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P4

  ..續本文上一頁義是看到,發現新的點子或有所省發;它是提供答案的線索。但這個線索是從清醒的心理世界中靈躍出來的。它不是知識經驗,不是邏輯系統,而是在不受現實法則幹擾之下才出現的。它是在心平氣和、沒有成見和偏見之中才出現的,所以雲門對于“鑒”的解釋是:

  截斷流機。

  情緒的紊亂,得失心和煩惱結,對于所知的執著等,都是“流機”。它會阻礙非理性世界所孕育的智慧靈焰。因此,心靈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開放的心情。當你的心靈開放給各種經驗悠閑無礙地進出時,就容易有悟的點子。

  接著,你會“咦!”地叫了一聲,你看清了它,看清了事相,看清了自己。你豁然開朗起來,這就是開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在知的範疇裏有開悟,在情感的範疇中有開悟,在生命的究竟中同樣有開悟。知的開悟解決了事的問題,情的開悟解決了心理的困擾,生命的開悟使自己見性成佛。這時,自己能夠真正地自由和清醒,所以雲門禅師對“咦!”的解釋是:

  隨波逐浪。

  面對現實,接受它的挑戰,自由自在、遊刃有余地生活,就能開啓清醒主動的心力。

  踏著光明的路

  禅燈指的是精神世界的光明性,透過那光明的本性看自己,體驗到“衆緣性空唯識現”,了知“真我”的純淨無染及其永恒的自性,這就是見性。另一方面透過光明性而使生活落實起來,從而知道老實生活,並依自己的因緣去展現,這也是見性。

  見性是在生命之旅中,一則能看清現象界的無常和系縛,而求出離;二則要把自己現有的生活活出光彩來。總而言之,禅的旨意是要人真實地去生活,然後無牽挂地走開。它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同時圓滿相契的,是透過世間生活的展現而獲得出離,這就是不二法門,是真空妙有的。

  禅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世間法上,以求得出世間的圓滿之果。它不是要追尋和執著世間法,而是要在世間法中實現出世間法,是在有生之年中看出無限的第一義谛。能在這關鍵上努力,就能兼修“有”“空”的圓滿,那是成功的人生。這成功的人生應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踐,要用你自性的明燈實踐以下八個正道:

  清醒的價值觀念。

  正確的思維方式。

  良好的交流藝術。

  圓融的實踐智慧。

  適當的工作態度。

  積極的生活意識。

  活用的知識經驗。

  深厚的禅定修持。

  這八個實踐方法就是佛陀所說的“八正道”。它分別爲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和正定。這八個實踐法門,是健全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我們透過對它的實踐,使自己的禅燈益發明亮。它照亮自己的人生,發現成功生活之路,並譜下對永恒實在界的體認。

  清醒的價值觀念

  倫理與道德是健康人格表現出來的生活規範。因此,人若能實踐倫理規範,精神生活就能健康。我深信現代人對倫理價值的鄙視和疏忽,是精神生活感到痛苦的根源,同時也是社會擾攘不安的主要原因。

  倫理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是分不開的。當人們在年幼不更事的時候,家庭教育及社會生活開始提供他一套生活的規範系統,它一方面保護孩子免于發生錯誤或喪失心智成長的機會,一方面透過倫理規範的引導,實踐並啓發判斷和思考。因此,倫理是精神的養料,是行爲的護欄。

  倫理是一種道德能力,而不是死的教條。它能啓發個人克服種種困境的能力,又能引導一個人開展成功的事業和人生。前已述及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就是從他的倫理生活中發展出卓越的生活信念,而這些信念不斷引導他在事業和生活上成功。他的處世觀是:

  不應只追求一己的快樂與滿足。

  要能獲得第叁者的認同。

  要被社會良知所接受。

  倫理是精神生活的根源,它給你方向、勇氣、信心和力量。長期實踐倫理,回過頭來即能創造倫理,創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第一個階段是“道能弘人”,第二個階段是“人能弘道”。

  現代人普遍不重視倫理的實踐,年輕人享有太多的浪漫,接受倫理的淬砺太少,心智發展上顯得脆弱。相對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越多紛擾和陷阱;這是年輕一代亟待反省檢討的核心問題。

  人越想逃避實踐倫理生活的責任,就越不能發展獨立自由的人格。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套統整性的價值系統,以應付千變萬化的人生;這套價值體系,是要從倫理的實踐中提取,而不是撿個現成。所以禅者要從行動與頓悟中發現智慧的靈焰,它正是照亮人生的禅燈。

  在禅者的眼裏,倫理正是戒律。他們戒律森嚴,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從而發展微妙的處事態度,茲歸納如次: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非占有;實現帶來喜悅和自在,占有的態度必然導致匮乏。

  心智能力源自成長而非積聚;成長是活的,積聚是死的;經驗和知識的累積本身不足以應付新的情境,而智慧的增長才能應付各種無常的挑戰。

  執著是煩惱之網,對于好壞、貴賤、高下執著越深,煩惱也越重。

  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無限的存在;生命有時而終,慧命是無窮的存續;但若不從有限的生命中修行,就不能證悟無限存續之永恒。

  生活是在實現中才顯得有意義。實現純真的情感,實現助人的悅樂,實現家庭生活的情趣,實現工作上的能力。這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豐足感。比如說,利用茶余飯後時間與家人閑聊談趣,交換彼此的感受和心得,就能實現親情和天倫之樂;懂得運動的重要,而堅持去做,就有運動後的滿足感;知道知識是生活與工作所必需,規定自己要充實進修,那種成就感也是悅樂的。禅者常說:

  道在何處?

  只在目前。

  要把握時機,好好實現寶貴的一點一滴,那就是生命的清泉;反之,如果所想的都是占有,無論想要的是地位、權勢、金錢等,都會覺得壓力很大。事實上,實現所帶來的地位、權力和金錢才可長久;借投機占有勉強獲取的,雖一時得之,但卻易于失去。

  心智要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成長。成長不只是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而是觀察、判斷、審思和響應能力的提升。我們隨時都要接受新的挑戰,解決新的問題,不成長無異于頑愚不靈。成長是一個曆程。學習或處理任何事務,都能親自去做,從觀察、假設、實踐到完成,都能清楚地思考和執行,自然能訓練出一種行動的智慧。在經一事長一智中,思想從原有的結構和形態,蛻變爲更豐富和更具回應能力。因此,人注定不能用人雲亦雲的方式生活,必須學習反省思考;不可以一套到底,僵化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出寬廣的視野,那才是真解脫。

  成長不是接收一個新的觀念,而是改變認知結構。更具體地說,如果想學習耐心,並不是去知悉耐心的重要,而是要從許多生活體驗、工作經驗和磨煉中成長,才形成耐心這種特質。

  執著可能是導致心智閉鎖、失去創意甚至鑽牛角尖的主要原因。人如果認爲自己的意見是唯一正確的,就不可能把思考的空間騰出來,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這是心智僵化,容易跟別人摩擦對立的原因。

  執著很少給自己帶來創意,卻會帶來諸多煩惱。

  禅重視自由的心靈。它揭示一項真理:如果不放棄自己的成見、褊狹、害怕和自我中心,就不可能打開自由思考的空間。禅者強調:

  應無所住。

  當一個人的心智沒有執著、沒有障礙,能從許多心理情結中解脫出來時,智能之門開了,他才有創意,能看清事相的原貌。

  最後,要看清一個事實:人生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無限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自在。因爲那能發現自己的歸宿,一種永恒的遠景,而臻于滿足和喜悅。也許你會問道,這個生命的究竟趣向是什麼?禅者會告訴你:

  皈依無量壽佛。

  因爲你已從有限的生命看到無限的永恒,那不是無量壽佛又是什麼呢?也正因爲如此,一個肯念佛,而深信念佛可以往生的人,他已接觸到那永恒光明的信息。這個行動本身就是禅的旨趣。

  正確的思維方式

  思想決定人的一生,思想的內涵不斷在意識世界裏反複暗示自己。比如說,有人一直不能信任別人。這個消極的思想,會一股腦兒強迫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懷疑別人,甚至連對值得信賴的人也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樣的人自然缺乏親密感,人際關系孤立,心理不安和防衛性越來越強。許多煩惱和焦慮就這樣發生了;在生活與事業上,也因爲疑心病重而處處有障礙。佛經上說:

  心如工畫師。

  思想影響你的際遇和成敗,左右你的健康和幸福。許多人終日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導致生活適應和人際關系上的困擾。

  錯誤的思想引領人走向錯誤的人生,狹隘的觀念引人步入死胡同,雜亂無章的思想,正是不能有效工作和學習的原因。

  人必須避免上述消極性的思想,才能走向人生的光明面。在日常生活中,要盡力避免以下錯誤的思想:

  以抽不出時間當借口,搪塞學習和成長的責任。

  一股腦兒想著“不可能”“辦不到”“可惜我能力差”“運氣不好,沒辦法”!

  凡事不肯深思或動腦筋解決。

  過慮和疑心病的消極性思想。

  心懷嫉妒,經常憤憤不平。

  不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錯誤的思想,帶來消極的態度。許多年輕人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而陷于彷徨。從心理咨詢中,屢見許多人被一種幾近灰暗的意識所構陷。最普遍的情況是:

  “我覺得沒有前途。”頭低低的,兩眼瞪著用力扭在一起的十個手指。他的心思好像也打了結一樣。

  “一株草,一滴露,每個人都會有前途。”我說。

  “不,老師,你不清楚。我什麼都不會,我沒有前途。”

  這是咨詢的開始。咨詢的旨趣就是要引導他檢視自己的障礙,發現錯誤的思想和盲點。一直到他真的認清錯誤,願意改進時才有轉機。

  人不但要懂得避免錯誤,而且要肯作改正。改正就是吸收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勇于認錯,並在失敗中記取寶貴的經驗。

  深信只要肯花心思,問題總能解決。

  不能意氣用事,而要冷靜思考。

  要以積極的…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