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18-13
夢參老和尚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在我們修習當中,應當知道我們心,先要知心相,心在思惟什麼,心在想記什麼,在我們心裏頭的貪瞋癡,這個心裏頭怎麼樣去掉它,怎麼樣轉變它,這個就要修唯心識觀。地藏菩薩教我們,你要知道你這個心、認識這個心,所有外邊一切境界相,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境界相,而這些境界相離心無相,離開你的心沒有境界相,你認知它,所有境界相都是你的心,離開心外境界相也沒有了。因爲我們隨境界相而轉,心向外馳攀緣,隨念而感覺著起的覺知,但我們都要止心不起,不可能。我們能做得到的,當你心一感覺所想的不對,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不讓它相續。剛你一發覺起的念頭不對,當下就製止它不再繼續想下去了。因爲我們這個想心,就我們心的思惟一天想,跟善法相應的少,跟六塵境界跟惡法相應的多。所以你覺到了貪瞋癡這個念頭一起了,能夠馬上截止。
這段經文就告訴我們,能夠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這個功力已經很強了,使它不相續。我們現在沒有修到起心動念都是善念,這個還做不到。但是你能夠做到的,你發覺我這念頭不對,不再想了,馬上能製止它。因爲我們這個心所想的都是不善業,以我們衆生心現在沒有修,修的功夫不到家的時候,知道你一心起心動念不對,離開叁寶,離開法了,那你能夠把它止住,這個力量就是你聞到佛法之後的功力産生力度。一般我們說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其後念不起者,則爲發心的菩薩。我們自己感覺我們平常的修行是不是這樣子呢?能不能夠止心不起呢?不可能。惡業感果的時候得有事實,沒有造成惡業的事實不會感果的。你剛一起念,你就把它止住了,那不會感果的。
【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叁昧。】
我們打坐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你那個心想修定,想坐下來,定下來,但是你觀照你的心定不下來,隨你心所緣念的境界相,不論什麼境界相,乃至緣念善的也好,惡念也好,都是由心裏所起的,屬于生滅法。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你不坐下來妄念紛飛,你不知道。等你靜下來想要用功夫了,這個時候你一起觀照,觀照你的心念頭全是生滅法,像水流燈焰一樣。能不能住下來無念呢?要能夠暫住使心靜定,心靜靜的不生念頭,如能夠做到這樣的功夫,你就得到一種色寂叁昧。
地藏菩薩所教授我們的色寂叁昧,就是你在一切處一切時,當你修行的時候,修觀力的時候,一般說修入定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你行住坐臥,行動的、臥的沒有,只是坐的時候,行住坐臥四種行動你都可以修觀,都可以入寂定。但是坐著時候最好,觀照力強。臥的時候,漸漸就入睡眠狀態了。行動的時候,心裏容易散漫。坐下來,自己觀照它,觀照你這個心怎麼樣生起的?緣念境界。心本無生因境有,你這心念本來是無生的,因爲境界。內心境界,或緣念過去、緣念未來的境界,心裏想的,心本無生因境有,心裏本來沒生,你緣念境界就有了。你能夠這個時候使你心靜下來,什麼念頭都沒有,既不緣念過去,也不緣念現在,更不緣念未來了,一念不覺,一個念頭念念的都感覺著定下來,就沒有一念不覺的心了,就不起那個不覺的心了。
同時這時就思惟了,靜坐時候就觀想了,觀什麼呢?觀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心識所變的。這個時候是觀一切色唯是心,只有心的生滅。在其他的大乘教義裏頭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切種種法生起也好、滅的時候也好,全是你的心念。觀就是照的意思,你坐下來就要修行,修行用你的智慧,就是心念觀照,觀照使這一切動作的全停下來,不想了。觀照讓心不起念,這就寂靜下來了。念念觀照這個心,它盡是一念起一念滅、一念起一念滅,觀你這個心的生滅,你把它截止了,這個觀念截止下來了,不念了。這就是禅宗經常講那句話,“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念靜,念的寂靜下來,你就悟得念本來是寂靜的。能夠這樣定下來時候,定的時間愈長愈好,不起心動念了,地藏菩薩教授我們,你就得到色寂叁昧。初步的得,你能靜下來了,你漸漸的就能修了。
【得此叁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得著這個叁昧之後,就該學信奢摩他觀心。我們經常問有信心沒有?信心是沒有的,這都是教我們修習信心。當你能定下來之後,你才觀,這個觀心漸漸就能靜止下來。這是觀的時候有止,止的時候有觀,就叫止觀雙運,咱們說定慧雙修就這個含義。習信奢摩他的觀心,同時也信毗婆舍那的觀心,這就含著慧跟定雙運。地藏王菩薩教授我們修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的時候,就是修止觀的時候,在這個時間我們修習的是什麼呢?信心。我們經常認爲我們對叁寶産生信力了,有力量了,生信心了。其實我們的信力還沒有,信還沒入位。信還沒入位,力量又怎麼能産生呢?所以要修習。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習信奢摩他的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來的性、本來的體是不生不滅的,離分別故。這個就是我們修初步修的唯心識觀,了達了一切外境沒有,唯心識所現,只有內心,沒有外境。我們觀察內心的相是什麼樣子?大家觀一觀內心相是什麼樣子?了不可得,不可見相的,內心相是見不到的。在你修行時候,你才感覺到這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咱們經常說修空觀,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有很長的經文,地藏菩薩教授我們就是修空觀。修空觀,這僅僅是開始,應該要有這樣的信力,信心産生力量。有信力了,你想你的自心見不到,它是不可見相的,但是它是圓滿的,沒有欠缺的,這是本心。原來我們那真心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圓滿不動的,也沒有來去相,也沒有生滅相,也沒有分別相。我們信嗎?地藏王菩薩教我們修行信,信這個心。經常說有信心沒有?沒有一位道友答覆說我沒信心的,沒有。沒信心怎麼會入叁寶呢?有信心。實際上沒入位,我們那個信是毛道,風一吹就跑了。信不定,像個毛一樣的,禁不起風吹,一吹就跑了。要先修習信定信慧,觀你這個心。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複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見內外色,內的色相是什麼?外的色相是什麼?隨心生,隨心滅,這個相不可得,心起了就生起,心滅了也就沒有了。還要修習想見佛的色身,佛的色身跟衆生的色身是一樣的,也是隨你心的生起,隨你心的消失,隨心而起,隨心而滅。我們如果觀佛的色相,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這樣子隨生隨滅,心生相生,心滅相滅,都是幻化的。水中的月亮看似有,撈不著,實際上是沒有。鏡中的相有嗎?鏡裏的相是真的嗎?這個誰都知道不是真的。一切法都如是,隨你心生法生,隨你心滅法滅,都是幻化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像鏡中的相一樣,照鏡子裏頭現的相,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一切法皆如是。有嗎?非有。無嗎?又非無。所以舉這麼多例子,說這一切法唯是心的境界相,心裏所緣的境界,唯心的,心外無法。地藏菩薩教我們,當你修一切法,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假。空是修空觀,假是修假觀,這個空假當中有個不空不假,那叫中觀。這個說的空假是事,事皆因理上而起的,沒有空,沒有假,顯不出中,中觀是理。因爲中觀能成假觀、能成空觀,沒有中觀,成不了假,也成不了空,理能成一切事,事能顯理。
我們所執著的內裏頭的色相,這都叫內色。這一段講的是境界唯心,內色沒有,就是心現的。色法是事,但是它能顯理,沒有事不能顯理。你所執著的受想識,這即是事也是理,又能成事,事能顯理,這只是在內色,這叫內色。那什麼是外色呢?外色就是見內色所生起的。內色是隨心生的,內的色相是心生則法生,心滅這個色也就滅了,內色隨著心滅也就滅了。外色不是這樣子,外色你不想那色還在。這是因爲執著,它不管你執著與不執著,你執著的受和色,或你不執著的受和色,色受想行識這個受是領納的意思,不管你執著、不執著,它依然存在,這叫外色。內色,隨心生滅。外色,你的心生它也在,心滅它也在。
我們要想見這個外色的生滅相,舉個例子吧!佛的色身,我們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說我心滅了,沒有佛相。佛相的相仍然在,你想不想相仍然在,他不隨你心的生滅。乃至于佛、菩薩、羅漢、聲聞,乃至于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這十法界所有一切的色相,十界所有一切相樣,誰造作的?是造作而有的、是不假造作的也有的?那麼十法界的色相是有、是沒有?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都不對。怎麼樣才是對的呢?因爲一切諸法無性,沒有體性的,緣起,因因緣而生起。那因緣消失了呢?法也不存在了。它不是造作義,沒有體性,是緣起諸法。
心這樣的生觀想來觀這一切法,這個叫一心叁觀。心內法,心外法,乃至于所有生起的法,空觀、假觀、中觀,空觀也是心,假觀也是心,中觀還是心,心生種種法生,心要滅種種法滅,所以叫一心叁觀,止不離于心,觀不離于心,唯心而已。這一段毗婆舍那也好,乃至于修止修觀的時候,盧舍那性,毗婆舍那、奢摩他兩個都是的,止和觀平等平等。又者說觀即是止,就是我們動中即是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止時有觀,觀時有止,止觀雙運…
《占察善惡業報經 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