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正 讲】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我们来学第一章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

   先解释标题。在佛法当中,机和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契理契机”,一切佛法不过是机和法的关系,如果机和法脱离了,就成为戏论,就不能成为真实的佛法。 “机”就是指众生,指我们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佛法是为众生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众生,就有什么样的法来相应于他,解脱他、救度他,所以,这个法呢,一定要应机, “应”就是适应、顺应。法如果不应机,我们就没法修学。比如说,禅宗也很好,密宗也很好,天台、华严都很好,可是这些不应我们的机,这些法只能尘封在图书馆里边,只能存在有学问、有智慧的人那里。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这是就我们这样的根机了。或许有的人读到这里,他有点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修别的法门哪! ”那就和净土法门不相应了,就不是净土法门的根机了。净土宗特别强调从我们机的角度来择法,这一点提供给大家来考虑。

   佛法法门很多,我们能接触到很多书籍、录音带、VCD。凡夫的心理特点往往是这样子的:如果讲“这个法门好,殊胜! ”我就学这个,“那个殊胜!”就学那个,往往不是从众生的机这一边出发的,所以说就不太现实。佛法要有现实性,你要把自己的机做一个了解,看清自己的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法。

   比如说做生意,各行各业都赚钱,但是你呢,要选择一个自己能赚到钱的行业。

   我们学佛,也要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法跟我们适应?不要好高鹜远,讲的话很大,做起来通通做不到,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佛法就失去价值了。

   《序言》开头说: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佛法法门本身并不比较其高下,而是从现实效果和利益出发,能顺应我们的根机,这个就是妙法。一个法门再好,但不能顺应我们的根机,那就不是妙法。我们如果生病了,到药店买药,我们会不会这样, “哇,这药是进口的,四百块钱一粒,很名贵!”结果它是治偏瘫的;你是得了感冒,你把它买回去吃了管用吗?如果你得了感冒,你就买感冒的药,你不是从药品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能够对你的病症,这就是一副好药。

   这是说明我们不要以凡夫的知见判断这个高、那个低,而是从我们众生的根机的角度出发,以我们能不能解脱生死这个角度来判断。底下说了:

   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点在哪里呢?在娑婆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叫做末法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择法修行的人,要慎重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环境、地点对我们有很大的障碍性, “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苦恼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佛在经中讲,是造罪造业深重的众生,是被诸佛所舍弃的众生,《悲华经》里边说“一千四佛所放舍者 ”,过去佛通通放舍了,为什么放舍了呢?我们罪业太深重了。这样的众生,既然是别的佛所放舍的,依别的教法,就不能得救了。

   末法时代的教法

   现在是末法时代,已经不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了,正法时代的行持标准,末法众生不能适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说“夏葛冬裘”,夏天就要穿凉爽的单衣,冬天就要穿暖和的棉皮大衣。你说 “这件T恤衫很好,是名牌的,我很喜欢它!”到冬天你还穿著它,那就不合时宜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同样,你说“这个法很好”,是很好,但是是正法时代所行的法,你到末法时代再来修,你修不来了嘛!比如讲 “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基础,以戒得定,以定发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然后得解脱。但是这个教法到目前就不行了,近代弘扬戒律的弘一大师,他的修持和名望都是很高的,弘一大师讲,我们中国的戒,从宋朝就断掉了,他说自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比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 “受三皈的沙弥”,没得到清净的戒体,为什么?传承断了。

   在我们末法时代,要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呢?《大集月藏经》告诉我们说:“末法时代,亿亿人起行修道,无一得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站在时代的角度来判断,只有念佛这一法;站在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来看 ── 娑婆世界烦恼强盛,罪业深重,没有佛力把我们救拔出去,怎么可能得救?有句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的水是浊浪滔滔,跳进去能洗得干净吗?洗来洗去还是有黄泥,对不对?怎样才能洗干净呢?一定要有一个人把你从黄河里边拽出来,在净水里给你洗才能洗得干净。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光是一条黄河了,是 “五浊恶世”,我们堕落在五浊恶世当中,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无不是染污之法,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洗刷干净,怎么做得到呢?从时间、处所的角度讲,我们必定要仰靠一个外力,能把我们从娑婆世界拯拔出去,转生净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清净。

   心净国土净

   佛法里有两句话,一个叫“心净国土净”,一个叫“国土净心净”。圣道门修行的人以前面那一句为他的宗旨,心清净了,国土就清净了,道理讲起来虽然不错,事实上呢,凡夫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大话好讲,大事难做。佛菩萨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就 “心净国土净”,他的清净愿心庄严,就形成了清净的极乐国土,这话是菩萨的身份才能讲得出来、才能做得到,对凡夫来讲,就不切实际。

   依我们净土宗来讲,“佛土净心净”!极乐净土是很清净的,我们的心虽然染污,但是,到了极乐净土,自然心就清净了,开悟了,证无生法忍了。

   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来到大连的海洋公园,这里环境清净优美,一个星期的工作压力当下就放松了很多,就感到心地清净了很多,对不对呀?凡夫就是这样,内心总是随著环境而改变,我们没有以心转境的力量,只是心被境转。心既然被境转,就要选择好的境,就是要到净土去。你如果能做到境被心转,那就无所谓,你可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了,下地狱也不要紧了,因为你心能转境,地狱之火对你毫无妨碍了。可是,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

   愚痴造恶之辈

   既然心被境转,对境界就要有所选择,那就从娑婆向往极乐,所以“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看清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

   哎,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一点哪?

   “讲我愚痴,讲我造恶,听著太难听了。”有没有人说“我不是愚恶,我是贤善”?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 “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本性上来反思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哪一个断了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断贪嗔痴的烦恼,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恶吗?我们起心动念不是 “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地藏经》明确告诉我们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执、我见,“我”字当头,都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叫做恶。这个 “恶”是本心上的,所谓“恶众生”、“造恶众生”。

   “愚”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我并不愚啊,我读书很聪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佛法的角度,你开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话,就是两眼一片黑,是愚人。

   净土宗对机的认识,和其它法门相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修学圣道门,一定要有那种大丈夫的气概,自己敢于承担,说 “彼亦丈夫我亦然”、“脚踏毗卢佛顶而过”,很有豪情壮志,因为圣道门,要自我修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那圣道门你是修不来的。净土门就不一样了,来到净土门,就很谦卑地把自己放下,认识到自己是个愚恶的众生,而仰靠佛力往生净土。

   所以,印光大师讲:“愚夫愚妇之辈,老实念佛,往生净土。”

   古德还有这样的说法:“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修行圣道的人,他的智慧开发到极点,才能断烦恼、离生死。但是,学净土宗就不是这样子的, “还愚痴”,还愚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跟聪明,来到这个法门,也不是怀著那种谦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种思辩的心,这样就不叫“还愚痴生极乐 ”了,“还愚痴”就是“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这不是口上讲的,而是心中踏踏实实这样认为。

   来到净土门之内,不要把自己的智慧夸得很高,《无量寿经》讲:“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来到念佛门里边,还谈什么智慧呢?老老实实放下来好了!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众生,而老实念佛。

   弥陀本愿

   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处所、这样的根机,是什么法门呢?

   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

   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适应我们娑婆世界、末法、造罪众生的,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我们自己想一想,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什么法门可以得救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把六字名号拿掉,任你怎么修行,能解脱吗?是不可能解脱的。

   “弥陀本愿,称名念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一般来讲,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中,有人认为称名念佛是最低的,观像念佛就比较高极了,观想念佛更高级,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通过持名念佛达…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