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觀空,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是假的,但是不離開于中道義,因中而顯現,這樣來理解。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
同時地藏菩薩還再作解釋,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現在我們講的經文全是信,地藏菩薩只是讓我們信大乘法義,並沒說證入,距離很遠。我們平常都認爲我們有信心,地藏王菩薩說我們沒信心,給我們講怎麼樣算有信心。你得修行,要修行好長時間?講教義的人知道要一萬劫。一般說我們皈依叁寶了,信仰佛法了,我們有了信心了。這個信心沒得根,沒入位。信進念定慧,有了信心就精進不懈的修行,時時念叁寶,不失念,慧心常照了,不讓念頭錯,剛一覺得念起就把它糾正過來了,念念的住在叁寶上。所以地藏菩薩在這個問題上翻來覆去跟我們講,讓我們進入。進入什麼呢?信心。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要相信,相信二種觀道一實境界。只是讓我們信,信完了才跟我們講怎麼樣進入、怎麼樣修。要進入二種觀道,才能趣會一乘之道,才能進入一乘之法。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爲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這個叫什麼觀呢?唯心識觀。當知如是唯心識觀,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你要用你觀照力量認識什麼叫萬法唯識,什麼叫萬法唯心,這是最上的智慧法門。因爲學習此智慧法門,能夠令我們的心猛利。猛利的意思,就像我們做什麼事情很猛利,不怕危難。有這個信心了,你在佛法修行上才能猛利,才能夠增長你信解力。爲什麼我們信得不深?你不理解,你不理解信的就不深;等你明白了、理解了,信力增長。達到什麼呢?疾入空義。這僅僅是空觀的前奏,修空觀的前方便,沒有這個前方便,你修空觀修不成的。地藏菩薩又告訴我們這是智慧之門,最上的智慧之門。人人想得智慧,沒有,門還沒有。你還沒門可入,你怎麼進入智慧?我們所學的叫世智辯聰,不是智慧。智慧是了生死的、證涅槃的,我們都是世間的世智辯聰。因爲有了信心了,智慧增長了,你有力量了,你對佛所說的法,你能理解,叫信解力。不信,怎麼能理解?你得先有信力才能理解。
我們所這個理解的叫相似。有了理解力了,以這個信解力量理解夠了,才能進入空進;入空義,才能發起無上大菩提心。咱們每位道友都知道發菩提心是根本,你要批評哪位說他沒發菩提心,他絕對不接受。但是你要深入研究一下,什麼樣才算發菩提心?得十信位,有了信解力量證得空義了。發菩提心,菩提心不是有,是空,空裏頭産生的有。真正的發了大菩提心,經過分析我們理解到,這才叫發了大菩提心,知道心外無法,這樣來修定修慧叫圓頓止觀,這才圓教頓教。我們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師,創立天臺宗的四教智者大師,他的智慧是我們所有的僧人都承認的,在家弟子、出家弟子都承認的智者大師的智慧。在他圓寂時候,他弟子問他說:師父,你現在證到什麼位子?他說:我不爲修廟,弘法利益衆生,我可以登到初住。因爲弘法利生,我僅能達到五品位。就是圓教的信圓教五品位。大家知道,以智者大師的功力修圓頓止觀,達到圓頓止觀的五品位,還沒到六根清淨,到六根清淨位才入圓初住位;換句話說,還沒入初住位。入了初住位的菩薩能夠示現佛身,十方法界去供養一切諸佛。十信圓滿,登了圓初住位,他入得第一義空。空者就無障礙,十方法界無障礙。他永遠不會墮到凡夫,也不會墮到二乘。這個義跟《華嚴經》上的意義完全相符的,華嚴就是如此講,六根清淨第一義空,空才清淨。咱們所說清淨要證入空義,證入空義那就究竟清淨了。咱們一聽說信位,感覺信位很低。信位也很高,圓信不容易!圓信,你要信滿了時候,永遠不墮到凡夫,也不墮到二乘。這個時候進入圓初住位了,這才是發大菩提心。圓的初住位就是發心住,所以叫發菩提心。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學習真如實觀,觀一切法皆是真如、皆是實相,這叫真如實觀。思惟的一切法性,就是心性無生無滅,一切法皆無生無滅,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遠沒有分別的念頭。分別想都沒有,當然沒有分別事實了,這是真實性門。怎麼樣觀呢?就觀真實性,思惟想心性無生無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我們讀《心經》的時候,觀自在菩薩就修這個觀,他照見五蘊皆空,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現在這種境界相,沒有一切分別想。就是你觀想真如實性當中,不住見聞覺知。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叁昧。】
這個時候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這個定就高了。得相似空叁昧,不是真空相似叁昧,還是相似空叁昧。
【得相似空叁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叁昧。】
得相似空叁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了,對一切法不起分別相了。但是這個粗分別,從此開始修學。在這個時候你修習時間,能夠得到善知識的大慈悲守護長養。這個大善知識指著大菩薩,一切大菩薩能夠守護你,使你善根能夠長養,不再退墮。這個時候你修行障礙就少了,能夠不間斷的勇猛精勤修習。這個時候能入定,什麼定呢?這個定的名字叫心寂叁昧。前頭是色寂叁昧,這個是心寂叁昧。怎麼得到的呢?因爲你觀心性,心性不生不滅,入了叁昧了,所以叫心寂叁昧。
【得是叁昧已。即複能入一行叁昧。入是一行叁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得此叁昧已,複能入一行叁昧。由于得了心寂叁昧了,就能入到一行叁昧。入了一行叁昧,能夠見無數佛,十方諸佛都能見,發深廣心,住堅信位。堅信什麼呢?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不但信而後能解,這時候就決定向佛,決定向就是決定向佛道。什麼位子?十信滿了,這才叫有信心。這是信心滿的人,有信心人所證得的。信什麼?信這一行叁昧。這一行叁昧是由奢摩他的觀心、毗婆舍那的止,這個時候能夠見無數佛,發了廣大的行心,這時候開始起修。信毗婆舍那的觀,信奢摩他的止,叫止觀雙運,這叫圓頓止觀。六根清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的堅信位,這時候你的信仰不退了,解力也不退了,成爲堅定的堅位。什麼位子?圓初住位。這時候再住定菩提心上,行菩薩道。發的一乘大菩提心等圓住位,信解力滿足了。
【隨所修學世間諸禅叁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
這個時候他信得進入的真如實見,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十個位子。雖然有叁十個位子,進入初住跟最後的十回向,雖然位子有叁十,其實都進入了,六根清淨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淨了。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衆智所依行根本故。】
修二種觀道的時候,他的善巧方便智慧增長,所行的這會是依著相似菩提心,相似的真心,這叁十位都叫相似菩提心。什麼才真實的?登了初地,菩薩真正證得了菩提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叫相似位。雖然是初住,乃至到第十的十回向,位子雖然有叁十,但理上說是相同的,不過略有淺深的差別。這個時候一住的信心成滿了,等于成正覺一樣的,但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登了初地的時候,那是真實的了,證得一分法身。在登了初住的時候,相似證法身,不是真正證得的。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大概人有兩種,哪兩種呢?何者爲二,一者是利根的人,一者是鈍根的人。同在學一法,有利根,有鈍根。利根是什麼情況呢?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現。利根人在修法的時候,他就知道一切法是心所所現的,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沒有真實的,是心所顯現的,他能知道一切諸法虛妄不實,唯心所作。一切法是什麼境界相?就像我們作夢跟耍戲法變幻,這個時候沒有疑惑、沒有思慮。咱們對一切法都有疑、都有慮,有疑慮,讀經的時候,經上所說的話都有懷疑,微細的你不能認知。一切法離開心外無法,唯心所作,都是虛妄不實的,像你作夢一樣虛幻不實的。剛一證得這個位子,十信滿的人,信解滿心的人,他沒有疑惑了,一切法都沒疑惑了。
陰蓋輕故,散亂心少。蔭有五種,五蔭,五蘊,五蓋。五蘊,一般的我們說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境界。蘊是什麼?蘊蓋的意思,障蔽了,把真如的實性給你障蔽起來,這個惑業給你障蔽起來了。因爲你起了很多的煩惱,這煩惱就把你真心障住了。蓋是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掉、悔、疑法,這些總說就是煩惱,疑和蓋都是煩惱的別名而已,就是煩惱。你煩惱了,把你心給你蓋縛住了,真心顯現不了;顯現不了,所以你修行就不能得力。一蓋都沒有了,修行就容易得力量了。在這個時候修習向二觀,修你的心,能習向二觀的心最巧妙,能有善巧方便;一切智慧所依,能夠行根本行了。當然他信解力滿了入了住了,雖然沒有真正明心見性,相似明心見性,相似位他懂得了。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一種是利根,二種是鈍根,利根的人知道一切外邊所有境界相都是心所做的,離開心,外頭無法,心外無法,一切法皆是心,法外無心,一切法都是心,心生一切法,法外沒有心,利根人當時就能明白、理…
《占察善惡業報經 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