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 12

  占察善惡業報經18-12

  夢參老和尚

  現在我們講這個心,講唯心。唯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明白這個唯心很不容易,不明白到什麼程度呢?你要明白了就開了悟了。人說明心見性,明了你就了了生死了。在這地藏王菩薩講心分有心內相,還有心外相,真心、妄心,心內相又分兩種,一個真,一個妄。所言真者,就是心體的本相,諸佛證得了,一切衆生迷了。這個心體的本相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如如不異的,心體的本相沒障礙,但是不容易見到,就是不容易明白的意思,不能見性。這個心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本來是沒有染垢清淨圓滿的,就是我們見不到,微密難見。又因爲它常時如是,不變不異不壞,一切法都由心生,心生故法生,心滅法也就滅了,這是講這個心體。這個心體的本相有沒有?有。是什麼相?是如如的,沒有一點垢染的,是離念的,這叫離念真如。這是說心本來沒有清淨與虛妄,由你一動念,起心動念,一提念頭不清淨了,起念就有分別,這就叫本覺的原來的相,一起心動念失掉原來的相了,從本覺産生不覺。本來是清淨圓滿的本相,就是《心經》上說心的本相是無挂無礙、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妄念。

  假使一起念頭,起念頭就是妄了。所言妄者,起念分別,緣慮見聞覺知,這個念頭是念念相續永遠不斷的,它會生出一切境界相。一般在我們大乘教義裏頭講,原來這一心是如如的不動的,一起念一動就生出來叁種細相,再假外邊的緣,境界爲緣,那愈長愈粗了,就生六種的粗相。才剛一起念的時候,心所緣的相沒離開心,還是真心,但是這個的真如叫離念真如。在你心一動念的時候,微細的分別成了業相、轉相、現相,一念不覺生叁細,一起心動念的時候,裏頭就含著叁種相。業,就是我們說的八識,八識裏頭初相的時候就轉,轉了就現,現就是表現,要現境界相,這個是很微細的了。起念分別有憶想這些個事情,就漸漸産生境界相了。在這個心裏頭叁細相之中,沒有境界相。那斷的時候可就難了,起如是境,業相生起轉相,轉相生起現相,八地菩薩斷現,九地菩薩斷轉,十地菩薩斷業相。我們要修到八地的功夫,那就很難了,不知經過多少億劫了。所以這個時候由愈轉愈粗,就起念了、分別了、緣憶了,它就相續不斷的念。這個境界咱們還沒達到。

  依著這個原來本覺的心,生起一切相,有細有粗。初生的叫細,由細而轉粗,愈轉愈粗。因爲它相續不斷的緣慮憶念分別,這個時候要想去分別這個相,叫智相,智慧的智,智相得七地菩薩才能達到,一起一有智相分別了,愈分別愈粗。而且這個分別不停止,相續不斷,它叫相續相,相續就起執著了,執著好的要取,執著心起壞的就要舍。相續心起智相、相續相,這一取舍就起業了,就是好的取、壞的舍,舍舍不掉,好的取取不到,這個都屬于我們見聞覺知分別。咱們的憶念,咱們的覺悟明白,或想求知,這求知的心但是有分別,這就取舍好壞。這心愈生愈是虛妄了,離這真實就遠了,見也見不到,摸也摸不著。這個情況咱們現在還達不到,但是從經上佛菩薩教導,我們知道我們起念的是分別、是妄心。因爲你起妄起念,念又著境界相,念頭一生就出來現前境界相,這個境界相也是依著本覺而有的。依著本覺而有的是虛妄的,沒有它虛妄的自體,見也見不到,摸也摸不著,所以就叫妄。在這個時期內,還是在心內,沒到心外。這是心裏自己生的相,自己分別,自己緣慮。地藏菩薩講我們這個心相是分內分外,這個是內心相。那心外相是什麼樣呢?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

  所言心外相者,就是一切諸法現的所有形相。外邊的境界相,你一念,念就是思惟,一思惟就有外邊境界相。前頭那個心是能緣的,能緣的心它緣于所緣,能緣心就緣心外的相。外相就是境界,在境界相上頭起執著,這就叫心外相。知道了內心的差別,才由內心起出外相的。外相就是緣分,緣相的心,前面是能緣的,這個是很細致的,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代表意思,一切法就一切境界相了。因爲你執著現前境界相,內心就起差別了,以前業、轉、相還沒有起差別,從智相、相續相一下就起差別相了。

  【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爲因爲體。外妄相者爲果爲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爲心。】

  地藏王菩薩教授我們,你要知道你內心的妄相,內心的虛妄相是內心的妄想,咱們經常說妄想妄想,這個是因是體。所有我們妄想,由妄想而生出來很多事物,所以說這個妄想是心是體,也給一切法作因。因一定感果,感的苦報、樂報、受報,這就感到種種差緣了,由內心的妄相感觸外頭境界相,這就妄想紛飛了,那就起了種種作用。但是從種種作用不離開于心,這就是經常我們所說的萬法唯心。但是翻過來說心生萬法,萬法由心生,萬法還歸于心,心生萬法,唯萬法爲體,給萬法作體,而在體所生的相和用還歸于一心。在生起的時候叫因,因一定感果,因必感果,果是體,體一定因心而起作用。因果也好,體用也好,唯此一心。心外無法,一切法都是心生的,還歸于心,心外什麼相都沒有。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爲種種法滅。

  因此我們知道,內的虛妄相是一切法生起之因,是一切諸法之體,而産生的外頭的妄相。內心的妄相産生外頭的妄相,外頭的妄相就是用、就是果,因必感果,體必有用。咱們講的因果體用,在這個裏頭包含著起惑造業。從相反的說,我們要是修道,消滅惑,不讓它造業,把所造的業還歸于心。因爲我們對外相不能理解,這是迷的作用,對外相你不能理解,你不知道外相就是唯心。萬法唯心所起,但是我們不知道,不能理解,所以在心內相而産生心外相,內外全是一心。所以佛教經常講萬法唯心,它就從這生起的。

  【又複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複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來至于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地藏菩薩又打個比喻給我們講,什麼叫心外相?如你作夢所見種種境界,那是你想成的,內心的思惟所想成的,或者外頭的所有事物又落歸于心的影子,都是心起的。所以心外無法,一切唯心,佛教講一切唯心是這樣講的。因爲一切衆生對于外相他迷了,不理解,不曉得外相就是心所所生的。因此地藏菩薩跟我們說,一切境界相都是這樣子,都是唯心想所作的,沒有一切是外頭的,都是內心所起的。從我們上來所講的這一系列,一切境界相都從無明而起的。如果我們不理解無明,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業、轉、現這叁相就細的,智相、相續相就叫識了,就像咱們說知識知識,知是本體,識是作用,這時候取很多分別。因此這是心法的緣起,心緣起法,就是咱們的心所緣念而起的一切相。所有緣起一切境界相,咱們知道了不是真實的,是心生的。生由心生,滅也得由心滅,心生種種法,心滅種種法,心滅故種種法滅。

  這個問題只是前頭大致這麼一說,地藏王菩薩又給解釋這個問題。因此應知道我們的心,它是念念不住的,沒有停歇的時候。念念不住,換句話說,念念不停。例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沒有用心的時候,你心照樣的活動,並沒有停下來。這演變的,就是你所有作的、作夢心沒停,妄心緣妄境。你內心念念不住,你所見的、所緣想的、所修的一切的心境,它念念不住的。因此在我們佛教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是這樣講萬法唯心的。但是這個道理都叫心生滅門。在《大乘起信論》講一心叁大二門,哪二門呢?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因爲要講生滅相,生滅相沒有實體,但有個名字,只是名言而已,你要找實體,沒有,實不可得。

  地藏菩薩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應當知道你的內心念念不住的,你所見是內心所見,所緣的外邊一切境界相,那個境界相也是你心起的,內心起境界相,內心緣自己境界相,念念不住。在這個義理上,所以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一生心,種種法就生了;你不生心,種種法就滅了。但是這個種種法、這個生滅,但有個假名,你找實在的東西得不到,沒有實在東西,它是假名而已。所以讓你的心不要住在境界相上,心不住境界相,一切外邊境界相也不來你的心。這個道理很難懂,所以地藏菩薩舉個例子,像你照鏡子,那鏡子相是真的、是假的?鏡裏頭有相嗎?沒有。你不照的時候,鏡子裏沒相。無來無去,在一切法求個生滅的定相,我們找一個定相,什麼是生滅的定相?既屬于生滅,就沒有定相可言。但有個名字,實在不可得,得不到個真實的。咱們的心沒有住在境界相,境界相也沒來到心。所以鏡中相就這樣形容著,相也沒到鏡中去,鏡中本來也不能生相。你照鏡子,還有什麼來去嗎?沒有。因此一切法要實在求個生滅相,找個生滅的定相,怎麼樣生起的、怎麼樣滅的,不可得。爲什麼不可得呢?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是空的,常空,空的還有生滅嗎?空中也沒有生滅。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爲真如第一義谛。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

  這段就是講的不生滅。生滅是心,不是法,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在我們講《占察善惡業報經》,講這個就很短,略略這麼一說。因爲這個時候當機衆是堅淨信菩薩,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的,他這麼樣說,當然知道堅淨信菩薩一定能理解;但是我們衆生要來學得深入,不是我們短暫就能進入的。從語言到你內心的思惟,你假修證就證實,你觀察你這個心所有的生滅…

《占察善惡業報經 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