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P2

  ..續本文上一頁到實相念佛,這是一般的觀點。

   但淨土門不是這樣子的,稱名念佛,靠佛力,最容易,是佛的本願,觀想、觀像、實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願。佛的本願最殊勝,不是佛的本願就不夠殊勝。你再怎樣殊勝,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選擇,沒有符合佛的本願。如果不符合佛的願心,用再怎樣 “殊勝”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與佛力,怎麼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聖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斷煩惱、證菩提作爲解脫之道;特別法門,就是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爲什麼稱爲特別法門?就特別在彌陀的本願,印光大師說: “不可以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特別法門。”有的人雖然自認爲弘揚淨土,但是都是以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反而自誤誤人。

   我們學淨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來修行聖道的觀念和心態帶入淨土特別法門當中,那樣就混淆了,就不純淨了,就不專一了。

   爲什麼說唯有稱名念佛是佛本願呢?《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解釋 “乃至十念”爲“下至十聲”,是根據《觀經》說的“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以稱佛的名號,作爲佛的本願,因爲稱名簡單容易,如果以實相、觀想、觀像念佛作爲佛的本願,那我們就做不來,就不能得救,這樣,佛的大悲就不圓滿。所以,稱名是佛的本願。因爲稱名念佛是佛的本願,所以它最殊勝。

   有的蓮友說道:“觀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嗎?不是《觀經疏》裏邊講的觀察正行嗎?”這裏有細微的區別。《觀經》一開始講定善十叁觀,定善十叁觀是要在定境相應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現極樂淨土的莊嚴景象,那麼,定善十叁觀畢竟是比較困難的,做不到怎麼辦呢?佛接著又講散善叁觀,也就是叁福九品,有 “孝養父母”等世福,有“具足衆戒”等戒福,還有“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等行福,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還有的衆生連散善也修不了,怎麼辦呢?《觀經 》到第十六觀就開持名一法,造罪造惡的衆生,專依念佛,往生淨土。所以,《觀經》最後只付囑持名一法: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阿難,我講的這部《觀經》你要好好地受持,《觀經》的重點在哪裏呢?重點在于持無量壽佛名。”不是定善十叁觀等。

   在《般舟叁昧經》有一位菩薩,觀想成就了,觀到阿彌陀佛了,他就問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爲勝?”阿彌陀佛告訴他說: “欲生西方,當專稱我名。”想到極樂淨土,就專稱我的名號。這就從觀想念佛進入持名念佛。

   《觀經》的次第也是這樣子的,定散二善最後進入持名念佛,轉定散二善的修行,歸入彌陀本願,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教理。觀想念佛也好,觀像念佛也好,最後統統進入持名念佛。

   聖道門修行的人,他的解釋和我們淨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爲手段,作爲基礎、階梯,慢慢進步,達到實相念佛,以此證悟。

   我們淨土法門,是種種定善、散善,歸入他力本願,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解釋《觀經》“汝好持是語”之付囑文時,非常幹脆 ── 可以說這句話是整個淨土宗的核心和眼目 ── 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觀經》從一開始雖然說定善和散善兩門的利益,定善十叁定觀,也能往生淨土,散善叁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淨土,也有利益,但是,這兩門不是佛的本願,如果以佛的本願爲基准, “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

   這樣,我們就有得救之道了。如果以實相念佛作爲彌陀本願,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個也做不到,如果做得到證悟實相,那就是大菩薩了;如果以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唯以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作爲佛的本願,“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念佛最勝最易

   祖師雲:“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念佛法門最殊勝、最容易,是善中極善、上中最上。

   我們一般的人,對念佛法門的認識有所偏差,要麼認爲很殊勝、但不容易,要麼認爲雖然容易、但不殊勝。大多數人覺得“念佛當然很容易了,叁歲小孩都會念,但是就這樣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嗎?如果不再加上其它的修行也可以嗎? ”他認爲念佛雖然容易,但不殊勝,認爲誦經很殊勝,超過念佛的功德,觀想也超勝念佛,修別的法超過念佛,“我沒有辦法修別的,如果有辦法,我就修別的了,沒辦法,只好修念佛 ”;也有的人認爲念佛雖然殊勝,但是不容易,“念佛當然殊勝了,可是要達到清淨心才殊勝,要達到禅定一心不亂、工夫成片才殊勝,不然的話,散心稱名不殊勝 ”。要麼許殊勝、不許容易,要麼許容易、不許殊勝,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門不僅最殊勝,而且最容易,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光殊勝,不容易,就不叫殊勝了,因爲容易,才叫殊勝。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做不來,沒有利益,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就不殊勝了。

   比如說農民選種優良品種,有兩個品種:一個品種呢,只要撒到地裏,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會收獲很大;另一個品種,收獲也很大,但是必須要專門護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專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麼,這兩個品種,哪一個更是優良品種呢?大家沒做過農民也知道,第一種才是真正的優良品種,種子好,撒下去就可以豐收。

   念佛就是這個道理,不但殊勝,而且容易,殊勝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勝。單是殊勝,不容易,就不能稱爲殊勝 ── 好是很好,但是與我們無關;如果單是容易,而不能了脫我們的生死,這個容易有什麼意義呢?

   又容易、又殊勝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證,人人可離生死,善中之善無過此善。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這整個一部書可以說就從“勝”和“易”兩方面開展念佛。如果我們懂得了念佛有“勝”和“易”這兩個功能,自然就一向專念了。

   爲什麼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雜行雜修呢?就是認爲念佛不殊勝,不如誦經,不如坐禅,不如拜忏,甚至把念佛作爲輔助,把別的作爲主要的,或者說 “念佛是主要的,但是還不夠,要別的來補助”,不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極善最上”,沒有超過念佛的善,沒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時間,都會拿來念佛了。你正要拜忏,一想 “念佛極善最上,來念佛吧!”這個不是觀念,是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意志。

   名號攝盡一切功德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已經把所有的功德都攝在裏邊。單單六字,怎麼能攝盡一切功德呢?這個我想通過比喻來說明,比如說,銀行現在都辦理信用卡,我們辦一張卡,儲存一百萬,甚至一千萬,那麼,這小小的一張卡,就把你的財富攝在裏邊了,收起來是一張小卡,但放出來可以有樓房、有汽車。阿彌陀佛的功德法財,叁明六通、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等等,通通攝在六字名號這張 “卡”裏邊。又好比國家機關的大印,它是代表權力,它能把所有的權力攝在印章當中。同樣道理,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神力,都攝在六字名號裏邊,說“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威神力 ”,從哪裏表現呢?就表現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不可以在六字名號之外,再去尋找佛的救度。就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單純易行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從衆生的角度講,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沒有說哪一種人不能念佛,當然,先天聾啞的人是特例,他雖然不能口稱,仍然可以在心中憶念佛恩,仍然可以知道彌陀的慈悲救度,這也是念佛。一般來講,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容易的方法,如果念佛要達到某種功夫,就不太容易了。繼續來看:

   淨土法門名爲“易行道”,

   “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聖道法門是難行道,易行道的“易”有兩層含義:第一,簡易,簡易就是單純化,專一不雜;第二,容易,即易行化,容易做得到,這才是佛的慈悲。

   如果很複雜,就不易了,淨土法門要單純化,不要搞複雜了。一切法門,理到極處,都是最簡單的,真理本來如此。淨土果教法門更加是單純化、易行化,只是我們衆生的心很複雜,自己把它搞複雜了,佛法哪裏複雜?佛法一點也不複雜,念佛也沒有複雜的,張口就是,張口就往生,你不敢相信,心裏繞了很多彎, “這樣就行嗎?” ── 複雜化了。

   因爲單純、易行,人人都能。

   若必須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

   單純、易行,人人都能修學,這才是淨土門的宗旨。如果說必須要懂得這樣那樣的教理,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通、都要會,那樣就不單純了,在座的各位很多都達不到了,我也達不到。

   若必須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

   學淨土宗,如果還要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就不能叫易行道。

   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不是人人能做得到,那就不能稱爲淨土易行道,更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單純化、易行化。怎麼叫單純化呢?“稱我名號,乃至十聲”一切不談,只說 “稱我名號”,是不是單純化?那麼,怎麼“稱我名號”呢?“乃至十念”,容易化!

   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之前,是第十七“諸佛稱贊願”,十方諸佛唯贊彌陀名號,也是單純化,沒有贊歎阿彌陀佛相好等等,大家回去把《無量壽經》再翻一翻,四十八願裏邊,提到 “聞我名號”、“稱我名號”的,占了十四條願,沒有一條願說“觀我相好”、“觀我法身”等等,爲什麼呢?因爲那些不是易行道啊,…

《念佛勝易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