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P4

  ..续本文上一页,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了,多到一辈子念佛,也在之内,少到临死才闻到这个法门,一声十声念佛,也在这之内,所以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说一定要达到工夫成片,一定要达到一念的信心体验,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数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个人为标准,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样的人呢?临终没有病苦,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个因缘下,才可以得救,那就变成一机一缘了,就是单独的机了,不是“普机 ”了,那不是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平生之机,也包括临终之机;临终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之机,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机。 《法鼓经》说:众生临终的时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称不出来了,他心里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这么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所以,我们跟别人谈净土法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一种人为标准。比如说我们每天念三万,如果以你三万为标准的话,不足三万的人就绝了希望了。我们自己固然可以念三万五万,但是,我们宣说净土法门,总要顺佛本愿,突显弥陀的慈悲,弥陀的慈悲是不论称念多少,仰仗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有人一天三万,有人一万,有人几千。总之,依各人的根机,没有一定。弥陀的誓愿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众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闲的、年老的、年轻的、有智慧、无智慧、会读经、不会读经,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自我设限

   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

   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误解了,认为一定要达到念佛的工夫、信心的体验才能往生,这就误解了。误解、曲解以后,就自我设限,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弥陀的本愿没有给你设定标准, “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怎么设定标准呢?你设定说“一天一万”,那一万以下太多了;你设定说“要出家”,那在家的太多了。十方众生,一个不漏,就没有标准了,没有界限了,如果讲界限、讲标准,有一条,专修念佛!专修念佛虽然讲是标准,其实也没有标准,因为并没有讲多少遍数。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界限,那好了,就把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了,所以,能得到弥陀救度的人就很稀少了,致使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感叹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极乐世界毫无障碍,没有违背,一旦称念弥陀名号,就像万水归海一样,自然牵随,超越至无上涅槃之道,没有边限,净土涅槃界很容易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的,阿弥陀佛的誓愿亲口保证的 ),但是后面“而无人”三个字,让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的心很悲叹。

   各位,我们是愿意做“易往”,还是做“而无人”呢?你要是落到后面三个字,那就惨了。那么,为什么说这么容易往生,反而“无人”呢?不是说没有一个往生,意思是说反而很难了,容易往生,结果没有几个人往生,当然,绝对数很多了,相对数却很少,为什么呢?对弥陀本愿误解曲解、自我设限。阿弥陀佛本愿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任何人都可以得救,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我们自己设一个标准: “如果不这样,就不能往生。”那好了,自己往后退,“易往而无人”,变成“无人”了;如果勇往直前、贾勇先登、当仁不让,弥陀说“我要救你,决定往生 ”,“好,我让你救,决定往生!”信心念佛,永不退转,那自然就“易往”啊!杂行杂修的人,就成为“而无人”那一方面,他为什么杂行杂修?自我设限,“我专念名号肯定还不够,一定还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自己设了一个标准。

   舍难信取易行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

   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

   这段话很精彩。净土法门的根本特色就是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有的人讲“难信之法,很难嘛,哪那么容易啊!”被这个“难”字挡住了,一难到底,难到后来往生无份。这里的 “难信”是解释、修饰“易行”的,“易行”就是容易往生,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容易到难以相信的程度,就这么容易!

   我们众生从哪个角度进入呢?如果老是抱著「难信”的话,就很难进入净土门了。所以,慧净法师在这里说“舍难取易”,“难信”这一方面,我们不多去考虑它,我们取 “易行”这一方面,这才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怎样,念佛很容易吧!

   其实,“难信”也并不难信,是就我们众生这边的邪见、执著而讲“难信”。比如说,我说:“这是茶杯。”相信吗?大家都相信,对不对?在家人、出家人都相信,这有什么难的?那你自己不相信, “师父,这怎么是茶杯?”我就没法给你解这个弯了,实在没办法了。

   阿弥陀佛说“念佛就往生”,相信就相信,这有什么难的呢?阿弥陀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他发的誓愿怎么会虚假呢?“称念我名号,必然往生 ”,你当下相信,就相信了,你自己在那里拐一个弯,“怎么这样就能往生?”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就众生的执著而讲“难信”。

   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经常骗人,另一个从不说假话,你说这两个人,哪一个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呢?肯定那个诚实的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对不对?因为他总是讲诚实的话。

   绝对真语实语的就是佛了,佛讲的话,你干嘛不能相信?很容易相信啊!这是佛讲的,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佛讲“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你不往生,我不成佛 ”,抱定这一句,就很容易相信了。

   净土法门有舍和取,舍难而取易,舍掉难信,而取易行。

   信在称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

   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的信就在当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号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号之外)、在称名念佛之外再寻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内涵就是六字名号,信心的对象也是 “南无阿弥陀佛”。信是信什么呢?就是信弥陀的本愿“众生称念,必定往生”。

   慈悲委婉表露本怀

   是故,《观经》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

   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

   善导大师把善分成两种,一个叫定善,一个叫散善。什么叫定善呢?“息虑凝心”;什么叫散善呢?“废恶修善”。定善就是在禅定当中,祛除妄念。有很多人念佛,只是为了想克服妄想,那就是修定善,其实不在念佛,在修定善;散善是什么意思?没有修禅定,散心行布施、朝山等等。定善跟散善比呢,定善殊胜。

   《观经》前面先讲定善十三观,定善讲完之后,讲散善,散善讲完之后,讲称名,这个好像是逐渐降级了,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慢慢体会到自己:定善,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直到最后念佛,才悟入了佛的本愿,这个法门,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心。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可以说非常慈悲,非常委婉,他知道我们的心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就绕了很多弯,先给我们讲定善,然后讲散善,到最后把本怀表露出来: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凡夫的心就很难接受阿弥陀佛本愿。

   “三福九品”,三福包括世福、戒福、行福,九品就是三福的展开。

   “信机信法”出现在《观经疏》的“三心释”之“深心释”当中。

   信机信法

   “信机”就是相信自己的根机,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呢?不是相信自己是个能修行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有办法解脱的人,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有这样机的深信,跟净土法门就很相应了。“决定深信”是什么意思呢?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不是事实,怎么能决定呢?又怎么能深信呢? “深信”的“深”不是深浅的深,是对事实的认定。我们哪一个自己不是罪恶生死凡夫啊?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事情啊。过去无量生以来,直到今天,没有出离过;向未来看,没有办法解脱。 “信机”是相信自己没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学习净土法门,如果相信自己“哎,我修行得好,一定可以往生!”那你跟善导大师讲得不一样,你没有信机。信自己没有力量,就把自己的心空掉了,彻底把自力观念抛弃掉了。就像杯子一样,里面装满污水,那就不能把甘露装进来了,因为那里还有毒素,只有把杯子里的毒素全部倒掉了,甘露才能倒得进来呀。我们只有把自力、我执的心彻底抛弃掉,阿弥陀佛的他力光明才可以进来呀!所以,信机就是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让自己不起一丝一毫认为自己能修行、很贤善、可以解脱的妄念,知道自己是死定的凡夫;如果认为“我念佛念得好,修行有感应,我会读经,我会拜忏,会这样,会那样,所以我能往生 ”,那就非常危险了,你不是靠佛的愿力,你靠你自己。你没有信机,没有信机,就不可能信法。

   “信法”就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不要怀疑,不要顾虑,怀疑什么呢?“像我这样的众生,念佛果然能往生吗?”顾虑什么呢?“哎呀,我没达到清净心,功德做得也不多,恐怕不能往生吧!”善导大师对你说: “无疑无虑,定得往生!”

   选择一向专念

   好了,《观经》虽然讲得这么多,定善散善、信机信法,讲这么多,太广泛了,我们怎么把握重点呢?到了《观经》的结尾,“最后流通之付嘱”,“付嘱”是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把这部经讲到最后,做一个总结,把他的心要交待给听法的众生。 《观经》前面讲了很多,到最后付嘱给阿难、给我们罪恶众生,讲什么?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善也不付嘱了,散善也不付嘱了,什么意思呢?就像《金刚经 》所讲的,过河的时候乘船,已经过了河,则应舍掉船。如果过了河还舍不得船筏,把它背在肩膀上,那就很愚痴了。《观经》通过定善、散善,让我们进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所以,进入到一向专念之后,观想、观像、三福、九品就舍掉了,不再谈了,专谈 “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遐”是遥远的意思,一直流通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直到未来法灭的时代。

   正因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

   定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为什么付嘱称名、不付嘱定善、散善呢?因为称名是佛的本愿,称名容易,如果最后总结《观经》,要修定观,那我们《观经》不用看了,这也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不一致。

   念佛一法,不光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功德殊胜,可以直达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付嘱。

   修定善有很多功德,修散善也有很多功德。但是,如果我们专念佛的名号,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里边;信机信法,也都在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边,也不要另外去谈了。

   变瓦成金

   慈愍大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八句话是很尊贵的,很能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慈愍大师是弘扬净土的一位大德,他这八句,就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叫做法藏菩萨,他建立了宏伟广大的誓愿; “闻名念我总迎来”,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我会一个不漏地把他们迎接到我的净土来;(这样的“总迎来”是否有所选择?我们凡夫的心就会区别,所以,底下四句来解释 “十方众生”的意思。)“不简贫穷将富贵”,阿弥陀佛的誓愿,并不是扶持富贵的人、舍弃贫穷的人;“不简下智与高才”,也不分别对待智慧下劣的愚人和智慧很高的贤善;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也平等对待广学多闻、清净持戒的人和罪业深厚、破毁戒律的人;“但使回心多念佛”,不管是行善、造罪、多闻、寡闻、持戒、破戒,都要多念佛,要回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宗旨上来;“能令瓦砾变成金”,能使石头瓦块变成金子,“瓦砾”就是我们凡夫,“金子”就是佛,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下智也好,高才也好,都是凡夫,都是瓦砾,都不是金子,虽然是瓦砾,如果念佛,都可以变瓦成金,可以转凡为圣,可以使得凡夫成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令”是“使”的意思,名号使得我们变成佛,不是我们自己有这个力量。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