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了,多到一輩子念佛,也在之內,少到臨死才聞到這個法門,一聲十聲念佛,也在這之內,所以是普機普緣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說一定要達到工夫成片,一定要達到一念的信心體驗,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數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個人爲標准, “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樣的人呢?臨終沒有病苦,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在這個因緣下,才可以得救,那就變成一機一緣了,就是單獨的機了,不是“普機 ”了,那不是佛的本願。
阿彌陀佛的誓願說“十方衆生”,十方衆生包括平生之機,也包括臨終之機;臨終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之機,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機。 《法鼓經》說:衆生臨終的時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稱不出來了,他心裏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這麼簡單,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
所以,我們跟別人談淨土法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爲標准,也不能以某一種人爲標准。比如說我們每天念叁萬,如果以你叁萬爲標准的話,不足叁萬的人就絕了希望了。我們自己固然可以念叁萬五萬,但是,我們宣說淨土法門,總要順佛本願,突顯彌陀的慈悲,彌陀的慈悲是不論稱念多少,仰仗佛的誓願,決定往生。有人一天叁萬,有人一萬,有人幾千。總之,依各人的根機,沒有一定。彌陀的誓願是普機普緣之教,任何衆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閑的、年老的、年輕的、有智慧、無智慧、會讀經、不會讀經,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自我設限
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
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歎言“易往而無人”。
把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誤解了,認爲一定要達到念佛的工夫、信心的體驗才能往生,這就誤解了。誤解、曲解以後,就自我設限,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標准,彌陀的本願沒有給你設定標准, “十方衆生”,“十方衆生”怎麼設定標准呢?你設定說“一天一萬”,那一萬以下太多了;你設定說“要出家”,那在家的太多了。十方衆生,一個不漏,就沒有標准了,沒有界限了,如果講界限、講標准,有一條,專修念佛!專修念佛雖然講是標准,其實也沒有標准,因爲並沒有講多少遍數。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界限,那好了,就把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了,所以,能得到彌陀救度的人就很稀少了,致使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感歎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極樂世界毫無障礙,沒有違背,一旦稱念彌陀名號,就像萬水歸海一樣,自然牽隨,超越至無上涅槃之道,沒有邊限,淨土涅槃界很容易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講的,阿彌陀佛的誓願親口保證的 ),但是後面“而無人”叁個字,讓我們覺得釋迦牟尼佛的心很悲歎。
各位,我們是願意做“易往”,還是做“而無人”呢?你要是落到後面叁個字,那就慘了。那麼,爲什麼說這麼容易往生,反而“無人”呢?不是說沒有一個往生,意思是說反而很難了,容易往生,結果沒有幾個人往生,當然,絕對數很多了,相對數卻很少,爲什麼呢?對彌陀本願誤解曲解、自我設限。阿彌陀佛本願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任何人都可以得救,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我們自己設一個標准: “如果不這樣,就不能往生。”那好了,自己往後退,“易往而無人”,變成“無人”了;如果勇往直前、賈勇先登、當仁不讓,彌陀說“我要救你,決定往生 ”,“好,我讓你救,決定往生!”信心念佛,永不退轉,那自然就“易往”啊!雜行雜修的人,就成爲“而無人”那一方面,他爲什麼雜行雜修?自我設限,“我專念名號肯定還不夠,一定還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自己設了一個標准。
舍難信取易行
淨土門名之爲“易行道”,解釋爲“易行難信”,
而舍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爲易。
這段話很精彩。淨土法門的根本特色就是易行道,解釋爲“易行難信”,有的人講“難信之法,很難嘛,哪那麼容易啊!”被這個“難”字擋住了,一難到底,難到後來往生無份。這裏的 “難信”是解釋、修飾“易行”的,“易行”就是容易往生,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容易到難以相信的程度,就這麼容易!
我們衆生從哪個角度進入呢?如果老是抱著「難信”的話,就很難進入淨土門了。所以,慧淨法師在這裏說“舍難取易”,“難信”這一方面,我們不多去考慮它,我們取 “易行”這一方面,這才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怎樣,念佛很容易吧!
其實,“難信”也並不難信,是就我們衆生這邊的邪見、執著而講“難信”。比如說,我說:“這是茶杯。”相信嗎?大家都相信,對不對?在家人、出家人都相信,這有什麼難的?那你自己不相信, “師父,這怎麼是茶杯?”我就沒法給你解這個彎了,實在沒辦法了。
阿彌陀佛說“念佛就往生”,相信就相信,這有什麼難的呢?阿彌陀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他發的誓願怎麼會虛假呢?“稱念我名號,必然往生 ”,你當下相信,就相信了,你自己在那裏拐一個彎,“怎麼這樣就能往生?”那就沒辦法了。所以,就衆生的執著而講“難信”。
比如說有兩個人,一個經常騙人,另一個從不說假話,你說這兩個人,哪一個人講話我們更容易相信呢?肯定那個誠實的人講話我們更容易相信,對不對?因爲他總是講誠實的話。
絕對真語實語的就是佛了,佛講的話,你幹嘛不能相信?很容易相信啊!這是佛講的,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佛講“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你不往生,我不成佛 ”,抱定這一句,就很容易相信了。
淨土法門有舍和取,舍難而取易,舍掉難信,而取易行。
信在稱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
只要能夠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謂的信就在當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號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號之外)、在稱名念佛之外再尋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內涵就是六字名號,信心的對象也是 “南無阿彌陀佛”。信是信什麼呢?就是信彌陀的本願“衆生稱念,必定往生”。
慈悲委婉表露本懷
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叁福九品、信機信法等,
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于遐代。
善導大師把善分成兩種,一個叫定善,一個叫散善。什麼叫定善呢?“息慮凝心”;什麼叫散善呢?“廢惡修善”。定善就是在禅定當中,祛除妄念。有很多人念佛,只是爲了想克服妄想,那就是修定善,其實不在念佛,在修定善;散善是什麼意思?沒有修禅定,散心行布施、朝山等等。定善跟散善比呢,定善殊勝。
《觀經》前面先講定善十叁觀,定善講完之後,講散善,散善講完之後,講稱名,這個好像是逐漸降級了,實際上,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慢慢體會到自己:定善,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直到最後念佛,才悟入了佛的本願,這個法門,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心。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可以說非常慈悲,非常委婉,他知道我們的心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就繞了很多彎,先給我們講定善,然後講散善,到最後把本懷表露出來: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凡夫的心就很難接受阿彌陀佛本願。
“叁福九品”,叁福包括世福、戒福、行福,九品就是叁福的展開。
“信機信法”出現在《觀經疏》的“叁心釋”之“深心釋”當中。
信機信法
“信機”就是相信自己的根機,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機呢?不是相信自己是個能修行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個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個有辦法解脫的人,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如果有這樣機的深信,跟淨土法門就很相應了。“決定深信”是什麼意思呢?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不是事實,怎麼能決定呢?又怎麼能深信呢? “深信”的“深”不是深淺的深,是對事實的認定。我們哪一個自己不是罪惡生死凡夫啊?這一點是很自然的事情啊。過去無量生以來,直到今天,沒有出離過;向未來看,沒有辦法解脫。 “信機”是相信自己沒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學習淨土法門,如果相信自己“哎,我修行得好,一定可以往生!”那你跟善導大師講得不一樣,你沒有信機。信自己沒有力量,就把自己的心空掉了,徹底把自力觀念抛棄掉了。就像杯子一樣,裏面裝滿汙水,那就不能把甘露裝進來了,因爲那裏還有毒素,只有把杯子裏的毒素全部倒掉了,甘露才能倒得進來呀。我們只有把自力、我執的心徹底抛棄掉,阿彌陀佛的他力光明才可以進來呀!所以,信機就是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讓自己不起一絲一毫認爲自己能修行、很賢善、可以解脫的妄念,知道自己是死定的凡夫;如果認爲“我念佛念得好,修行有感應,我會讀經,我會拜忏,會這樣,會那樣,所以我能往生 ”,那就非常危險了,你不是靠佛的願力,你靠你自己。你沒有信機,沒有信機,就不可能信法。
“信法”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你不要懷疑,不要顧慮,懷疑什麼呢?“像我這樣的衆生,念佛果然能往生嗎?”顧慮什麼呢?“哎呀,我沒達到清淨心,功德做得也不多,恐怕不能往生吧!”善導大師對你說: “無疑無慮,定得往生!”
選擇一向專念
好了,《觀經》雖然講得這麼多,定善散善、信機信法,講這麼多,太廣泛了,我們怎麼把握重點呢?到了《觀經》的結尾,“最後流通之付囑”,“付囑”是什麼意思呢?釋迦牟尼佛把這部經講到最後,做一個總結,把他的心要交待給聽法的衆生。 《觀經》前面講了很多,到最後付囑給阿難、給我們罪惡衆生,講什麼?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定善也不付囑了,散善也不付囑了,什麼意思呢?就像《金剛經 》所講的,過河的時候乘船,已經過了河,則應舍掉船。如果過了河還舍不得船筏,把它背在肩膀上,那就很愚癡了。《觀經》通過定善、散善,讓我們進入一向專念彌陀名號,所以,進入到一向專念之後,觀想、觀像、叁福、九品就舍掉了,不再談了,專談 “一向專念彌陀名號”,“流通于遐代”,“遐”是遙遠的意思,一直流通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一直到未來法滅的時代。
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
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余;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爲什麼付囑稱名、不付囑定善、散善呢?因爲稱名是佛的本願,稱名容易,如果最後總結《觀經》,要修定觀,那我們《觀經》不用看了,這也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不一致。
念佛一法,不光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功德殊勝,可以直達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才付囑。
修定善有很多功德,修散善也有很多功德。但是,如果我們專念佛的名號,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裏邊;信機信法,也都在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邊,也不要另外去談了。
變瓦成金
慈愍大師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八句話是很尊貴的,很能說明阿彌陀佛的誓願。慈愍大師是弘揚淨土的一位大德,他這八句,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的時候,叫做法藏菩薩,他建立了宏偉廣大的誓願; “聞名念我總迎來”,聞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我會一個不漏地把他們迎接到我的淨土來;(這樣的“總迎來”是否有所選擇?我們凡夫的心就會區別,所以,底下四句來解釋 “十方衆生”的意思。)“不簡貧窮將富貴”,阿彌陀佛的誓願,並不是扶持富貴的人、舍棄貧窮的人;“不簡下智與高才”,也不分別對待智慧下劣的愚人和智慧很高的賢善;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也平等對待廣學多聞、清淨持戒的人和罪業深厚、破毀戒律的人;“但使回心多念佛”,不管是行善、造罪、多聞、寡聞、持戒、破戒,都要多念佛,要回到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宗旨上來;“能令瓦礫變成金”,能使石頭瓦塊變成金子,“瓦礫”就是我們凡夫,“金子”就是佛,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下智也好,高才也好,都是凡夫,都是瓦礫,都不是金子,雖然是瓦礫,如果念佛,都可以變瓦成金,可以轉凡爲聖,可以使得凡夫成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令”是“使”的意思,名號使得我們變成佛,不是我們自己有這個力量。
《念佛勝易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