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

   “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

   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先解釋願,一切菩薩成佛,都要發殊勝的大願,總願是大家共同要發的,所謂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有別願,別願是區別于其它的佛菩薩、獨自所發的誓願,釋迦佛有五百大願,願在穢土度衆生, 《藥師經》記載,藥師佛有十二上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這都稱爲別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

   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逾諸佛”。

   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阿彌陀佛的別願,超過其它一切佛的別願,所以稱爲“超世別願”,《無量壽經》言:“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的名號被十方諸佛贊揚,是因爲他的誓願超越了十方諸佛,爲何超越十方諸佛呢?因爲以十方諸佛通途教法不能得救的衆生,阿彌陀佛一佛能夠救得起來,所以誓願超越十方諸佛, “發願逾諸佛”,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彌陀別願叫做“超世別願”,又叫“別意弘願”,“別意”就是特別的意味,不同于通途法門,印光大師把一切佛法分成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其根據就是 “別意弘願”,“別”是特別。通途法門是修行戒定慧解脫生死,但是彌陀的本願,凡夫衆生雖然沒有戒定慧的修學,也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到淨土去,這是 “別意”。“別意弘願”這四個字出自于善導大師的《觀經疏》。

   別願中的別願

   彌陀別願亘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

   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爲“本願”,祖師贊爲“王本願”、“本願王”。

   四十八願都稱爲彌陀別願,但是,第十八願是別願中的別願,比如說,第一願“國無惡道願”,在諸佛的誓願裏邊也有,乃至第二願、第叁願,別的淨土也都有,不見得特別超勝的地方,唯獨這第十八大願 “十方衆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十方諸佛別願當中所沒有的,所以,四十八願之所以稱爲“超世弘願”、“別意弘願”,就是特別在第十八願。其它的諸佛淨土也有微妙莊嚴的景象,但是我們凡夫往生無份,而阿彌陀佛的殊勝淨土,是凡夫但以稱名便可往生的,這就是特別不共的地方,所以, “別局第十八願”。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有四句偈子說明第十八願:“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叫做 “本願成就偈”,它是解釋第十八願的。“其佛本願力”,阿彌陀佛本願成就的力量;“聞名欲往生”,使得我們十方衆生聽聞到他的名號,發起願往生的心;我們能夠聞名,能夠願意往生淨土,力量的來源在哪裏呢?就是本願力,本願力是最初的原動力,在我們衆生身上落實下來,就是聞到了佛的名號,而願意往生淨土,有本願力的作用,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勸導我們去往生,我們都聽聞到,願意去往生; “皆悉到彼國”,“皆悉”就是百分之百,一百個人聞名號、願往生,就一百個往生,萬不漏一;“自致不退轉”,自自然然得致不退轉。這就是第十八願稱爲本願的根據、來源。

   自古以來,第十八願稱爲“王本願”、“本願王”,其它的願就屬于從屬的地位。

   本願有二義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衆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

   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本願有兩重含義,一是“因本”,對果末,“因”是和“果”相對的,“本”是和“末”相對的,因地發願,才有佛果,所以,對于佛果而言,因地的誓願稱爲本願。這樣來講,四十八願通通叫做本願。不過,淨土宗大多所講的本願,不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就是 “根本”,“根本”與“枝末”相對應,就像一棵樹一樣,有了根本,自然會生長枝葉花果,根本如果斷了,枝葉花果就枯萎了。四十八大願並不是平鋪羅列,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的誓願,因此稱爲本願。當然,第十八願不能脫離其它四十七條願單獨存在,其它四十七條願是引導進入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的。

   比如說,叁峽移民工程,政府要建城鎮、村莊、道路、學校、郵局、商店等等,那麼,建這些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把叁峽庫區的人民移到這裏來居住,爲了移民的需要而建設所有的設施。

   極樂淨土也一樣,爲了把我們娑婆國土的苦惱衆生救度到淨土去,而有“國無惡道願”、“不更惡道願”、“悉皆金色願”等等,目的在此,如果沒有衆生的往生,其它四十七條願就沒有意義,所以,第十八願稱爲本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爲王本願,

   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如果四十八願都稱爲本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中之王,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唯”是唯一,只說了念佛。

   往生的行業

   第十八願言:

   十方衆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這裏只取了四句,是要突出說明它的行業,第十八願全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至心”、“信樂”、“欲生”是一個信仰的意識,貫穿在 “乃至十念”的念佛當中。這裏是它的行體,以區別于其它法門。淨土法門往生的行業就是念佛。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至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觀”就是觀知、了知,通過聽聞,領納在心中。 “觀佛本願力”,了知阿彌陀佛本願成就的力量;“遇無空過者”,但能遇到彌陀的本願力,沒有一個空過的。

   本願力是什麼

   想問問大家,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什麼?

   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願以成力,力以就願。

   就好像一個發明家,他想建造一艘船,他有這樣的願心,但如果不把船建造出來,那麼就是空願了,當他通過設計、施工,把船建造出來,這艘船就是他願心的體現。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想讀大學、讀博士,他有這樣的願,通過十年寒窗,乃至二十年,得到了博士學位,他的願心的體現,就在這本博士學位證書當中。

   阿彌陀佛本願的體現,是通過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六字名號,所以,本願力並不是空洞的、虛幻的、沒法把握的,而是可以讓我們聽聞、稱念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遇無空過者”,遇到了“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空過的。什麼叫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呢?知道六字名號可以救度我,而專修念佛,這叫 “遇”,不然就擦肩而過,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有的人也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去修別的行法了,那就是擦肩而過了;“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快速滿足一切功德大寶,一聲稱名之處,獲得無上功德,這當然是指遇到彌陀本願力的人;你沒遇到,你心裏不相信,你懷疑,你拒絕,然後你雜行雜修,遇到等于沒遇到。

   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根據第十八願以及第十八願成就偈,在《易行品》中指出: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子的:如果有人憶念我,信受我的救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投我的救度,當下必定往生不退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應當時常憶念佛的名號。

   爲什麼“常應憶念”呢?是因爲彌陀名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是說我先常念名號,才得到這樣的功德,而是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稱名自歸、即入必定”的作用,所以,我們就很喜歡念。

   龍樹菩薩另外一個偈子是這樣說的:“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如果有衆生憶念這尊佛,可以得到本願力的無上功德,當下進入必定往生、不退轉的位子,所以我經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是名號本身有這樣救度的功能和作用。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

   從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解釋來看,“乃至十念”就是“稱名自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內心歸憑彌陀的救度,又是“常應憶念”,不是說今天念、明天不念,善導大師所謂 “相續念佛”。

   亦即是“上盡一行、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常應憶念”又怎麼解釋呢?善導大師解釋說:多到一輩子的念佛。

   平生之機與臨終之機

   作爲念佛人,活在這世上,我們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盡一形”,這一輩子是過念佛的生活,是過一種願生極樂的生活,我們的身體雖然在娑婆界,但是我們的心已經飛向了極樂淨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憶念阿彌陀佛,這是指平生之機,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門;還有的衆生,是到臨終之時,才遇到了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的法門,那就成爲“下至十聲一聲一念”,所以,依我們在座的各位來講,不是“十聲一聲”這樣的根機,而我們是“上盡一形”的根機,什麼意思呢?因爲我們並不是臨終才遇到 “南無阿彌陀佛”、念十聲一聲往生的人,我們是平生遇到“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一生念佛的衆生,以這樣的身份而得救。

   如果誤解說“十聲一聲”就得救了,平時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了念佛的法門,也不念佛,等待臨終去念十句一句,那就不是…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