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
“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
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先解释愿,一切菩萨成佛,都要发殊胜的大愿,总愿是大家共同要发的,所谓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有别愿,别愿是区别于其它的佛菩萨、独自所发的誓愿,释迦佛有五百大愿,愿在秽土度众生, 《药师经》记载,药师佛有十二上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这都称为别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
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逾诸佛”。
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阿弥陀佛的别愿,超过其它一切佛的别愿,所以称为“超世别愿”,《无量寿经》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的名号被十方诸佛赞扬,是因为他的誓愿超越了十方诸佛,为何超越十方诸佛呢?因为以十方诸佛通途教法不能得救的众生,阿弥陀佛一佛能够救得起来,所以誓愿超越十方诸佛, “发愿逾诸佛”,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弥陀别愿叫做“超世别愿”,又叫“别意弘愿”,“别意”就是特别的意味,不同于通途法门,印光大师把一切佛法分成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其根据就是 “别意弘愿”,“别”是特别。通途法门是修行戒定慧解脱生死,但是弥陀的本愿,凡夫众生虽然没有戒定慧的修学,也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到净土去,这是 “别意”。“别意弘愿”这四个字出自于善导大师的《观经疏》。
别愿中的别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
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四十八愿都称为弥陀别愿,但是,第十八愿是别愿中的别愿,比如说,第一愿“国无恶道愿”,在诸佛的誓愿里边也有,乃至第二愿、第三愿,别的净土也都有,不见得特别超胜的地方,唯独这第十八大愿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十方诸佛别愿当中所没有的,所以,四十八愿之所以称为“超世弘愿”、“别意弘愿”,就是特别在第十八愿。其它的诸佛净土也有微妙庄严的景象,但是我们凡夫往生无份,而阿弥陀佛的殊胜净土,是凡夫但以称名便可往生的,这就是特别不共的地方,所以, “别局第十八愿”。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有四句偈子说明第十八愿:“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四句偈子叫做 “本愿成就偈”,它是解释第十八愿的。“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闻名欲往生”,使得我们十方众生听闻到他的名号,发起愿往生的心;我们能够闻名,能够愿意往生净土,力量的来源在哪里呢?就是本愿力,本愿力是最初的原动力,在我们众生身上落实下来,就是闻到了佛的名号,而愿意往生净土,有本愿力的作用,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劝导我们去往生,我们都听闻到,愿意去往生; “皆悉到彼国”,“皆悉”就是百分之百,一百个人闻名号、愿往生,就一百个往生,万不漏一;“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得致不退转。这就是第十八愿称为本愿的根据、来源。
自古以来,第十八愿称为“王本愿”、“本愿王”,其它的愿就属于从属的地位。
本愿有二义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
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本愿有两重含义,一是“因本”,对果末,“因”是和“果”相对的,“本”是和“末”相对的,因地发愿,才有佛果,所以,对于佛果而言,因地的誓愿称为本愿。这样来讲,四十八愿通通叫做本愿。不过,净土宗大多所讲的本愿,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 “根本”,“根本”与“枝末”相对应,就像一棵树一样,有了根本,自然会生长枝叶花果,根本如果断了,枝叶花果就枯萎了。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平铺罗列,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的誓愿,因此称为本愿。当然,第十八愿不能脱离其它四十七条愿单独存在,其它四十七条愿是引导进入第十八愿 “念佛往生”的。
比如说,三峡移民工程,政府要建城镇、村庄、道路、学校、邮局、商店等等,那么,建这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把三峡库区的人民移到这里来居住,为了移民的需要而建设所有的设施。
极乐净土也一样,为了把我们娑婆国土的苦恼众生救度到净土去,而有“国无恶道愿”、“不更恶道愿”、“悉皆金色愿”等等,目的在此,如果没有众生的往生,其它四十七条愿就没有意义,所以,第十八愿称为本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
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如果四十八愿都称为本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中之王,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唯”是唯一,只说了念佛。
往生的行业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这里只取了四句,是要突出说明它的行业,第十八愿全文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至心”、“信乐”、“欲生”是一个信仰的意识,贯穿在 “乃至十念”的念佛当中。这里是它的行体,以区别于其它法门。净土法门往生的行业就是念佛。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至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观”就是观知、了知,通过听闻,领纳在心中。 “观佛本愿力”,了知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遇无空过者”,但能遇到弥陀的本愿力,没有一个空过的。
本愿力是什么
想问问大家,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什么?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就好像一个发明家,他想建造一艘船,他有这样的愿心,但如果不把船建造出来,那么就是空愿了,当他通过设计、施工,把船建造出来,这艘船就是他愿心的体现。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想读大学、读博士,他有这样的愿,通过十年寒窗,乃至二十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的愿心的体现,就在这本博士学位证书当中。
阿弥陀佛本愿的体现,是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六字名号,所以,本愿力并不是空洞的、虚幻的、没法把握的,而是可以让我们听闻、称念的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遇无空过者”,遇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空过的。什么叫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呢?知道六字名号可以救度我,而专修念佛,这叫 “遇”,不然就擦肩而过,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有的人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去修别的行法了,那就是擦肩而过了;“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句 “南无阿弥陀佛”能让我们快速满足一切功德大宝,一声称名之处,获得无上功德,这当然是指遇到弥陀本愿力的人;你没遇到,你心里不相信,你怀疑,你拒绝,然后你杂行杂修,遇到等于没遇到。
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根据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偈,在《易行品》中指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子的:如果有人忆念我,信受我的救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归投我的救度,当下必定往生不退转,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应当时常忆念佛的名号。
为什么“常应忆念”呢?是因为弥陀名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说我先常念名号,才得到这样的功德,而是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很喜欢念。
龙树菩萨另外一个偈子是这样说的:“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如果有众生忆念这尊佛,可以得到本愿力的无上功德,当下进入必定往生、不退转的位子,所以我经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是名号本身有这样救度的功能和作用。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
从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来看,“乃至十念”就是“称名自归”,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内心归凭弥陀的救度,又是“常应忆念”,不是说今天念、明天不念,善导大师所谓 “相续念佛”。
亦即是“上尽一行、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常应忆念”又怎么解释呢?善导大师解释说:多到一辈子的念佛。
平生之机与临终之机
作为念佛人,活在这世上,我们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尽一形”,这一辈子是过念佛的生活,是过一种愿生极乐的生活,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娑婆界,但是我们的心已经飞向了极乐净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这是指平生之机,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门;还有的众生,是到临终之时,才遇到了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那就成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所以,依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讲,不是“十声一声”这样的根机,而我们是“上尽一形”的根机,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并不是临终才遇到 “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声一声往生的人,我们是平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生念佛的众生,以这样的身份而得救。
如果误解说“十声一声”就得救了,平时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了念佛的法门,也不念佛,等待临终去念十句一句,那就不是…
《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