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P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观想、观像、实相念佛不是弥陀本愿,名号是弥陀本愿。第十七愿阿弥陀佛选定十方诸佛称赞他的名号,而不是称赞别的,因为名号我们能念得来,念得来就能往生,十方诸佛当然懂得弥陀的大悲心,所以,异口同音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就是单纯化,这就是易行化,这是我们净土门的特点。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纯化、易行化;

   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到底是什么内涵呢?善导大师用八个字给我们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本愿。离开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不是本愿,这就是单纯化,为什么?“一向”、“专”,没有第二个,光讲“一向”还不够,加上一个“专”字,大师在此反覆叮咛,让我们心中非常明朗,知道往生的行体是什么,往生的方法是什么,知道怎样去修学往生的正业,很简单。

   往往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念佛之外,还要修别的,复杂得不得了,那就不是弥陀本愿了,就不是第十八愿了,那是哪一条愿呢?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这一愿不是根本之愿,是引导圣道门修行的人,他本来就修诸功德了,修诸功德是求此土的证悟,他看到自己的力量不够,那怎么办?弥陀接引这样的众生说: “那你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吧。”他执著自己修行的功德,就把原来所修的功德发愿回向求往生。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就专修念佛好了。第十九愿“修诸功德 ”,“诸”就是多,就不是简单化;“发菩提心”那就不是易行化了,圣道根机,发菩提心,那可不简单,“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嘴上讲得容易,我看我们都打过蚊子了;一上公共汽车挤得要命,我看首先要找个位子……“众生无边誓愿度 ”,“你有位子我先坐”,“哎呀,我让过位子了”,让也是有限度的啦。我有一次坐火车,一开始也发了菩提心了,车上这么多人,还有的人站著,我就让位子给人家,自己站著,一站站两个小时,脚就开始发酸了,又坚持两个小时,就开始发抖了,这时候,把菩提心就放下了, “最好哪一个让我坐一坐”,凡夫的菩提心确实发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很多学佛的,“我跟人家发菩提心,就我家老伴发不了菩提心,他老跟我闹矛盾,我老是跟他吵嘴。 ”连家里的人都不能发菩提心度他,那就扯远了。这不是口上的话,这个就难行了。

   净土门菩提心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往生心,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就要到净土去成佛,能成佛,就能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了,这叫他力菩提心,仰仗佛的力量,我们可以发起来,要靠自己,发不起来。

   未必需要体验和工夫

   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

   “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在 《无量寿经》里边,叫做“至心、信乐、欲生”,在《观无量寿经》里边,叫做“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有的人就讲了:“《观经》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什么叫至诚心?什么叫深心?什么叫回向发愿心?我没有体验哪! ”善导大师的教典告诉我们:未必需要。有这个体验,念佛能往生;没有这个体验,念佛也往生!这就是宽广无边的本愿。

   有的人就把它讲得很狭小,“你念佛,没有信心的体验,没有听到阿弥陀佛九雷灌顶的呼唤,没有那个体验,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 ”,这就是本愿,一向专称就能往生,不需要某种特定的体验。

   又有人说了:“体验没有可以,最起码需要一点工夫吧。”“工夫”就是“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事一心 ”、“理一心”等等,善导大师的教导里边,没有这样的话,而是“一向专称”,未必需要“一心不乱”的工夫,当然,你有工夫,很值得赞叹,念佛的人,能够常行念佛,心比较清净,烦恼比较少,他如果能够懂得弥陀的誓愿,那就更好了!不断念佛,确实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

   有的人讲了:“念佛往生固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也希望今生的日子过得好一些。”那也只有专念弥陀名号。

   慧净法师在这里讲的话,我把它读出来,往往有时候把句子读破了。从整体来讲,每句话都是非常关键的,都是根据经教和祖释,破斥我们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引导进入正确的念佛。

   比如说上面的例子,我们疑惑“我虽然念佛,如果没有信心的体验,能往生吗?”法师在此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向专称就能往生,并不需要信心的体验。同理,又有人疑惑说: “虽然念佛,没有工夫,能够往生吗?”只要不违背“一向专称”的宗旨,决定往生!也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工夫。

   我们的眼光不要停留在体验、工夫、心情、感应、感受……不是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然往生。”

   名号的自然功能

   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

   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报土。

   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我们愿生极乐净土,专念弥陀名号,自然有弥陀的力量在里边,刚才说了,弥陀的力量从哪里体现出来呢?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没法接触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法接触弥陀的愿力的话,那永远也沾不上边了。

   像父母都很慈爱子女,他们的爱固然在心里边,还要通过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孩子饿了,母亲就做碗饭给他吃,如果没有这碗饭,母亲的慈悲怎么传达给他呢?挨饿的孩子又怎么能饱呢?所以,母亲的爱心,通过这碗饭,让挨饿的孩子吃饱。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心,怎么体现出来呢?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让我们凡夫众生称念,就可以往生。这六个字,本身就有这个力量。你不念,那没办法;只要称念它,自然有名号的作用牵随我们去往生,这是名号的自然功能。

   我们也说到这样的比喻: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饭,自然就能饱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这个是自然的。《无量寿经 》多处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牵”,“自然中自然相”,一点不造作。这是弥陀愿力的自然。

   那我们凡夫呢?凡夫是业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自然堕落!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强的,你想不堕落也不行。

   那么,念佛呢,是愿力的自然,有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运作,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净土。

   刚才有一位居士问:他这几年,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怎么办?你只要念佛,没有任何问题,现世常得安稳利乐,所谓“夜梦吉祥 ”、“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等,这个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去求的,不祈、不求之间,自然得到,没有比这更好的;临终呢,临终自然往生报土,都是自然的。道理就在于弥陀名号本身具有这样的功德,在薰染我们的心,使得我们趋向佛的光明。

   本极平易直截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

   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琐的宗学,或需体验信心的一念,

   便抹煞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

   也埋没了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

   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

   净土法门本来极其平常、极其容易、极其直截,平常就不玄妙,如果净土法门讲得很玄妙,那这个人讲的就不是净土法;如果把净土法门讲的很难,那也是不懂得净土法, “直截”就是不拐弯。或者说“如果没有信心开发的一念……”《无量寿经》说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的人就在这里产生一种执著,“我怎么样才能有信心欢喜的一念呢? ”他就在怀疑了。在这里,慧净法师说得很清楚:如果一定要这样,便抹杀了净土法门易行、快速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阿弥陀佛本为凡夫的基本原则。

   本为凡夫

   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为了凡夫的,所以,祖师讲:“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本来为了凡夫众生,附带地为了圣人,阿罗汉、菩萨也到净土去,他们是附带照顾的对象,凡夫是根本、主要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已经离开生死了,他们不到净土去,也没有多大的妨碍,他们去净土,就更加快速成就,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就不一样,我们在这里轮回流转,当然主要是为我们了。

   像我的老家就经常发生水灾,有的人家里就被冲得一贫如洗,有的人家里还完好无损,那么,如果有一位大富长者来布施的话,你说先布施谁呢?他当然布施那些一贫如洗的人,对不对?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嘛。所以,大富长者本来就是为了穷人而来的,附带地,其它人也需要,也布施一点。

   弥陀的大悲也是这样子的,“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净土法门就是这个特点。

   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那么,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获救,一气不来,当下直落地狱之底,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就要展现他大悲的救度。 《观经》下辈三品就从这个角度说明阿弥陀佛慈悲的对象,是选择一生造恶的临终之机,来显示任何人都不会遗漏的救度,用此特例来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选择一个平常的人,那有人还怀疑了: “他平时很用功的,我不如他,临终来不及,怎么办呢?他一辈子念佛,当然能往生,临终念一声、十声的人,能不能往生?”《观经》以这个特例,说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们埋没了阿弥陀佛普机普缘的大悲原则 ── 什么叫普机普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这个叫“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愿是普机普缘之教;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普机普缘之教,“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