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月初二如瑞法師爲居士們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吸引人。有一次榆次晉中的領導來,我也是這樣與他們說話,其中一位說“我們感到如師父你跟我們說話時,在全心投入地給我們說,能感受到你的心恨不得給了我們一樣。”實際確實是這樣,其實我過年也是很忙,但還是把大家集在一起,覺得大家能來也很不容易,真是想把真心,慈心、解脫心全部送給大家。故要用一種心去對大家,慢慢就改變了。在普壽寺有這麼多的學生,靠什麼去攝受,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但是我覺得我有種力量,希望傳遞給學生。要真正地有慈悲心,真正地將全部的心血用上去,一定有改變的。教書就是修行,首先要有責任心,再把慈悲心用足,然後再有一些善巧的方法。善巧的前提要智慧,智慧的前提要慈悲,慈悲的前提要責任。如果沒有責任的人就談不到慈悲,你有慈悲就能爆發智慧,智慧要從愛心中爆發,有了智慧以後就有了方便。

  4、 問:既然佛菩薩都是慈悲渡人的,爲什麼不讓世人都看到因果?我們是否通過修行,將來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因果?爲寺院作事和爲世俗作事(指不計報酬),其福德和功德是一樣的嗎?

  答:我們倒著說,爲寺院做事和爲世俗人做慈善的事是不一樣的,你與這個人結緣和與那個人結緣是不同的。如供養叁寶,供香、供衣服、供房子得到的果報都不同,供衣服將有穿的,供吃的則將來有吃的,供燈有智慧,供花則人莊嚴,各有其因,相應的有其果。就象供省長與供縣長不一樣,各自力量的不同,所以供養的結果不同。就是受戒和不受戒去布施都不一樣,受五戒發願盡形壽不殺生等,這是緣一切衆生身上發的願,你這兒發願不殺生,你就給了所有的衆生無畏的布施。發願不偷盜,就等於對所有的人都布施了。如果去濟貧,拿錢布施十個人,也只是十個人得到了你的布施。而持戒的功德是一切的衆生都得到了你持戒的利益。布施一百塊錢,如果你受了五戒,則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你這一百塊錢的布施,如果沒受戒,布施一個人,則只有這一個人得到這一百塊錢,就象太陽與蠟燭的光是不同。在世界上,佛是我們的大醫王,法讓我們解脫,衆僧是我們的福田,“禮僧一拜,福增無量”。所以供叁寶和供一般的人是不一們的。但是佛也說,如果你要供養我,那你要對一切的衆生要起憐憫心和慈悲心,佛告訴我們有八種福田:佛、法、僧、父、母、生病的人,貧窮的人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去幫助。

  另一問題,佛爲什麼不顯神力?神力抵不過業力的,個人所造業的力量是誰也抵擋不過的,故佛雖然力量大,也無法給你顯示,因爲我們的業障太重。在我們每個人都有和佛相應的清淨的體性,我們在我們清淨的生命體上造作了張叁、李四的因,相應的在生命的體上産生了生命的現象,這個現象都是自己造作的,一動心念就是一個種子,善的種子遇到善緣,就變成善果,惡的種子遇到惡緣就變成了惡果。越明理性的人越怕因果,越要好好地去做,越好好去做的人慢慢就越能明白佛法的真理,當你回歸清淨本性時,什麼也沒有了,但是要靠甚深的禅定才能回歸自性。如果回歸不了時,就用事相上的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每天勤轉念,不要給它緣。以前的惡種子,不給它惡的緣。所以不是佛菩薩不給我們示現,而是我們所造的業必須要受,證得清淨的本性以後,也要受果報,但就是沒有了痛苦。佛爲什麼要頭痛,就是要告訴衆生因果不虛,但是就沒有痛苦。一切現象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的,我們現在就真有個我,有我就有苦。

  5、 問:以前因爲一件不公平的待遇産生怨恨持續了二十年至今內心仍不能平靜,該怎麼辦?

  答:心安一切安,因爲現在心不平,故不能安,就不能坦然自在。想想人家已經回饋給我們的很多了,你已經造成了別人對你的愧疚了,就應該生感恩的心,應該體量當時別人的難處。我也被人騙過,當她騙我時,我很憐憫她,就想她當時告訴你真相,怕你不接受,所以也是爲了不傷害而編造謊言。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什麼人都應該感恩,乃至於傷害我們的人都應該感恩他。有了感恩心就要把怨恨化解。我們念佛爲什麼要發大心,發大心是讓我們包容,然後再化解,化解了就沒有了痛苦。修行就是轉心念,懂得道理了,就在事情上轉心念。比如他欠我一百塊錢,那我每個月都布施他一百塊錢,以我布施的緣故,我就和他結了成佛的緣。

  6、 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無生是什麼意思?

  答:有生就有滅,無生就無滅,當你覺悟了無生的道理就會知道這現象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真正佛的清淨性體上是無生的。悟到無生就不會造生滅的因,自然就不會受生滅的報。要懂得凡是有相的都是有生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有變化的是生滅法。不生滅的就是佛的境界。

  最後師父即興開示:

  1、破我執很難,但先可學會忘我,要開拓我們慈悲的胸懷,爲衆生忘我的付出,當你真正忘我的付出時,最後得到的都是自己的。

  2、做回人要認認真真地做,每天要努力地來改變自己。

  3、要慈悲地對人,想著不要傷害她,不要有得失的心。

  4、剛來普壽寺,想到老法師委以建立十方尼衆道場的重任。就以“慚愧、忏悔、敢當、敢爲”八個字來鼓勵自己。慚愧:自己無德無能,如何堪能此重任,但是老法師交給了此重擔,我也不得不擔起。忏悔:自己智慧力量不夠,怕人事上處理得不對,從沒想過別人對不起我,而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不管別人怎樣對我,都不計較。只要有衆生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都要代衆生忏悔。敢當敢爲:凡是爲法的、爲衆生的事就義不容辭地去做。所以“畏難二字佛經無”翻開經典,哪個教我們畏難了?“無畏方爲佛教徒”,想成就佛教的事業,一定要有無畏的精神,但是無畏前面一定是無私;“無盡衆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只要衆生沒有度盡,那我們一定要承擔這個擔子。

  對人就是“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是那麼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沒有得就沒有失去的痛苦,要求自己的只是奉獻”爲什麼有痛苦,因爲有得失的心,常常我們做事情要求有一種回報,當你沒想得到什麼的時候,你還會失去什麼呢?

  5、有形的是有限的,無形的才是無限的。有形的就會用完。

  6、有時候挫折也是我們的老師,多點苦難,才多點反省,才多點慚愧。才能更好地讓我們開發進步。

  7、佛法回歸來是很實實在在的,因爲你的恭敬心和信心而感得的加持,對善知識,你對她越恭敬是你自己得福。一分恭敬一分福,修行就從恭敬心中求,恭敬心中得福報,恭敬心中得智慧。印光大師說的“一切從恭敬中求”。

  8、佛可以引導你成佛,但一定要你自己努力才行。因爲你的發心,所以叁寶自然給你這種的加持。

  9、常常我們的冷哪、熱啊、饑啊、飽啊都是我們的分別心。

  10、當你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忘記其它的。

  11、當你打破你的執著的時候,就又是另一番境界。

  

  

《正月初二如瑞法師爲居士們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