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观空,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是假的,但是不离开于中道义,因中而显现,这样来理解。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同时地藏菩萨还再作解释,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现在我们讲的经文全是信,地藏菩萨只是让我们信大乘法义,并没说证入,距离很远。我们平常都认为我们有信心,地藏王菩萨说我们没信心,给我们讲怎么样算有信心。你得修行,要修行好长时间?讲教义的人知道要一万劫。一般说我们皈依三宝了,信仰佛法了,我们有了信心了。这个信心没得根,没入位。信进念定慧,有了信心就精进不懈的修行,时时念三宝,不失念,慧心常照了,不让念头错,刚一觉得念起就把它纠正过来了,念念的住在三宝上。所以地藏菩萨在这个问题上翻来覆去跟我们讲,让我们进入。进入什么呢?信心。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要相信,相信二种观道一实境界。只是让我们信,信完了才跟我们讲怎么样进入、怎么样修。要进入二种观道,才能趣会一乘之道,才能进入一乘之法。
【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这个叫什么观呢?唯心识观。当知如是唯心识观,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你要用你观照力量认识什么叫万法唯识,什么叫万法唯心,这是最上的智慧法门。因为学习此智慧法门,能够令我们的心猛利。猛利的意思,就像我们做什么事情很猛利,不怕危难。有这个信心了,你在佛法修行上才能猛利,才能够增长你信解力。为什么我们信得不深?你不理解,你不理解信的就不深;等你明白了、理解了,信力增长。达到什么呢?疾入空义。这仅仅是空观的前奏,修空观的前方便,没有这个前方便,你修空观修不成的。地藏菩萨又告诉我们这是智慧之门,最上的智慧之门。人人想得智慧,没有,门还没有。你还没门可入,你怎么进入智慧?我们所学的叫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智慧是了生死的、证涅槃的,我们都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因为有了信心了,智慧增长了,你有力量了,你对佛所说的法,你能理解,叫信解力。不信,怎么能理解?你得先有信力才能理解。
我们所这个理解的叫相似。有了理解力了,以这个信解力量理解够了,才能进入空进;入空义,才能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咱们每位道友都知道发菩提心是根本,你要批评哪位说他没发菩提心,他绝对不接受。但是你要深入研究一下,什么样才算发菩提心?得十信位,有了信解力量证得空义了。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有,是空,空里头产生的有。真正的发了大菩提心,经过分析我们理解到,这才叫发了大菩提心,知道心外无法,这样来修定修慧叫圆顿止观,这才圆教顿教。我们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的四教智者大师,他的智慧是我们所有的僧人都承认的,在家弟子、出家弟子都承认的智者大师的智慧。在他圆寂时候,他弟子问他说:师父,你现在证到什么位子?他说:我不为修庙,弘法利益众生,我可以登到初住。因为弘法利生,我仅能达到五品位。就是圆教的信圆教五品位。大家知道,以智者大师的功力修圆顿止观,达到圆顿止观的五品位,还没到六根清净,到六根清净位才入圆初住位;换句话说,还没入初住位。入了初住位的菩萨能够示现佛身,十方法界去供养一切诸佛。十信圆满,登了圆初住位,他入得第一义空。空者就无障碍,十方法界无障碍。他永远不会堕到凡夫,也不会堕到二乘。这个义跟《华严经》上的意义完全相符的,华严就是如此讲,六根清净第一义空,空才清净。咱们所说清净要证入空义,证入空义那就究竟清净了。咱们一听说信位,感觉信位很低。信位也很高,圆信不容易!圆信,你要信满了时候,永远不堕到凡夫,也不堕到二乘。这个时候进入圆初住位了,这才是发大菩提心。圆的初住位就是发心住,所以叫发菩提心。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学习真如实观,观一切法皆是真如、皆是实相,这叫真如实观。思惟的一切法性,就是心性无生无灭,一切法皆无生无灭,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远没有分别的念头。分别想都没有,当然没有分别事实了,这是真实性门。怎么样观呢?就观真实性,思惟想心性无生无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我们读《心经》的时候,观自在菩萨就修这个观,他照见五蕴皆空,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现在这种境界相,没有一切分别想。就是你观想真如实性当中,不住见闻觉知。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这个时候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这个定就高了。得相似空三昧,不是真空相似三昧,还是相似空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了,对一切法不起分别相了。但是这个粗分别,从此开始修学。在这个时候你修习时间,能够得到善知识的大慈悲守护长养。这个大善知识指着大菩萨,一切大菩萨能够守护你,使你善根能够长养,不再退堕。这个时候你修行障碍就少了,能够不间断的勇猛精勤修习。这个时候能入定,什么定呢?这个定的名字叫心寂三昧。前头是色寂三昧,这个是心寂三昧。怎么得到的呢?因为你观心性,心性不生不灭,入了三昧了,所以叫心寂三昧。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得此三昧已,复能入一行三昧。由于得了心寂三昧了,就能入到一行三昧。入了一行三昧,能够见无数佛,十方诸佛都能见,发深广心,住坚信位。坚信什么呢?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不但信而后能解,这时候就决定向佛,决定向就是决定向佛道。什么位子?十信满了,这才叫有信心。这是信心满的人,有信心人所证得的。信什么?信这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是由奢摩他的观心、毗婆舍那的止,这个时候能够见无数佛,发了广大的行心,这时候开始起修。信毗婆舍那的观,信奢摩他的止,叫止观双运,这叫圆顿止观。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的坚信位,这时候你的信仰不退了,解力也不退了,成为坚定的坚位。什么位子?圆初住位。这时候再住定菩提心上,行菩萨道。发的一乘大菩提心等圆住位,信解力满足了。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着。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这个时候他信得进入的真如实见,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子。虽然有三十个位子,进入初住跟最后的十回向,虽然位子有三十,其实都进入了,六根清净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了。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修二种观道的时候,他的善巧方便智慧增长,所行的这会是依着相似菩提心,相似的真心,这三十位都叫相似菩提心。什么才真实的?登了初地,菩萨真正证得了菩提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叫相似位。虽然是初住,乃至到第十的十回向,位子虽然有三十,但理上说是相同的,不过略有浅深的差别。这个时候一住的信心成满了,等于成正觉一样的,但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登了初地的时候,那是真实的了,证得一分法身。在登了初住的时候,相似证法身,不是真正证得的。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大概人有两种,哪两种呢?何者为二,一者是利根的人,一者是钝根的人。同在学一法,有利根,有钝根。利根是什么情况呢?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现。利根人在修法的时候,他就知道一切法是心所所现的,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真实的,是心所显现的,他能知道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唯心所作。一切法是什么境界相?就像我们作梦跟耍戏法变幻,这个时候没有疑惑、没有思虑。咱们对一切法都有疑、都有虑,有疑虑,读经的时候,经上所说的话都有怀疑,微细的你不能认知。一切法离开心外无法,唯心所作,都是虚妄不实的,像你作梦一样虚幻不实的。刚一证得这个位子,十信满的人,信解满心的人,他没有疑惑了,一切法都没疑惑了。
阴盖轻故,散乱心少。荫有五种,五荫,五蕴,五盖。五蕴,一般的我们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境界。蕴是什么?蕴盖的意思,障蔽了,把真如的实性给你障蔽起来,这个惑业给你障蔽起来了。因为你起了很多的烦恼,这烦恼就把你真心障住了。盖是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掉、悔、疑法,这些总说就是烦恼,疑和盖都是烦恼的别名而已,就是烦恼。你烦恼了,把你心给你盖缚住了,真心显现不了;显现不了,所以你修行就不能得力。一盖都没有了,修行就容易得力量了。在这个时候修习向二观,修你的心,能习向二观的心最巧妙,能有善巧方便;一切智慧所依,能够行根本行了。当然他信解力满了入了住了,虽然没有真正明心见性,相似明心见性,相似位他懂得了。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种是利根,二种是钝根,利根的人知道一切外边所有境界相都是心所做的,离开心,外头无法,心外无法,一切法皆是心,法外无心,一切法都是心,心生一切法,法外没有心,利根人当时就能明白、理…
《占察善恶业报经 1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