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P3

  ..續本文上一頁正覺。這兩條願不也是講往生嗎?第十八願固然講念佛,第十九願不是講 “修諸功德”往生嗎?《觀經》裏邊不也是講“叁福九品”嗎?我想這個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

   善導大師直探阿彌陀佛的本願,探佛的本心,以諸行往生爲方便,引導進入念佛,所以,不違背“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善導大師講的話,可能會說: “這個人連《無量壽經》都讀不懂!《無量壽經》不是講了很多嗎?怎麼說只講了一件事呢?”

   一向專念

   我們再往下看:

   又于《法事贊》雲: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爲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在《法事贊》裏,善導大師說:彌陀因地的誓願雖然有四十八條,但是特別指出念佛是跟彌陀最爲親近的(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一貫性的,《觀經疏》說:四十八願唯明念佛;這裏 《法事贊》說:四十八願偏標念佛,都是一樣的。),衆生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也憶念衆生,所謂“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子相憶,不相違遠”,佛憶念我,我憶念佛,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你是不是專念彌陀的人,佛知道的,你專心專念彌陀,肯定往生淨土。

   說實在的,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願不願意去,你願意去,就能去!不是說你願意去,你自己能去,因爲你願意去,阿彌陀佛就會知道,阿彌陀佛的本心就是要救助十方衆生。你不願意去,他還想方設法給你做思想工作,勸導你,讓你去往生。釋迦牟尼佛在 《阿彌陀經》裏反覆講“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現在願意去,阿彌陀佛怎麼不讓你去呢?“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願生極樂,沒有不往生的。所以,昙鸾大師在 《往生論注》裏說:“願往生者,皆得往生。”真想去往生的,沒有一個不往生,只怕你並不是真想去往生。真心想去往生的,一定會專仰佛的誓願,專稱佛的名號,佛就知道你是個一心歸命的衆生了,成爲念佛的衆生,自然就獲得 “攝取不舍”的光明。

   又雲:

   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複專

   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凡夫憑藉所造作的有爲、有漏、有生滅的隨緣雜善,是不能到達無爲、無漏的涅槃淨土的,那怎麼辦呢?彌陀慈悲地爲我們選取要法,讓我們念他的名號,專而又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 意在衆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作了一個最重要的結論(你能把這個結論掌握了,淨土宗就畢業了)如果以佛的本願爲基准,是要我們十方衆生都來一向念佛的。修定善十叁觀、散善叁福九品,非佛本願。

   順他意與順自意

   佛講法有順自意,有順他意。什麼叫順他意呢?衆生有這樣的想法,隨著衆生的心,委婉地講,因爲跟衆生講真實,衆生不能接受。但是,總是順他意呢,真實不能顯現,所以,到最後,把衆生引導過來,順自意。

   我們很多人求往生是這樣子的:也念佛,也修行別的,做功德回向,這個叫順他意 ── 佛順衆生的意 ── 佛講十叁定觀、叁福九品,叫順他意。如果順自意,“望佛本願”,專念彌陀名號!

   我們跟別人談話,有時也有這樣的局面,跟對方想講的話,如果一下子講出來,怕對方難以接受,對方講什麼,我們先表示贊同,“這樣也好,也可以……”但是,那根本不是我們心中所想的,所以我們就在那裏尋找機會。一旦發現機會來臨, “哦,那這樣子,就更好了!”其實,這最後一句話,就是要講的話。

   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衆生自力執著習慣了,這樣修,那樣修,如果一下子破斥掉,衆生就沒有著落了,釋迦牟尼佛就說: “這個也好,也無妨,回向也可以往生……不過呢,如果念佛,更是佛的本願哪!”

   所以,《觀經》就是這個次第,一開始講定善、散善,叁福九品,到最後說“一向專稱無量壽佛”。

   方便與真實

   因爲佛對法的開展是有次第的,而法師弘法所站的角度各不一樣,我們會覺得:“哎,跟我以前聽的有所差別……”是有差別,差別就在于有方便、有真實。

   比如我們要讓別人到樓上房間來,對樓下的人就說:“你上樓梯呀。”對已經上了樓梯的人,就不說上樓梯了,“唉,你進房間吧。”你說哪個錯呢?都不錯。但是,對機不一樣。

   如果我們要勸導大街上不學佛的人,首先,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然後,“既然知道因果和輪回了,將來墮叁惡道多苦惱啊,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報多好呢!”他就修五戒十善了,然後我們跟他講:“光修五戒十善也不行啊,還要解脫才好啊。”他就求解脫了,然後跟他講:“想求解脫的話,聖道門很難哪,淨土門多好呢?”他就把五戒十善、一切修行通通拿來回向求往生,好了,進了淨土門了,我們就跟他講: “淨土門,專修專念彌陀名號,那最好。”

   當然,改變的是我們的心,由雜心變爲專心,不是說不要行善事,“專修念佛,我過去孝敬父母,那麼現在就不孝順父母。”沒有這樣的道理,你仍然孝順父母,你仍然行善積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我們佛弟子應該做的,只是在我們心中不存在這種觀念:我要靠這些功德去往生。

   我們心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同時力行世善 ── 這就是專修念佛的人和雜行念佛的人心態上的區別,看外表的形象都一樣,都行善,都念佛,但是內心不一樣,雜行的人認爲念佛之外,如果不把行善的功德回向,那怎麼能往生呢?  

  

   雜 行

   行善本身並不叫做雜行。如果以爲念佛不足往生,把行善、誦經等等功德回向求往生,這才叫雜行。

   你不要誤解說:“專修念佛的人不行善。”不是這樣子的。他是沒有靠自己善行功德回向求往生的心,而是完全靠彌陀名號往生的心。自然的,所以這個叫“望佛本願 ”。

   這樣解釋大家能明白嗎?因爲有的人往往不能反覆聽聞,一次兩次,難免會有誤解,“哎,只提專修念佛,其它的怎麼不強調?”的確,在往生這件大事上,是強調專修念佛的,至于世善,怎樣對待呢?是作爲我們念佛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以這樣的身份,獲得佛的救度,是不把它作爲念佛之外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因爲六字名號的功德一切都包括了,正因爲如此,我們才可以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我們心中才無有挂礙,無挂礙就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夢想了。我們做這些事情,就不是用患得患失的心,而是已經得到佛的救度,跟衆生結善緣,來報謝廣大的佛恩,報謝廣大衆生的恩德,做這樣的事情,心態完全轉變了。修佛法就是心態的轉變。

   彌陀本願之行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故使如來選要法”,這個“選”字很有意義,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法藏菩薩在第十八大願裏只選擇稱名念佛一行作爲本願,所以,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它之所以殊勝,它之所以超越,之所以叫做他力,之所以叫做易行道,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彌陀的本願,如果不是彌陀本願,怎麼有資格稱爲易行道呢?怎麼有資格稱爲殊勝超越呢?又怎麼有資格叫做他力呢?我們凡夫又怎麼可能去往生呢?所以,阿彌陀佛本來發了這樣的願, “你念我的名號,若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他的願力兌現了,那我們念佛,自然就因果相應啊,符合啦!跟佛的願心相應了,自然就往生了。

   跟佛心相應

   所謂“跟佛的心相應”,有的人這樣解釋:阿彌陀佛發了偉大的四十八大願,我們也要發四十八大願,至少也要有那麼一兩個願跟阿彌陀佛相應,那才可以。凡夫誰能做得到啊?法藏菩薩是經過五劫的思惟發下了四十八大願,我們五十天思惟都沒有。

   怎麼叫相應呢?比如說,媽媽辛勤地勞動,買來營養品,喂給孩子吃,媽媽要喂他,是媽媽的願心,孩子願意讓媽媽喂,就是孩子的心,這就叫“母子相應”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不吃媽媽喂的營養品,一定要自己掙錢買營養品,那母子就不相應了。你能掙錢買營養品,要母親喂你幹什麼?何況小孩不可能做到啊。所以,凡心和佛心相應,是在本願當中,佛說: “一向專念我的名號。”我們就一向專念佛的名號,這個叫做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應。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說:“我不念你的名號,我自己發四十八願,我自己建極樂國,我自己成佛。”那個就不叫相應了。

   往生已定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

   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念佛之所以高貴,之所以別的一切行門無法比較,善導大師說:“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較也。”其它的修行雖然都很好,如果跟念佛來比,那哪能相比呢?爲什麼?就因爲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取,是獨一無二的,是最高無上的。所以,善導大師才把念佛叫做 “正定業”,“正定業”的含義就是往生已定,你只要專修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已經定下來了。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因爲阿彌陀佛的誓願是這樣說的:“如果我不能成就十方衆生的往生,我就不成佛。”那現在已經成佛了,豈不是把我們的往生成就了嗎?所以,六字名號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另一方面就是我等的往生功德,往生成就在名號當中,名號當中有我們的往生,我們念佛才能夠往生;名號裏邊如果沒有我們的往生,你真的是 “喊破喉嚨也枉然”了。正因爲名號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往生,我們現在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之一行落實下來,往生就確定了。

   往生決定在稱名一行當中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也決定在我們口稱名號一行當中,如果光說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你不念佛,不…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