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彌陀的本願,不符合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其實也是“上盡一形”,爲什麼呢?他的壽命只有這麼長了,他只能念十句佛了,當下就命終了,當然也是一輩子念佛了。
總而言之,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說:“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我們一旦選擇這個法門,一旦決定走念佛往生的道路,就不改變法門,不改變方向,常行念佛,心裏只有一個目標:西方淨土是我的目的地。
念佛人的目的就是到淨土,這個目的在我們心中落實下來的話,自然就會常時憶念阿彌陀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
爲什麼善導大師說“十聲一聲一念”呢?就是說有念十句佛號的,如果十句佛號來不及念的,只念一聲,甚至還有的人連一聲都念不出來,到臨終舌根發硬,話也說不清楚了,當然念一句佛號也做不到了,他腦子裏有 “我想往生,願彌陀慈悲接引我”的一個意念,都可以往生。
其他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我們不屬于臨終之機,則應該上盡一形而念佛。
有人誤解,“本願講臨終念十句,那哪裏保險哪?”那當然不保險,誰這樣提倡的話,那不符合彌陀的本願,那就是衆生的私心見解,沒有祖師的傳承,善導大師所講的本願念佛是 “一向專稱”,不是等到臨終才念的,因爲本願講的“乃至十念”不限于臨終,包括平生,我們平生遇到這個法門,就平生念佛,一生念佛。
彌陀的召喚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衆生之救度的召喚與約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衆生的召喚。何以見得是召喚呢?彌陀說:“欲生我國!”呼喚我們回到他的淨土。他用什麼樣的聲音呼喚我們呢?用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聲音呼喚我們到淨土去。當我們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心中就應該知道:這是彌陀的呼喚聲,這是爸爸喊我回家的聲音。你不要說 “這是我哀求阿彌陀佛,不知道你老人家要不要我回去呀?”阿彌陀佛說:“是我在呼喚你呀!我通過十方諸佛這個轉播臺,把我的六字名號的聲音貫穿到你的心中,讓你稱我的名號,來往生。 ”所以是彌陀的呼喚,這樣的領解。
二河白道喻
故善導大師于《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召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叁心釋”文中有一個比喻,爲防止念佛的人不走專修的道路,用這個比喻守護念佛人的信心。大師比喻說:
有一個人在荒野當中,從東向西而行,路途遙遠,半路上忽然遇到兩條大河,向南是火河,烈火燃燒,看不到邊;向北是水河,波濤洶湧,看不到際。兩條河各寬百步,水火二河中間有一條白道,大概四五寸寬,從東岸通向西岸,水與火交替漫過白道,一刻不停。
這時,背後殺來追兵,喊聲陣陣,刀槍劍戟就來了。他想:這下不行了,如果踏上白道過河,恐怕被水淹死、被火燒死,追兵來了怎麼辦?
他想向南繞,毒蛇猛獸攔住去路;想向北繞,豺狼虎豹競相加害,叁面環敵,情況危急。
他想:如果停在這裏,也是死路一條,想走回頭路,也是死路一條,向前過河也可能掉到河裏,無論如何都不免一死,不如順著白道向西而去。既然有這麼一條白道,應該可以過去。
他就打定主意,准備順著白道過河。
這時,東岸有人對他說:“某某啊!你就順這條道過去,必無死難,如果停下來,決定死路一條。”他一聽,也就有信心。
西岸又有人呼喚他:“你一心正念直來,就這樣過來,我能保護你,不用害怕墮落到水火之中。”
他聽到此岸的催促和彼岸的召喚,立即直身正念,順道西行。
剛走了幾步,東岸又有人喊他:“某某,快回來吧!這條小道很狹窄,肯定過不去,我們對你決無惡意。”
善導大師把這個比喻說完之後,就作了解釋:此岸這個人,就是我們十方衆生,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茫茫的荒野,代表我們無盡輪轉的人生;水火二河,代表我們的貪嗔煩惱,水代表貪心,火代表嗔心;身後追兵及毒蛇猛獸、豺狼虎豹,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賊,能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白道:代表阿彌陀佛的誓願;東岸的催促,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發遣 (釋迦牟尼佛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西岸的呼喚,代表阿彌陀佛的召喚,“你就這樣過來,我能保護你。”
這則比喻就是非常著名的“二河白道喻”。
對照這則比喻,想一想這個念佛人,如果像現在這樣混日子,那肯定是要六道輪回;如果退回去像以前一樣造罪造業,肯定也是死路一條;如果念佛求生西方,又怕自己沒有功德,怕不能往生 ── 就是不能往生,也是死。既然佛講念佛可以往生,那不如就選擇念佛的道路。他正要橫下心的時候,聽到釋迦牟尼佛發遣說:“沒有關系,這樣肯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又在對岸呼喚: “你一心正念直來!”這個“你”是指十方衆生,指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一心”就是信靠不疑的心,“正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正念直來”是解釋第十八願的: “一心”就是“至心信樂”,不要懷疑;“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來”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直接就來,不要化妝,也不要打扮,也不要拐彎,也不要等待,說 “我修好了以後再去”,現在就讓彌陀救,現在就來念佛,現在就發願往生西方,“正念直來”,直接就來!“哎,我這麼多罪業,怎麼行啊?等我修成清淨心,修成有智慧的人,我再去回向求往生吧。 ”不要這樣往後推托,因爲形勢很緊張,追兵要來了。他上了白道之後,阿彌陀佛跟他講:水火二河不能爲難,不要怕掉到水裏淹死,也不要怕掉到火裏燒死,“我能保護你! ”我們念佛的人,很多人擔心:“我雖然念佛,我嗔恨心這麼重,我貪心這麼重,我這麼多煩惱,能往生嗎?”怕自己掉在貪嗔二河當中。阿彌陀佛明確地告訴你“我能保護你 ”呀!他沒有告訴你說:你回去拿滅火器來,把火滅掉,再拿抽水機來,把水抽幹,再過來。我們很多人念佛是爲了伏煩惱,把貪嗔心消掉以後再去往生,那還用這條願力的白道嗎?就不要白道了,自己可以過去了。所以是 “不顧水火二河”,不要管水火二河,不要管自己有貪嗔之心,一向專念!管那些東西幹什麼?那些東西是讓你死路一條的,你還把它當作寶貝抱著幹什麼?不要理會它!水火二河當中的白道,就代表我們于貪嗔煩惱心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從而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佛的時候,雖然心中有貪嗔,但是,水火二河當中有這條願力的白道作爲保證,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火不能燒,水不能澆,所以說 “我能護汝”,“我能保護你,你別害怕!”是因爲彌陀的護念,我們才能到淨土去,這個“我能護汝”就是“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保護我們,憶念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安全到達彼岸。一百步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人的壽命,今生今世,大約是一百歲,很短,但是,貪嗔的煩惱很猛烈,南北無有邊際。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說:我們雖然有貪嗔煩惱,無礙彌陀的救度!如果需要我們自己修諸功德,那就被火燒掉、被水淹掉了,所以,我們的往生,是仰仗彌陀的誓願去的。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踏上了這條願力的白道,一旦踏上阿彌陀佛的誓願所成就的白道,自然受到彌陀的光明攝護,往生無有障礙。
彌陀的約束
阿彌陀佛在彼岸召喚我們:“你一心正念直來!”“正念”念什麼?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佛號是彌陀的呼喚,同時,也是彌陀救度我們的約束,什麼叫約束?你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你不能得救。如果不走願力的白道,肯定會掉到水火二河淹死、燒死,所以,這個約束,體現了阿彌陀佛至極的慈悲和關愛。
約束有兩重含義,一個方面,對我們衆生來講,要專修念佛,雜行雜修是不能得救的;另一方面,對阿彌陀佛而言,我們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受到約束,這個條約是甲方、乙方共同承擔的。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要遵守約定,必定迎接我們到淨土去,因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衆生稱念我的名號,我不能使他來往生,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自己承擔了這樣的約束,所以,我們念佛,自然往生淨土。
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名號得生
又于《定善義》之“真身觀”雲: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我們事先不知道這是善導大師講的話,可能多數人都會批評這句話,祖師講的話,讓我們聽起來嚇一跳。
也有人問我“愚者面前的罪業,智者面前是功德,愚者面前的功德,智者面前反而成了逆罪”這句話怎麼理解。“愚者”就是我們這樣的人,依我們凡夫的心,“哎呀,這樣搞、那樣搞……功德應該很大吧! ”其實,從智者來看,從祖師大德來看,反而成爲逆罪。我們總覺得修很多法門往生更有把握,恰恰相反,更沒有把握!專修專念才有把握。有的人總覺得“專念一句名號沒什麼把握吧 ”,恰恰相反,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這樣的嗎?
我們自己覺得是功德的,在智者看來,反而是罪業。總而言之,關于智和愚、功德和罪業,不是依我們凡夫的心來衡量的,是以佛法爲標准的。比如善導大師這句話,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大師在這裏明確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只講明了一件事: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如果依我們的心,就不統一了。其它的願暫且不談,比如說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接引往生淨土;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不果遂者,不取…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