陽,道風大振,號西河師子。
暗室不忽
宏智禅師,初侍丹霞淳。因與僧征诘公案,不覺大笑。淳責曰,汝笑這一聲,失了多少好事。不見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智再拜伏膺。後雖在闇室,未嘗敢忽。
評曰,論道而笑,古人尚呵。今世谛诙諧,捧腹無厭。丹霞見之,又當何如。
晚必涕泣
伊庵權禅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衆,不與人交一言。
叁年力行
晦堂心禅師。自言,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見黃龍先師,退思日用,與理矛盾極多。遂力行之。叁年,祈寒溽暑,確志不移,方得事事如理。而今欬唾掉臂,也是祖師西來意。
圓枕警睡
哲侍者,睡以圓木爲枕。小睡則枕轉,覺而複起,率以爲常。或謂用心太過。答雲,我于般若緣分素薄,若不如此,恐爲妄習所牽。
被雨不覺
全庵主,爲道猛烈,無食息暇。一日倚欄看狗子話,雨來不覺,衣濕方知。
誓不展被
佛燈珣禅師,依佛鑒,隨衆咨請,邈無所入。歎曰,此生若不徹證,誓不展被。于是四十九日。只靠露柱立地,如喪考妣,乃得大悟。
擲書不顧
鐵面昺禅師,行腳時,離鄉未久,聞受業一夕遺火,悉爲煨燼。得書擲之地曰,徒亂人意耳。
堅誓省發
靈源清禅師,初參黃龍心。隨衆問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佛前曰,當盡形壽以法爲檀,願早開解。後閱玄沙語,倦而倚壁。起經行,步促遺履,俯就之,忽大悟。
無時異緣
圓悟勤禅師,再參東山演,爲侍者,窮參力究。自雲,山僧在衆,無一時異緣,十年方得打徹。
評曰,十年之間,無一時異緣。試問,今一日間,異緣多少。何時得打徹去也。
造次不忘
牧庵忠禅師,初習臺教,後志禅宗。谒龍門眼,造次之頃,不忘提撕。適縱步水磨,見額雲。*輪常轉,忽大悟。
忘抵河津
慶壽享禅師,參鄭州普照寶公,朝夕精勤。一日以事往睢陽,過趙渡。疑情不散,忘其抵津。同行覺之曰,此河津也。豁然悲喜交集,以白寶公。公曰,此僵臥漢,未在。因教看日面佛語。一日雲堂靜坐,聞板聲大悟。
寢食兩忘
松源嶽禅師,初以居士參應庵華,不契。愈自奮勵,見密庵傑,隨問隨答。密歎曰,黃楊木禅耳。奮勵彌切,至忘寢食。會密入室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從傍大悟。
口體俱忘
高峰妙禅師,在衆脅不沾席,口體俱忘。或時如廁,中單而出。或時發函,不扃而去。後徑山歸堂,大悟。
諸緣盡廢
傑峰愚禅師,初參古鎅石門。佩受法語,晝夜兀坐,不契。後參止嚴,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諸緣盡廢,寢食俱不覺知,如氣絕者。一夕坐至夜分,聞鄰僧詠證道歌雲,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釋重負。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之句。
杜門力參
移刺楚材丞相,參萬松老人。屏斥家務,杜絕人迹,雖祈寒溽暑,無日不參。焚膏繼晷,廢寢。忘餐者幾叁年,乃獲印證。
評曰,如是用心,如是證道,是之謂在家菩薩也。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禅,獨何爲哉。
以頭觸柱
中峰本禅師,侍高峰死關,晝夜精勤,困則以頭觸柱。一日誦金剛經,至荷擔如來處,恍然開解。自謂所證未極,彌益勤苦,咨決無怠。及觀流水,乃大悟。
評曰,自謂所證未極,故終至極處。今之以途路爲到家者衆矣,嗟夫。
關中刻苦
毒峰善禅師,在淯溪進關,不設臥榻,惟置一橙,以悟爲則。一夕昏睡,不覺夜半,乃去橙,晝夜行立。又倚壁睡去,誓不傍壁,遼空而行。身力疲勞,睡魔愈重。號泣佛前,百計逼拶,遂得工夫日進。聞鍾聲,忽不自由。偈示,沈沈寂寂絕施爲,觸著無端。吼似雷。動地一聲消息盡,髑髅粉碎夢初回。
脅不至席
璧峰金禅師,參晉雲海,示以萬法公案。疑之叁年。偶摘蔬次,忽凝然久之。海問,子定耶。對曰,定動不關。海問,定動不關,是甚麼人。金以筐示之。海不肯。金撲筐于地,亦不肯。爾後工夫益切,脅不至席,一坐七日。一日聞伐木聲,大悟。
獨守鈍工
西蜀無際禅師,初做工夫,四指大書帖亦不看,只是拍。盲做鈍工夫,乃得大徹大悟。
評曰,此意極是。但不明教理者,未宜效颦
禅關策進。
後集一門。
△諸經引證節略
大般若經
空中聲告常啼菩薩言,汝東行求般若,莫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于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上下四維等。
華嚴經
勤首菩薩偈雲,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釋曰,當以智慧鑽注一境,以方便繩善巧回轉。心智無住,四儀無間,則聖道可生。瞥爾起心,暫時忘照,皆名息也。
大集月藏經
若…
《禅修必讀《禅關策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