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了解我們的狀況,預先爲我們准備,說:“五濁惡世衆生,愚癡無明,罪惡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們度起來。”

   宇宙法界之內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這裏有一條河,很寬,河東窮,河西富,河東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沒有橋,水又急,下水過河的人個個都被淹死。有一個人發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橋,方便人員車輛暢通無阻。他既然是從慈悲心出發,所以考慮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橋,任何車輛都可以很自然地開上橋,很順利地過去。不可能在橋頭弄得很難上來,更不可能在橋中間又設一道高牆,攔腰隔斷。

   六字名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梁。阿彌陀佛就是建橋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橋頭喊我們上來的人。我們只要空著手走過來,順腳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單,很容易。不管什麼人,只要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會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很難,說:“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這座大橋當中攔腰又起了一道好幾丈的高牆,把所有的人啊、車啊,通通擋住了。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難道是在名號大橋當中又攔一道牆嗎?不可能!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是要保護我們,怕我們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雜行雜修了,所以“一心不亂”等于是名號大橋兩邊的保護欄杆,保護我們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說:“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亂了腳步啊!不要離了這座橋啊!”所以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囑咐我們說:“你念佛要專心啊!不要雜啊,不要亂了主張,丟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叁經對照以明

   下面我們就引用有關的經證,來說明“一心不亂”的真意。

   1、《阿彌陀經》

   先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險道火把喻

   “執持”兩個字都有提手旁,“執”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續不間斷。比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這把火把,必然我們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我們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爲什麼?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叁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

   “執持名號”,也是這樣。名號就是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彌陀名號就是智慧火炬,要通過叁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一句光明名號,從生到死,一路執持,絲毫也不敢舍了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過來講,心不執持,心有旁骛,叁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佛不專,念念佛,又放一放學學別的,就亂了,就不是不亂了。

   不動亂、不雜亂

   亂有兩種,一是動亂,一是雜亂。“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靠倒名號,專修念佛,不動亂,不雜亂。什麼叫“不動亂”呢?聽到人家說“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沒達到功夫成片,沒有清淨心,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罪過,你這樣怎麼能往生呢?”雖然聽到這樣講,心不動搖,心不慌亂,不會因爲他這樣說就覺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爲我們明了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威神功德,有這樣的弘誓願力,念佛決定往生。可一般人聽到這個話,就動搖了,就說:“是啊!”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什麼叫“不雜亂”呢?心不動亂,行就一定不雜亂,既然內心很穩定的話,我們就會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外相雜亂的人,內心一定是動亂的,他念一句名號,覺得有所不足,別人一說,“對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麼辦?”

   “怎麼辦?先跟我去誦《地藏經》消業。”

   “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誦《地藏經》。

   誦《地藏經》好不好?當然好!然後誦《金剛經》開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來好去,最後往生怎麼樣?他自己就沒有底,動亂,雜亂。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條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心,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2、異譯本《阿彌陀經》

   再看《阿彌陀經》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 ——“系念不亂”,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這也證明我們前面說的“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本來就是一體,分不開,是一個意思,專持名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3、《無量壽經》

   彌陀親定標准

   問大家一個問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訴我們的?知道嗎?

   (釋迦牟尼佛。)

   哎,講對了!除了佛,沒有人能告訴我們。

   再問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和阿彌陀佛自己所設定的念佛往生,會不會不一樣?

   (不會!)

   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這樣念佛就能來往生”,釋迦牟尼佛說“你必須那樣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念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設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不一樣。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條大願,叫做“念佛往生願”,這條願規定了我們應該怎樣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親自定的標准,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只要宣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往生的本源

   《阿彌陀經》當中所講的念佛往生,當然是源自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凡是釋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當中說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說到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尤其是淨土正依叁經,更是一味的經典,是一個味道、一個性質。像《阿彌陀經》當中的“臨命終時,佛與聖衆,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的內容,“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對不對?因爲有這第十九願,在《阿彌陀經》當中就說臨終來迎;還有,《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就源于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無叁惡道願,以及第十六願:國無惡名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裏面就說“國無叁惡道”。第十六願說:“我成佛時,國土純善,連不善之名都不會聽到。”所以《阿彌陀經》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總之,對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願密切相關;只要是講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宗旨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

   所以,我們學淨土宗,我們學念佛,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道理很顯然。

   推銷商喻

   比如一件産品,有生産廠家,有推銷商。推銷商推銷的産品,就是生産廠家所生産的,不可能說推銷商推銷的産品,跟生産廠家的不一樣。如果不一樣,就是推銷商做了假,搞假冒僞劣産品坑害消費者。這是個比喻。

   阿彌陀佛,是生産廠家;釋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諸佛,都是推銷商。推銷什麼?推銷六字名號。祂們所講的念佛方法,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本人所發的第十八願,決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摻假的。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解釋《阿彌陀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本願的立場。

   作爲一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也時刻緊緊地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爲標准,探求我們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說衆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爲“十聲”,是口稱名號,持名念佛;《阿彌陀經》也說“執持名號”,《觀經》也說“持無量壽佛名”,這些都是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說持名要“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說稱名要“至心、信樂、欲生”。兩個一對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心,是信願之心,並不是要怎樣禅定的心,所以善導大師有時說“一心信樂”,有時說:“一心願生”。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不退轉,這樣, 就是“一心不亂”。這也一點都不難。

   叁輩往生文

   《無量壽經》下卷〈叁輩往生文〉上輩、中輩、下輩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可知“一向專念”是釋迦牟尼佛勸導一切衆生念佛的總綱領、總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所對的根機不可能超出叁輩之外,那麼“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向專念”。一心向著阿彌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薩,所以“一向”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