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P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觀想、觀像、實相念佛不是彌陀本願,名號是彌陀本願。第十七願阿彌陀佛選定十方諸佛稱贊他的名號,而不是稱贊別的,因爲名號我們能念得來,念得來就能往生,十方諸佛當然懂得彌陀的大悲心,所以,異口同音稱贊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就是單純化,這就是易行化,這是我們淨土門的特點。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

   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到底是什麼內涵呢?善導大師用八個字給我們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本願。離開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是本願,這就是單純化,爲什麼?“一向”、“專”,沒有第二個,光講“一向”還不夠,加上一個“專”字,大師在此反覆叮咛,讓我們心中非常明朗,知道往生的行體是什麼,往生的方法是什麼,知道怎樣去修學往生的正業,很簡單。

   往往我們自己把它搞複雜,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複雜得不得了,那就不是彌陀本願了,就不是第十八願了,那是哪一條願呢?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這一願不是根本之願,是引導聖道門修行的人,他本來就修諸功德了,修諸功德是求此土的證悟,他看到自己的力量不夠,那怎麼辦?彌陀接引這樣的衆生說: “那你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吧。”他執著自己修行的功德,就把原來所修的功德發願回向求往生。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就專修念佛好了。第十九願“修諸功德 ”,“諸”就是多,就不是簡單化;“發菩提心”那就不是易行化了,聖道根機,發菩提心,那可不簡單,“衆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嘴上講得容易,我看我們都打過蚊子了;一上公共汽車擠得要命,我看首先要找個位子……“衆生無邊誓願度 ”,“你有位子我先坐”,“哎呀,我讓過位子了”,讓也是有限度的啦。我有一次坐火車,一開始也發了菩提心了,車上這麼多人,還有的人站著,我就讓位子給人家,自己站著,一站站兩個小時,腳就開始發酸了,又堅持兩個小時,就開始發抖了,這時候,把菩提心就放下了, “最好哪一個讓我坐一坐”,凡夫的菩提心確實發不起來,比如說我們很多學佛的,“我跟人家發菩提心,就我家老伴發不了菩提心,他老跟我鬧矛盾,我老是跟他吵嘴。 ”連家裏的人都不能發菩提心度他,那就扯遠了。這不是口上的話,這個就難行了。

   淨土門菩提心

   淨土門的菩提心,就是願往生心,我現在什麼都做不了,但是就要到淨土去成佛,能成佛,就能度衆生,這就是菩提心了,這叫他力菩提心,仰仗佛的力量,我們可以發起來,要靠自己,發不起來。

   未必需要體驗和工夫

   未必要叁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

   “叁心”就是信心的意思,在 《無量壽經》裏邊,叫做“至心、信樂、欲生”,在《觀無量壽經》裏邊,叫做“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有的人就講了:“《觀經》說,具叁心者,必得往生,什麼叫至誠心?什麼叫深心?什麼叫回向發願心?我沒有體驗哪! ”善導大師的教典告訴我們:未必需要。有這個體驗,念佛能往生;沒有這個體驗,念佛也往生!這就是寬廣無邊的本願。

   有的人就把它講得很狹小,“你念佛,沒有信心的體驗,沒有聽到阿彌陀佛九雷灌頂的呼喚,沒有那個體驗,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 ”,這就是本願,一向專稱就能往生,不需要某種特定的體驗。

   又有人說了:“體驗沒有可以,最起碼需要一點工夫吧。”“工夫”就是“禅定一心不亂”、“工夫成片”、“事一心 ”、“理一心”等等,善導大師的教導裏邊,沒有這樣的話,而是“一向專稱”,未必需要“一心不亂”的工夫,當然,你有工夫,很值得贊歎,念佛的人,能夠常行念佛,心比較清淨,煩惱比較少,他如果能夠懂得彌陀的誓願,那就更好了!不斷念佛,確實能夠消除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講了:“念佛往生固然是沒有問題,但是也希望今生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那也只有專念彌陀名號。

   慧淨法師在這裏講的話,我把它讀出來,往往有時候把句子讀破了。從整體來講,每句話都是非常關鍵的,都是根據經教和祖釋,破斥我們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引導進入正確的念佛。

   比如說上面的例子,我們疑惑“我雖然念佛,如果沒有信心的體驗,能往生嗎?”法師在此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向專稱就能往生,並不需要信心的體驗。同理,又有人疑惑說: “雖然念佛,沒有工夫,能夠往生嗎?”只要不違背“一向專稱”的宗旨,決定往生!也並不一定需要這樣的工夫。

   我們的眼光不要停留在體驗、工夫、心情、感應、感受……不是停留在這些方面,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然往生。”

   名號的自然功能

   因爲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

   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

   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我們願生極樂淨土,專念彌陀名號,自然有彌陀的力量在裏邊,剛才說了,彌陀的力量從哪裏體現出來呢?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沒法接觸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法接觸彌陀的願力的話,那永遠也沾不上邊了。

   像父母都很慈愛子女,他們的愛固然在心裏邊,還要通過有形的東西表達出來:孩子餓了,母親就做碗飯給他吃,如果沒有這碗飯,母親的慈悲怎麼傳達給他呢?挨餓的孩子又怎麼能飽呢?所以,母親的愛心,通過這碗飯,讓挨餓的孩子吃飽。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心,怎麼體現出來呢?通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讓我們凡夫衆生稱念,就可以往生。這六個字,本身就有這個力量。你不念,那沒辦法;只要稱念它,自然有名號的作用牽隨我們去往生,這是名號的自然功能。

   我們也說到這樣的比喻: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飯,自然就能飽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這個是自然的。《無量壽經 》多處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牽”,“自然中自然相”,一點不造作。這是彌陀願力的自然。

   那我們凡夫呢?凡夫是業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自然墮落!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強的,你想不墮落也不行。

   那麼,念佛呢,是願力的自然,有阿彌陀佛本願力的運作,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淨土。

   剛才有一位居士問:他這幾年,每天晚上都做噩夢,怎麼辦?你只要念佛,沒有任何問題,現世常得安穩利樂,所謂“夜夢吉祥 ”、“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這個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去求的,不祈、不求之間,自然得到,沒有比這更好的;臨終呢,臨終自然往生報土,都是自然的。道理就在于彌陀名號本身具有這樣的功德,在薰染我們的心,使得我們趨向佛的光明。

   本極平易直截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

   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

   便抹煞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

   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爲凡的基本原則,

   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

   淨土法門本來極其平常、極其容易、極其直截,平常就不玄妙,如果淨土法門講得很玄妙,那這個人講的就不是淨土法;如果把淨土法門講的很難,那也是不懂得淨土法, “直截”就是不拐彎。或者說“如果沒有信心開發的一念……”《無量壽經》說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的人就在這裏産生一種執著,“我怎麼樣才能有信心歡喜的一念呢? ”他就在懷疑了。在這裏,慧淨法師說得很清楚:如果一定要這樣,便抹殺了淨土法門易行、快速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阿彌陀佛本爲凡夫的基本原則。

   本爲凡夫

   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爲了凡夫的,所以,祖師講:“本爲凡夫,兼爲聖人。”本來爲了凡夫衆生,附帶地爲了聖人,阿羅漢、菩薩也到淨土去,他們是附帶照顧的對象,凡夫是根本、主要的對象。爲什麼呢?因爲菩薩、阿羅漢已經離開生死了,他們不到淨土去,也沒有多大的妨礙,他們去淨土,就更加快速成就,這個意思。我們凡夫就不一樣,我們在這裏輪回流轉,當然主要是爲我們了。

   像我的老家就經常發生水災,有的人家裏就被沖得一貧如洗,有的人家裏還完好無損,那麼,如果有一位大富長者來布施的話,你說先布施誰呢?他當然布施那些一貧如洗的人,對不對?因爲他們已經一無所有了嘛。所以,大富長者本來就是爲了窮人而來的,附帶地,其它人也需要,也布施一點。

   彌陀的大悲也是這樣子的,“本爲凡夫,兼爲聖人”,淨土法門就是這個特點。

   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那麼,凡夫裏邊,有善凡夫,有惡凡夫,彌陀的心則偏重于無善造罪之人;惡凡夫裏邊,有平生之人,有臨終之人,那彌陀的悲心,更傾向于臨終之人。這個臨終之人,在此千鈞一發的時刻,如果此時不能獲救,一氣不來,當下直落地獄之底,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就要展現他大悲的救度。 《觀經》下輩叁品就從這個角度說明阿彌陀佛慈悲的對象,是選擇一生造惡的臨終之機,來顯示任何人都不會遺漏的救度,用此特例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選擇一個平常的人,那有人還懷疑了: “他平時很用功的,我不如他,臨終來不及,怎麼辦呢?他一輩子念佛,當然能往生,臨終念一聲、十聲的人,能不能往生?”《觀經》以這個特例,說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們埋沒了阿彌陀佛普機普緣的大悲原則 ── 什麼叫普機普緣?任何根機、任何因緣!任何根機、任何因緣,念佛通通可以往生,這個叫“十方衆生”,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願是普機普緣之教;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普機普緣之教,“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

《念佛勝易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